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我送亲人当红军

“去吧,跟着队伍走吧。”瑞金16岁的宋有发娣拉着丈夫曾光祥的手,恋恋不舍,做了7年童养媳的宋有发娣刚跟她的光祥完婚,就把丈夫送到红军在西江的补充团。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曾光祥参加红军后,宋有发娣还去看过两次,最后去看他时,拿着新做好的鞋、煮好的鸡蛋,可队伍已经走了,没见到丈夫。新做好的鞋,丈夫没穿上;煮好的鸡蛋,丈夫也没吃上一口。

直到1983年,宋有发娣收到瑞金县人民政府补发的曾光祥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1934年北上无音讯”。 她泪眼婆娑,喃喃低语:“活着回来多好,我的光祥,我的光祥……”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残酷的战争中,红军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兵源不足,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令。而进入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扩红再次成为红军发展的头等大事。

1934年5月,瑞金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保康、副部长邹庆南,少共瑞金县委书记刘忠林,县队部参谋长阙彪林等7个县级干部报名参加红军。随后,瑞金各区干部踊跃报名,走向前线。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下肖区杉山乡梁秀英、梁发英等“四个女英雄”除自己报名参军外,每人都动员了一个班的人加入红军。

清水乡竹下村16户人家,有11户的青壮年全部参加红军。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上,有篇题为《八兄弟一齐报名当红军》的报道,说的是下肖区七堡乡的八兄弟不顾父亲正患重病,毅然一齐当红军的感人事迹。后来,这八兄弟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都无后代,满门忠烈,却无姓名记载。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在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馆,一组统计数字清晰地记载了瑞金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上世纪30年代,瑞金人口为23万多人,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革命斗争,参加长征的有3.5万人,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跋涉千山万水,历经血火洗礼,15年后,他们托起一个巍然屹立的崭新中国,千千万万苏区最好最积极最勇敢的青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当年,正是他们的母亲、妻子以巨大的无私送红军北上……

于都,另一个八兄弟参加红军的故事同样感人肺腑。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钟招子有10个儿子,8个当了红军。1934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最年幼的曾林梅和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

分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

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眼泪流了20多年,青丝变白发。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她希望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楚回家的路。”


瑞金:我送亲人当红军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

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个坟。每逢清明,她会带全家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改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个坟——钟招子在那里安息。1960年,她带着深深遗憾撒手人寰。离开时,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的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