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資治通鑑文言文版讀完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完美life


《資治通鑑》我看了兩回,第一回是白話版本,第二次是文言文版本。


一、《資治通鑑》越早看越好

  • 小時候,一位老者對我說過,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要關注歷史,那麼《資治通鑑》越早看越好。《資治通鑑》是一部通史,看了《資治通鑑》,我們就對歷史有一個系統感,座標感,當體提到歷史的人和事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可以知道大概是什麼時候,有一種定位的感覺,就像GPS定位一樣。不會一頭霧水。
  • 比如提到李白,我們馬上就知道是唐代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他和哪些人生活在一個時代,當時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從而也就知道他的作品為什麼會呈現出那樣的狀態了。
  • 人和事都變得鮮活起來。

二、《資治通鑑》看文言版還是白話版好?

  • 資治通鑑,看文言文版本,還是看白話文版本,根據不同的人的需要而定,倒不是每個人都應該看文言文版本。研究古典文學和研究歷史的,一定要看文言文版本,研究其他學科的,倒也未必一定要看文言文版本。
  • 我本科是學習法學的,所以我當時完全是處於對《資治通鑑》中歷史的瞭解,所以我選擇了看白話版本,看起來流暢,歷史事件的描述與文言文八九不離十。
  • 本科畢業以後,我考了古典文學的研究生,作為古典文學專業的人,看《資治通鑑》就不能只停留在白話版本了,版本是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會牽涉到文字上很大的差別,為了精確性,學術性,所以我把《資治通鑑》又看了一遍。

三、把《資治通鑑》文言文版讀完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當我讀文言版本的《資治通鑑》時,有一種修煉的感覺。而讀完之後有一種成就感

  • 1.修煉感。
  • 讀文言版的《資治通鑑》,比讀白話版本的《資治通鑑》,難度高了不知道多少,進度也慢了很多很多很多。所以,整個過程真的是一種修煉,很折磨人。幾次有想放棄的感覺。而且我是已經看過白話文版本的,沒有看過白話文版本的人看文言版本的《資治通鑑》難度會更大的,會更折磨心性。
  • 這過程真的就像一個苦行僧,慢慢的熬。但是,人的心性就是苦難和就煎熬中磨鍊出來的。
  • 2.成就感
  • 讀完之後,那就是慢慢的成就感。知識量,心性,思想,眼光,在各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很多問題可以一通百通了。


四、一點建議

讀過兩邊《資治通鑑》之後,給想和正在讀《資治通鑑》的人一點建議

1.一定要堅持讀下去。依然想讀,那就去行動,既然已經讀了,那就一定要看完。不要半途而廢。

2.中途看不下去怎麼辦。看不下去的人,一般是因為遇到困難,或者是文字上讀不懂,或者是因為太長了,或者是因為沒時間。文字上讀不懂,是暫時的,其實沒必要一次就讀懂,不懂就留著,慢慢的看下去,會越來越容易懂。看書的時候,不要老想著後面沒看的,要多看完了多少,就有成就感了。如果時間上不允許一次性看完,那就斷斷續續看,不要有一氣呵成的要求。

3.一定要邊看邊動筆。動筆包括幾點,做筆記、寫感想、寫論文等等。看書的過程,是第二次生產,或者說第二次創作,重要會產生很多想法的,這些想法雖然零散,但是一定要動筆留下來。一天一點點兩點,積累起來就是光輝。一點比比人多懂一點點,積累起來就是天壤之別。




清唱書生


大概是五味雜陳吧。讀完《資治通鑑》正文,再往下翻一頁,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一行行名字出現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老《三國演義》片尾,也是一行行名字出來。耳邊不禁想起了熟悉音樂——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這書我12年下半年開始讀,13年上半年讀完一週。這幾個月,也是生活最困頓的時候。當時已經決定了,之前的事情不做了,要改讀歷史。周圍的人,與其說是反對,不如說是震驚。各種壓力下,每天讀通鑑的時候,大概才是最幸福的時光。可以徜徉在古人的世界裡,和他們一同悲喜。為太平時代的到來而感到欣慰,為治世背後的隱憂而擔心,為叛亂的爆發而扼腕,為忠臣烈士的奮起而默默祝福。

每當合上的時候,卻是更深的彷徨湧上心頭。當時希望攻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為了能夠進入一所學校,必須要寫出一篇小小的習作。然而,讀過一卷又一卷通鑑,翻了一種又一種書,還是沒有題目。沒有題目,就不能去學校,不能去學校,就不能繼續學習。不能學下去,也許,整個這條路就走錯了。也許不該中道開始學歷史的。

就這樣,常常,在很深的夜裡,我就爬起來,再自己讀上幾頁通鑑。我喜歡苻丕、喜歡殷浩、喜歡竇建德、喜歡李存勖。他們或許沒有傳世的功業,但一時間盤馬太行,問鼎中原,於我來說,卻有無邊的氣魄——我想,有一天,即使我的選擇是全然失敗的,我希望有人知道,我在這樣的深夜裡,是這樣得投入著。

現在,通鑑翻到最後一頁了。這些人都去了。有一種莫名的憂傷,彷彿曾經我和他們一起戰鬥過,他們去了,而我依然活著。又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為現在換我上陣了。


在野武將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歷時十九年完成,從戰國時期寫到五代結束,1300多年時間的歷史,共294卷,300多萬字,可謂是煌煌鉅著,和司馬遷的《史記》一起被稱為史學“雙璧”。

本人很早之前就碎片式的閱讀過這部書,但是通讀還是去年的時候,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比較細的讀了文言文原文,並做了批註。當然這部書讀起來肯定還是有一些地方生僻難懂,畢竟是像司馬光這樣的大牛人編的?讀完以後收穫很大,彌補了自己一些歷史時段和歷史人物的認識空白,文言文水平也漲了一塊。

今年又選著感興趣的階段重新讀了一次,主要是五代時期的歷史,又有收穫,看來這書還是要常讀常新,怪不得老人家讀了十七遍之多,所以才能舉重若輕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我等沒那個水平和志向,不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罷了!



磨史作鏡


開始讀《通鑑》是初中,第一次讀完是高中。

《資治通鑑》一共294卷,按照一天一卷的進度,再加上偶爾犯懶不讀,一年讀完的。然後在上本科之前又讀了一遍。


那位問了,讀那麼快能讀懂嗎?可以肯定的說,相當的部分讀不懂!別說那會,到現在還是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但是讀不懂沒關係,只要別較勁,讀不懂的地方就跳過去,不要因為讀不懂卡住不動,對後面的讀書會有影響,但堅持一下也就好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讀的時候讀到東漢中期以後,感覺頭緒一下子變多了,人物關係也複雜了,政治線索也亂了,根本弄不清前因後果了——沒關係,跳,很快就到我熟悉的漢末三國了嘛!有了《演義》的輔佐,不就好多了嗎?第一次讀書遇到難點攻不克就跳過,也不丟人,反正這種書不可能只讀一遍。


然後第一次把一部書過完,翻回頭來再來一遍,對歷史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首先來說,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夠自己從頭到尾讀,按照一定的計劃和安排讀完一部大書,以後就不會對讀大部頭書之類的事情覺得是個麻煩。

其次一點,就是讓自己從被教材和二手介紹的“灌輸”歷史中解放出來,形成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

《通鑑》作為一部編年體史書,肯定是不如《史記》、《漢書》耐看的,但是它能帶給我們一種突出的歷史感,讓我們產生對於一個時代的整體認識。專業史學研究者與業餘史學愛好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對於某個具體歷史時代的整體把握,所以《通鑑》是研究中古史的最好入門書,沒有之一。北大歷史系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專業研究生的入學必讀書就是《通鑑》,可見這部書的重要性。


pku小動物


我今年40歲,2017年冬天年買了中華書局胡注本《資治通鑑》一套,20冊,黃皮,繁體字豎排版。從八月份開始斷斷續續翻看,體會如下:

1、第一遍抱著不求甚解的心態讀,不要深究每次征伐救危背後的原因,也沒必要弄本歷史地圖集作為參考,僅僅像讀《世說新語》一樣,享受一個個簡短的故事,就會發現“哎喲,怎麼這麼生動!”

2、關於工具書。建議用古漢語常用字詞典,或者直接百度,有些生僻字不好查,比如“屍“下面一個“二“字,其實就是“仁“字的古代寫法。

3、關於胡省三校註文字,建議直接跳過去。但由於正文非常簡練,有些註釋是對正文的補充,還是要讀一下的。

4、五六年前工作不忙時,讀過《史記》的大部分內容,對比來看,《資治通鑑》更容易形成更為完整的歷史觀感,只讀《史記》,有時弄不清先後順序。

5、最好有些古文基礎,比如讀過中華書局版的《古文觀止》、《世說新語》(餘嘉錫)等,但沒有也不打緊,司馬光用詞有自己的特點,很多字詞第一次碰到時不懂,到後面會反覆出現,所以越讀越順。

6、說實話,這書真會上癮,因為太生動了,栩栩如生或發人深省的好段子,一個接一個,不忍釋卷。

7、人生苦短,吾生有涯,不要將寶貴的閱讀時間浪費在亂七八糟的文字上,而應多讀經典。大部頭的書讀完很有成就感,也是修養心性的一大法寶,能讓人更沉穩深邃些。這麼多年來,除了專業方面的資本論通論國富論等,讀得最多的大部頭都是歷史哲學方面的,對工作生活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那麼容易被忽悠。


葛非麻w


某沒有逐字逐句的讀完,但是一頁一頁的瀏覽過一遍。接觸的版本就是胡注版的通鑑,還有老畢的續通鑑,都是一起瀏覽的。

為什麼想瀏覽通鑑,其實當時正在編宗室表和外戚表,二十四史中沒表的有很多,某年少輕狂不自量力的就想把缺表的補一下,97年98年那些年代,電腦網絡都不普及,只能去翻書了,資料也不夠多,還好有一套二十五史,通鑑和續通鑑,結合著翻閱對比參考,囫圇吞棗的把二十五史的本紀和宗室列傳、通鑑、續通鑑挨個每頁每行瀏覽一遍。

如果不是為了編表,大概是沒有毅力去瀏覽完的,畢竟來說,好多本的,二十五史和通鑑續通鑑摞起來也得兩米高,現在還是蠻佩服自己年輕時的勁頭的。

如pku小動物老師所說,總有讀不懂的地方,對於讀不懂的地方,某就是多讀,大聲朗讀,讀著讀著就豁然開朗,真遇到某句不通的,就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好了,某業餘讀書又不是搞研究,沒有深度研究的慾望。

通鑑的缺陷自然就是連貫性不強,編年體書都是這樣,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分佈在很多章節,這個當故事讀的時候的確有點不完美,沒有紀傳體一氣呵成讀起來爽。

除了當年瀏覽,如今真的很少打開通鑑,只有用的時候翻閱用的地方,很少靜心去閱讀了,也是年齡大變的浮躁的緣故吧!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我有兩套資治通鑑,其中一套完整版沒在身邊,太多了,帶不動,而且也捨不得。圖片這本是我2002年在北京某書攤花10塊錢買的盜版書,紙張薄、字體小,1000多頁,按照現在正版書的排版,這本書相當於現在正版書的3000到4000頁,雖然內容多,但是一個錯別字都沒有,連帶另外一本10元錢買的《兵書戰策》和他一樣,幾乎包含了歷朝歷代的兵書,如《六韜》、《吳子》、《將苑》這些,也是一個錯別字都沒有。當然了,我不是吹噓盜版書的,只是來談下讀了《資治通鑑》對我個人的影響。

正版書看了一遍,盜版書一直看到現在,沒事就翻一篇看看,翻壞了也不心疼,翻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盜版書雖然不如正版書內容多,但是所有精選盜版書都有。

影響一,做人要正直,但是也要識時務,不能胡言亂語,目無長上。代表文章則是狄仁傑犯顏直諫,既要說服領導,還不要說的太難聽;魏徵答太宗為何能犯顏直諫,魏徵說出對太宗的看法,即人才要認清領導,不能僅僅要求領導識別人才。後來我進入了會計師事務所,同行大概能明白,註冊會計師扎堆的地方,很少有不發生爭吵的,我是我單位眾多註冊會計師中少有的一個不與領導爭執,卻能與領導達成一致看法的人,我也常和年長的前輩溝通,儘量站在領導視角考慮彼此的合作,不要太在意個人的想法,只要不違法亂紀,儘可能實現多方共贏。這些得益於我常年讀《資治通鑑》對名臣的理解。注:我們領導是60年代出生的本科畢業生,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很講道理的。

影響二,認清自己,踏實做事,淡泊名利,避免麻煩。這本書裡記載了很多君臣關係,最讓我欣賞的就是李績,就是徐茂公。關於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李績遺訓,考慮到篇幅內容,我就不再長篇累牘了。

影響三,凡事三思而後行,然而事事發展可能皆不遂人願,當依勢而動,不可固執任性,如劉邦每次帶領大軍和項羽決戰,每次都被打的落花流水,指望韓信來救援,卻收到韓信稱假王的請求。人生哪裡會那麼如意呢?

影響四,理解時政,差不多是八年前了,有一天我又一次讀到漢武帝打擊地方豪強,任用酷吏,忽然覺得自己能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政治了,這個內容不便多說。

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很多,說一個對我影響最大的,如傅粉何晏,男人長得帥是資本,但是顧影自憐就讓人噁心了,而那個時代恰逢亂世,所以我很厭惡沒有強壯體魄卻整天描眉抹粉的男子,到現在都是,我認為這類人執政則會禍害社會。男人嘛,把頭髮洗乾淨,梳理好,最多抹個鬱美淨、萬紫千紅就行了。

倉促間寫了這些,總結的肯定不全,雖然正版書只看一遍就束之高閣了,但是這本盜版書我看了不下十遍,對文學素養的提升可能是零,卻糾正了我原來的好多年少輕狂。這是好書,建議多讀。


賞哈賞薩賞阿拉


我讀了,家裡有一套,共十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
太多了!讀懂文字不是很難,就是事、人物太多,不容易記住!非常喜歡讀"臣光曰",通過司馬光的評論,可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也可以知道司馬光作為一個儒家學者對歷史的看法及思想!


夜夜龍泉壁上鳴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領銜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書中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的史事。

司馬光編寫這部書是有其目的的,是有意選擇一些史事作為後人借鑑之用,就是說要用這些歷史作為統治者的參考,用來治國,減少一些現實中的錯誤,從而達到施政的目標。毛主席尤其喜歡此書,前後看了不少遍。

現在不少人將其放置案頭,引為做人處世之用,是生活必備之書。當然大多數人都喜歡看白話版的,文言版的看完可真是不太容易。

由於是編年體通史,與司馬遷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感覺不一樣,相對繁瑣難懂,沒有《史記》的故事性強,這也是為何《資治通鑑》束之高閣的原因,沒有《史記》流傳廣。

專業人員看完都顯勞累,何況是普通人呢?

我看完這部書足足花了三年多的時間,還是抽時間看的。有些也只是粗略看過,熟悉的地方看的快點,不瞭解的地方看的慢點。讀的過程是無比艱難的,有些關於年代和人物的記錄稍有不明白的,就會停下來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作為補充。所以文言版的《資治通鑑》給我的感覺是痛苦的,但收穫卻是巨大的。不過這種痛苦說出來無用,別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也因此我不建議每個人都要去讀這部大書,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若有興趣可以堅持下去,若無興趣可以讀節選,或者讀白話版。

當然要真是有耐心和時間就要讀三到五遍,對於古文的功力提高可以受益終生,更可以獲得對世事洞察之大學問。


數點梅花天地心


在時下社會,能把資治通鑑文言文版讀完的人都是神的存在,讀完能隨口拈來的更是少之又少。

說實話,《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最好的史書,可信度高,語言優美,更是評古論今。《資治通鑑》要比二十四史好讀,因為司馬光的文學天賦還是十分厲害的。如果有機會,大家還是儘可能讀一讀,但能堅持下來的絕對是寥寥無幾。在移動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一人抱一個手機,視頻超過2分鐘都懶得看,文字超過2000字就一劃而過,快餐消費,根本靜不下心來閱讀。

即使有人讀完了《資治通鑑》,除了和朋友聊天吹牛的時候顯擺一下,基本毫無用處。為啥,因為讀完資治通鑑跟你沒讀沒太大區別。如果你想拉開跟普通大眾的距離,光讀一遍遠遠不夠, 其中的許多精彩章節最好能背過,然後你就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了。比如我,也看過,但此時此刻,腦袋裡調不出多少原話,只是對某個歷史問題的理解更深刻了而已。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古文言文,人家就能做到《四書》全文背誦,然後人家跟你說話,句句都是文言文,你就感覺人家是真有文化,咱們就是有知識沒文化。

最後,我還是很感謝悟空問答,因為要回答各類歷史問題,我就經常翻一翻《資治通鑑》,反覆加深記憶。但頭條關注歷史的人還是少,而更多的是我自己功夫不深,只能做到羅列事實,卻做不到精闢論述,以後努力,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