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由蔣雯麗、倪大紅、郝金明等老戲骨打造的京味大戲《正陽門下小女人》熱播以來,收視領先,好評不斷,成為大家茶前飯後議論的熱點。可以說是一部用心、走心、傷心、暖心、正心的年代大戲。

老臘肉”們橫空出道,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圖景,在《正陽門下小女人》,李光復飾演的片兒爺“貧”中帶“侃”,儘管“寒酸落魄”,講話卻“安貧樂道”,興起之時,還會靠著“拉洋片”時練就的好嗓子唱兩句,活脫脫一個隨性的北京“爺們”。看這部劇的人肯定對 “戲魂”李光復,郝金明演繹的“片兒爺”、“牛爺”印象深刻,但其實“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北京的“爺文化”。

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1.在北京,爺是一種尊稱

在北京,爺是一種對人的尊稱,見面打招呼時經常用到。就像天津人見到多大歲數的女人都用“姐姐”的稱謂一樣,老北京人見到誰都稱爺,不分年齡,這叫規矩!

見到七八十歲者要稱爺:“老太爺,您吉祥!”

見到五六十歲者又要稱爺:“老爺,您吉祥!”

見到三四十歲者還要稱爺:“大爺,您吉祥!”

見到二三十歲者亦要稱爺:“二爺,您吉祥!”

見到三歲小孩子也要稱爺:“少爺,您吉祥!”

2.在北京,女性也可以稱為“爺”

在北京,特別颯氣的姑娘也可以稱為“爺”。例如,“范冰冰因其“我就是豪門”、“我從來不靠男人”豪邁話語被大家稱為”範爺”。

3.一些特殊身份或鮮明特點的人也稱“爺”

例如上世紀80年代,內地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那些利用“差價”賺取利潤的那群人稱為“倒兒爺”。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二道販子,可見這並不是一個褒義詞。

又如,對於那些能說會道,一張開嘴就根本停不下來。用文雅的詞兒來講,咱知識淵博;用糙點兒的話來說,這就叫貧,能侃!因此冠以一個稱謂——侃爺!

再如對於那些大夏天光膀子的那群人稱為“膀爺”,雖然本意只是為了涼快,但是在人多的場合,袒胸露背的“膀爺”,也真是有點煞風景。

正如劇中演繹的,北京的“爺”可是及其講究的。

1.北京“爺”會玩兒

北京“爺”追求的是一種恬淡的,悠然自得的快樂,提籠架鳥,戴扳指兒,玩鼻菸壺,泡澡堂,逛戲園子,每一項都體現著咱北京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2.北京“爺”幽默

北京人貧的有水平、有內涵、有深度,讓你樂,但不會撓你癢癢。聯想豐富,可以從臭豆腐引申到宇航員上廁所用不用紙,可以從花生米聊到秦磚漢瓦,聽著舒服。

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3.北京“爺”規矩。

吃飯怎麼坐,茶壺怎麼放,筷子怎麼擺,怎麼作揖,手該放哪,那是有一定定數的。不能亂了規矩。爺們絕不敢用手指指老人,絕不會老人沒上桌自己先坐下,更不會見著愛吃的往自己碗裡扒拉。寧可餓著也不搶吃搶喝。正所謂輸人不輸姿勢。

原來“片兒爺”不叫片兒爺,“牛爺”不叫牛爺

原來片兒爺是一位能說會唱,一口地道的京腔,拉著“洋片兒”,喝著小酒的地道北京老炮兒,喝著小酒兒;牛爺是一位大前門德高望重的長輩,說一不二,是擲地有聲備受尊敬的牛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