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左聯作家戴平萬先生在其遺著《出路》中,對當年從上海坐船回到汕頭有這樣的描寫:“M君呀,當輪船到M埠的時候,一切事情都完了!都失敗了!我和於君!一踏上陸地,看見那恐怖的M埠市面:街上店門緊閉,行人絕跡;只有幾個不能逃走的病兵和幾個不怕死的乞丐,街頭巷尾,坐著伸吟。”“我和於君知道事情不妙,就立刻坐了帆船,逃到於君的家裡P村去。” “可是當我們在船裡時,船帆高掛,在秋江裡安穩地駛去,倒好像不是載著倉皇失措的我們一般。我悄立船頭望一望故鄉的景物。啊啊,萬君呀,兩暗的秋花野草,卻連一點故鄉的情調都沒有了!它們都很寂寞似的,在緩緩的西風裡震顛著。嚴寂的秋空,亦佈滿了灰色的雲朵。遠遠的,野樹圍住的田村,亦絮著隱約的恐怖的幻影。於是我的心兒,悽然跳動起來了。”


這裡以M埠代替汕頭,於君代替洪靈菲烈士,P村就是紅砂村,秋江就是韓江。兩位好友在上海知道葉挺、周恩來南昌起義後轉移到潮汕,馬上坐船從上海回鄉準備投奔起義部隊,可惜起義部隊已經被迫離開了,只能在紅砂村藏起來。之後在1928年,又在海豐參加農運,失敗後又赴上海了。

利用保存下來的歷史地圖,瞭解一下當時兩位文化青年登陸汕頭埠碼頭、韓江和兩岸的歷史空間。製作於1925年的《廣東郵務區輿圖》,在沿海用紅線表示廣東省海上的航路。清末至民初,除了太古、怡和經營華南航線,招商局也參與競爭,在汕頭有“廣州—香港—汕頭—廈門”航線;20世紀30年代,怡和輪船公司航線定期航班“廣州—香港—汕頭—上海—青島”,每週2班,“廣州—香港—汕頭—廈門—福州—上海”,每週2班;1930年,日清汽船株式會社開行“廣州—香港—上海—青島—大連—天津”航班。[1] 正是這些航班的開通,一批粵東文化青年開始赴上海等地發展。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廣東郵務區輿圖》,製作於1925年。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1921年廣東治河處繪製的《汕頭三角洲地圖》。

近代廣東引進了西方的一系列治水方法,並在制度上進行了調整,創設於1914年的“廣東治河處”,開始進行實質性的設計,並逐步建設了一批區域防洪系統,以確保城市防洪安全。1918年,廣東省治河處(Board of Conservancy Works of Kwangtang)所繪的地圖上有總工程師的簽名。這是一種表述城市從區域防洪與流域水系的關係圖。這也顯示出防洪的處理措施,已經能從區域統籌角度加以協調。孫科在1920年曾擔任廣東治河處的總辦,後才任廣州市長。

航江自古就是潮州航運的主要航運通道,自三河壩起,匯梅江、汀江之水,至潮州鳳凰洲分三流出海;北溪30公里;東溪38公里;西溪42公里。1912年,炸除了梅江的礁石。1921年至1925年,在韓江下游截彎取直,開挖新河長5000多米。抗戰前,東溪與西溪之間開鑿一條蓬洞新溪,使東、西溪下游互通。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汕頭警察號碼分區圖,顯示的汕頭西面碼頭的分佈和城區的範圍。

20世紀20年代,汕頭埠碼頭的分佈基本在西面,與商業街區緊密相連,所以戴平萬和洪靈菲一上岸就看到商鋪門緊閉。東面開始發展,南面礐石有一定規模,馮鏘讀書的友聯中學處在通向海邊的商業街。

從以上若干歷史地圖,可以還原戴平萬、洪靈菲、陳波兒、杜國庠等赴上海的左聯作家離開或者返回家鄉的場景。當時在汕頭和潮安、潮州20世紀20年代末的歷史地理空間中,村落墟鎮基本沿水系分佈,特別是韓江為主要的水驛,既有通往汕頭埠碼頭後遠航廈門、上海的航班,又有從潮州向北通向鬆口、梅縣、高陂、大埔的內河航班,但需根據河流水流的變化而確定。戴平萬的家鄉紅砂村就在韓江邊東江鎮的東南處,四面環水。汕頭埠的碼頭處於西面,也就是現在西堤公園至招商路之間,主要是太古、怡和和招商局的碼頭,靠近西面是潮汕揭輪船公司的碼頭。有兩條鐵路:一是潮汕鐵路,現在汕頭老城區東北面稱為“火車站”的地方,聯繫潮安、潮州,在陳波兒同志的故鄉庵埠繞開城區;另一條是汕樟輕便鐵路,是鋪上鐵軌用人力拉的兩節車廂,通往澄海,也是杜國庠先生的家鄉。護堤在圖上表示非常明顯,因為是廣東治河處製作的地圖,使用目的是為了堤壩建設。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汕樟輕便鐵路的運行場景,作者翻拍於廣東省檔案館。

從若干現實的照片可以體味當年的場景。在庵埠革命烈士紀念公園保存著潮汕鐵路的碑石。石碑豎向刻著“潮汕鐵路”四字。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庵埠保存的潮汕鐵路的碑石。

戴平萬先生在其《出路》中描寫到在紅砂村洪靈菲故居藏匿的環境:“於君的田舍很小,人又多,很難處置我這不速之客人。我被領到一間似屋非屋的小室。牆是用舊磚砌成的,面上沒有塗灰,隔路牆的孔隙,時常閃著過路人的影子。”在洪靈非先生故居右側,現在還可以看到一處毀了磚房的屋頂痕跡,這應該是戴平萬先生藏身一月多之處。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洪靈菲故居旁已經毀了的、與主屋圍牆聯體的小屋舊址。

而在溪口村戴平萬自己的故居,曾經被轟炸,後來重修時改為兩層。1982年,戴平萬的外甥女饒芃子教授採訪戴平萬夫人張惠君時回憶到:“1939年端午節,潮州城淪陷,我們一家老小回歸湖溪口村避難。不久,溪口祖屋被敵機轟炸,平萬伯母家有一人受傷,一位來寄宿的親戚被炸死,我們一家大小幸平安,我寫信到上海告知此事。他回信說‘彈下餘生,亦云幸矣!’”[2]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戴平萬故居原伯母居住的一側,現在為兩層。

戴平萬8歲入戴氏家族辦的鳳喈學堂,現在名字仍保留稱為“鳳喈小學”。這些從事革命與文學的英烈,感情豐富,革命和對故土充滿著的思念之情是矛盾,經常折磨著有血有肉的作家。


烈士遺著、歷史地圖與紅色之旅


圖為溪口村鳳喈小學門口的校名牌匾。

洪靈菲在其《致拋棄了的家庭》中寫到:

母親啊!慈愛憐憫的母親呀!

這時候,雪光上還映照著你的笑容!

我想起你給予我的那種偉大的懇摯的慈愛,

我的血在沸了,無情的雪窖似乎要因此而消融![3]

讀解歷史地圖,體驗歷史場景,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烈士遺著的內涵,理解從村前那條古道走向大千世界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志向等。若能組織起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紅色之旅,將右聯中學馮鏗紀念地、小公園蔡楚生紀念館、汕頭西堤公園世界記憶紀念地、汕頭老火車站、韓江護堤上沿線洪靈菲出生地東江鎮、陳波兒出生地庵埠、楊村人出生庵埠、戴平萬出生地歸湖溪口村、許美勳出生地宏安村、潮州城南小學、潮州嶽伯亭總兵巷"雙柑書院"、潮州金山中學、潮州城內洪靈菲家族"榮春堂"、澄海杜國癢墓地等,將順韓江護堤、韓江水上交通綜合形成徒歩紅色之旅,若汕頭、潮州兩地緊密合作,此事可成為2020年左聯成立90週年最好的紀念!

 註釋:

1. 《廣東航運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9月,190頁。

2. 饒芃子、黃仲文著,《戴平萬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年,53頁。

3. 張曉陽、孔繁勳著,《洪靈菲傳》,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117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