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問題?

經常提筆忘字,感覺自己空有一肚子墨水,可就是倒不出來;

想問題時容易鑽牛角尖,難以突破各種條條框框;

一思考就頭痛,完全無法在思考中體會到樂趣......

如果你有著上述問題,就說明,你並不懂得如何思考,也沒有“思考力”。

沒有思考力,就無法捕捉一閃的靈感,只能被動等待機會出現。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夠順藤摸瓜,探尋問題的根源。

那麼,什麼是思考力呢?我們該如何增強思考能力?要想獨立思考出創新的點子,有沒有系統的方法可循?

今天這篇文章將告訴你答案。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東京大學物理教授上田正仁在《思考力:潮爆東京大學的思維公開課》中告訴我們,思考力是一種理性地掌控思考過程的力量,思考力的核心即發現問題、解決該問題。

很多人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一些成績優異、一路拼殺跨進名牌高校的學生,一旦離開大學進入社會,卻淪為平庸一員。而另一些學生成績平平也沒有突出特長,卻能在社會上呼風喚雨。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

答案就是上田教授提出的3個概念:

實現力:一種在規定時間內,儘可能找到給定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試能力);

思考力: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

創造力

:用個人獨特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這三種力中,思考力和創造力是表裡如一的。

在如今,學校的應試教育與思考力的培養與相反,家長和老師期待學生能迅速牢記知識並解決給定問題。

應試教育訓練的是學生的實現力,長久以來,學生們被培養出了實現力,但這卻無益於培養學生長久、深刻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在面對這些新的事件時,既有的經驗和知識都顯得那麼無力。種種過度的應試學習,妨礙創造力的提升,使人的思維固化。

因此,進入社會的學生們面對複雜的問題,往往會手足無措。

那麼,經過了應試教育的我們,還可以培養自己的思考力嗎?

上田教授指出,思考力是一種可以通過訓練、培養而得以發展的能力。具體可以分解為三種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永不言棄的精神。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發現問題的能力

這是指質疑他人所未質疑的問題,和找到突破常識的問題點的能力。

有句話叫:“如果找到了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所以思考的前提是找到需要思考的真正的問題。

什麼叫問題?問題就是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別。

所以,發現問題的能力其實是指:從茫然的“搞不明白”的狀態,過渡到“已經理解了問題所在,只是還沒有找到答案”的狀態的能力。

根據問題的性質和思考的階段,可以將“搞不明白”分為以下3種情況:

①不瞭解事實

解決方法是查詢,探索找到答案的方法。

②不知道答案

解決方法是不斷思考,將疑難問題的各個要素拆分開,從而逐個擊破。

③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

解決方法是明確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這種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哪裡不明白的能力才是發現問題的能力的核心。

第3種情況正是我們發現問題的契機,可以通過對話從“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轉變成“就是這裡不明白”,而這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旦清楚哪裡不明白,就可以明確問題或者課題是什麼了。在這個基礎上,許多時候只要查詢資料或者詢問相關人士,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蒐集方法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蒐集、整理、消化和丟棄資料,直至找到問題所在。

①蒐集信息的目的不在於尋找答案

在進行這一步時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項的目的並不是尋找答案。通過查詢相關信息就可以輕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就屬於“已經被探知”的範圍,那這個問題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你只是不瞭解相關事實而已。

蒐集信息的目的在於,確認這些問題是否已經被人發現或證實,瞭解它們不再具有獨創性,從而捨棄掉這些問題,找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被人接觸到的新的可能性。

真正的創意,來源於全面而徹底地蒐集信息、分析和整理信息。

②分清事實與方法

什麼叫客觀事實?

就是具體的工程資料,設計圖紙、施工日誌、各種的檢查報告等等。如果你在沒有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就立刻對事情本身做出判斷,你會非常容易判斷錯。

因此,在深入思考問題時,首先要明確,“客觀事實是最好的信息源。他人的秘訣和攻略不屬於這個範疇,這類信息不會帶給你獨創性。”

網絡作為蒐集事實的一種手段,正在不斷成為非常寶貴的信息源,但我們利用網絡蒐集事實的時候,千萬注意將客觀事實和不能明白真偽的方法嚴格區分開。

比如,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經驗貼,比如“XX完全攻略”,“XX技巧”之類,乍一看頭頭是道,但經不起推敲,不經思考盲目接收會很危險。

你的所有判斷最好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出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③將已經消化掉的信息丟掉

在這一部分,上田正仁認為,錘鍊思考力的關鍵詞就是“丟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是那個東西在指導我們,幫助我們。

為什麼要毫不猶豫地丟棄信息?因為知識不等於智慧,在創造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堆砌已知,我們要用智慧發現新知。

在學習過程中,遺忘並不要緊,要緊的也不是我們學到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習積累的智慧。蒐集信息,整理信息,一旦理解要點之後就將所有蒐集到的信息全部丟掉。

這樣,才便於我們清空大腦,從而更加集中意識地思考等待處理的每一條信息,不理解的部分變得很明晰。

只有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不斷接近信息山洞的出口,接近醍醐灌頂的陽光,而那些在筆記本上一直以來都未被撕去的問題,才是真正具有思考、研究和解決價值的問題。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指面對自己發現的問題,克服所有的困難,將問題整理、分析、分解,直至找到問題答案的能力。

①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解決問題,首要的方法在於,將複雜的問題類型化、簡單化。若是將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根本無從下手。

如果將複雜的問題按照要素進行分解,就有可能最後剩下的要素,即問題的核心,然後全力以赴,一舉攻破。

通過歸納、分解要素以及各個擊破等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模型,作為非常有效的實踐方法,適用於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和課題。

②多角度解決

這個方法要求我們提高自己,發現事物之間聯繫的能力。對問題進行廣角度分析、多角度處理,從而順利解決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

提高的方法是讓自己慢下來,有一顆從容的心,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多,而不是隻盯著目標。

學會這樣的解決步驟:

將複雜的問題分類→分解要素→各個擊破→發現未能解決的要素→分析要解決該問題,哪些要素還不充足,尋找必要的補充要素。

③讓“好奇”驅動自己

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常常希望可以一條直線地直接到達目的地,因為看起來這似乎是最有效率的辦法,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尤其是在看不清楚解決路徑的時候,讓“好奇”而不是“目的”驅動自己,繞一繞彎路有時候反而會帶來意外的驚喜。

目的導向型指的是一種在完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一心尋求距離目標最短的直線距離,並沿著該路徑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奇心導向型指的是,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似乎並沒有關聯,只是單純地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前進。

好奇心導向型並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一種面對問題積極應對的戰略。這種好奇心帶來的寬廣的視野和靈活的態度不僅可以幫助你練就一雙多角度觀察事物的火眼金睛,同時也是一項催生創造性想法的大腦訓練。

此外,“早就知道了”和“已經瞭解了”可能是解決問題道路上的陷阱,它讓我們忽略了質疑,而真相往往就隱藏於被忽略的部分。

因此,我們要不斷思考我為什麼應該是這個樣子,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這種情況,從而在研究和檢驗的過程中提高我們的知識儲備,這點非常重要。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永不言棄的精神

這裡指在結果出現之前絕不放棄,執著的堅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到找到問題答案的能力。

除了發現和解決問題之外,上田教授認為,對於思考最重要的是堅持。而且正是這個世界上的偉人們永不言棄的精神,才是學術界、商業界,乃至世界各個領域創造力的源泉。

因為很多時候,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和突破的,這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寶貴時間,也正是這樣的問題才值得我們思考。對自己選擇的問題不要放棄,要堅持思考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

而要擁有這種精神,一要不怕失敗,且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二要不戀成功,不要抱守過往的成功,而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氣。

如果可以做到永不放棄持續的思考,我們的好奇心就會得到不斷的刺激,同時,我們的興趣也永遠不會衰亡。

沒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扯淡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獨立的思考是我們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開始。而“思考這一行為本身會激勵大腦,能夠給大腦帶來豐富和深刻的滿足感”。

在上田正仁看來,在原始時代,人類為了應對意料之外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事故等,需要發揮自己的思考力解決問題。

隨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類開始進入循規蹈矩時代,我們依照以往的經驗解決意料之內的問題,建立了一個安全、放心的社會,人們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經驗掌控之中。

因此,我們雖然都是帶著好奇心來到人間的,卻常常在成年後忘了當初那個總問“為什麼”的小孩。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將再次進入創造時代。

去年的阿爾法狗和人類之間的圍棋對戰,引發了人們對機器人將替代人力的擔憂。目前,機器人仍然只能代替機械性的工作,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工作仍然需要人類完成。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思考力的重要性。所以,不妨每天給自己留些時間,來思考吧~

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過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質生活。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點擊圖片試讀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