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最盘点(二线城市)——贵阳


贵阳,贵州省省会,简称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誉,因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

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播州区。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贵州图经新志》: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 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更矩州为贵州。

元至元十七年,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

民国三年,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 民国九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别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 民国三十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壮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贵阳有肉、禽、蛋、奶、蔬、果、药、茶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以精品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茶叶、蔬菜、肉鸡等为农业主导产业。 关注“黄小花盘点”,每天一篇盘点,扩充你的学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