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七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歷史意義

後來的歷史表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在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之外,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陽明學潮流。關於這種學說的興盛與衰敗,古今中外的學者已經貢獻出來的著作堪稱汗牛充棟,這裡不再贅述。在本文的結尾處,只想就500年前的龍場悟道與當代的關聯,作出兩點簡要的申說。

其一,人類秩序的起點和依據在哪裡?朱子學和陽明學的回答,都是天理。但是,朱子學的天理,要通過格物才能尋得;而陽明學的天理,就在人心。通過“致良知”這一“不二法門”,通過直指人心的“良知”開導,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換言之,治平天下、維護良善秩序的根本方法,應當求助於康德所謂的“道德律”;甚至只有這樣的道德律令,才能安頓人心、人身與人世,才能最終滿足人類社會對於公序良俗的內在需要。

其二,知識分子的使命與道路是什麼?朱子學與陽明學的回答,都是以天下為己任。但朱子學提供的技術路徑,是向上看,是面向君主,是“得君行道”;而陽明學提供的技術路徑,則是向下看,是面向民眾,是“覺民行道”———這就是王陽明歷經艱辛之後找到的一條新路,它起源於1508年的龍場悟道,劉瑾的“去衣行杖”都曾以反作用力的方式,催生了這條嶄新的,既立己也立人的思想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