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千古名篇,你更欣赏哪一篇呢?

西山红袖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只要读过书的人,都能背出其中有名的几句。连著名香港笑星周星驰的名字都来自《滕王阁序》中不是那么有名的一句:“神州雾列,俊采星驰”。

那么,这两篇大作名作,哪篇写得更好呢?

王勃到底何时写的《滕王阁序》,这可能是一个谜团。目前的说法有两个:一般的记载是公元675年,他去探望父亲的途中写下了《滕王阁序》。不过,《唐摭言》卷五的这段文字表示不服:“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根据这段记载,王勃写《滕王阁序》是14岁,从文章的文风和意境等各方面来看,笔者更相信是14岁的王勃所写。通篇文章,咱们看到的是慷慨激昂、文风优美、词句华丽、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句写景,实在太传神,充分显示了作者王勃的超强天赋,从头到尾,天高海阔,是一派少年人的心胸。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盛唐气象,初唐风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已经50多岁接近60的年纪,是一个快花甲的老人。随着欧阳修的《朋党论》出台,范仲淹主导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无疾而终,他自己也被贬到河南邓州。年事已高,事业受挫,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在这种悲凉的状态下,他受好友滕子京邀请,写下了《岳阳楼记》。其实,他并没有去岳阳,只是对着画卷有感而发。通篇文章,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表达了范文正公的一生志向。

范仲淹的所有抱负和志向在文章最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以范文正公为榜样,以身许国,矢志不渝。

但笔者更喜爱的却是文章最后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哎,没有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老夫好孤独啊!一向谦虚平和的范文正公,文章写到最后才真正疏狂了一把。

综上所述,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一种是少年人春风得意的豪情壮语,一种是老于仕途、忧国忧民、知音难觅的悲凉。其实,两篇文章没有高低之分,都是我中华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这么好的问题,不腆言几句,好像不好意思哦

先亮观点:少读《岳阳》,晚读《滕王》

《岳阳楼记》,据说范文正公并未到过岳阳楼,完全是估景喻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少读《岳阳》,对于树立远大理想,心系家国社稷,培育百姓情怀,绝对具有极强的引导力!印象中初二课本即有此篇。

《滕王阁序》,乃初唐四杰王勃年少所作,读来悲怆之情溢于言表,却似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少即成名,一代天骄,却英年早逝,实在可悲可叹。所以,更适合中年后细细品读,否则……

至于说文学艺术造诣,窃以为《滕王》更胜一筹!


锹扬春史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都是名垂千古的旷世佳作,两者行文各有千秋,犹如“环肥燕瘦,各领风骚”,对读者来说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更欣赏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重在“颜值”,好比武术中“外家拳”一样锋芒毕露,“外行看热闹”都能看出其所以然,有一种“飞一般的感觉”,其文采风流更“嚣张”更“飞扬跋扈”,完全是少年天才的“梦笔生花”之作,在“借景抒情”中展现出一派“巧夺造化”的绝美风姿。

此《序》是初唐才子王勃上元二年(675)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之际大宴宾客,目的是设“局”炫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可是这个“珍珑局”一不小心被王勃这个后生之辈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通过这一挥而就的《序》摧枯拉朽般地刺破的体无完肤,尤其是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石破天惊,如雷贯耳般震得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端的是满座皆惊。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第二年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途中,因暴雨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总体来说,这首序言与后面的《滕王阁诗》可谓交相辉映,后面诗中最后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是妙笔,序与诗浑然一体。据说唐高宗读到此序和诗时也不禁拍案叫绝,不由自主赞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可一问身边众人,才知道此时王勃已然身亡。这首序纵横排阖,极尽铺陈之能事,通过眼前景色的状摹,联系冯唐、李广、贾谊等人的典故,再结合自身的身世,抒发了一种有点“为附新诗强说愁”式的淡淡郁闷,但这样的情绪被这篇序的瑰丽多姿神鬼莫测的文辞所掩盖,这样一种“乱花渐入迷人眼”的风采确实只能是“妙手而得之”,王勃的这篇即兴之作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样只是那一瞬间的天人合一的“通灵”产物,成为一种无法超越只能仰望的高峰。这篇序,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急先锋”大文学家韩愈读后也为之“立场动摇”而赞赏不已,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连“反对派”都赞叹的文章,整部文学史上实乃罕见。

《岳阳楼记》重在“气质”,好比武术中的“内家拳”一样锋芒内敛,“内行看门道”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一种“静水流深”的韵味,其结构布局更“空灵”更“避实就虚”,堪称是政治人物的“厚积薄发”之作,在“托物言志”中表达出一种“荣辱不惊”的家国情怀。

此《记》是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受人所托而作,文中介绍的也很清楚,此时的范仲淹在政治上属于失意一派。而正好其同窗滕子京也是被贬之人,于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加上范仲淹的如椽巨笔,才成就了这篇青史留名的名篇佳作。

但滕子京这个人,也许并不是像范仲淹笔下那样是个官德官声俱佳的人物。滕子京被贬以及重修岳阳楼是有特定的背景的,虽然在此记中语焉不详,据史料记载,滕这个人有魄力但好大喜功搞“花架子”,其“谪守巴陵郡”正是源于其大手大脚的乱花钱的行为,而其治下的巴陵郡也许并不是范仲淹笔下那样的“政通人和”,而岳阳楼作为滕子京的“政绩工程”,其修建费用更是巨大,似乎这并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之举,其修建费用也是“剑走偏锋”而得之,是官方通过追缴民间欠债的“呆账”这样的“创收”之举而建成的。这些也就是随口说说,再来看这篇文章,与王勃的即兴之作不同,这篇文章字斟句酌但痕迹不显,其功夫之深让人叹服。

总体来看,虽然明写岳阳楼,但每段写景之后接下来就是抒发个人情感,无论是写悲还是写喜都有迹可循,可透视其中匠心独具的脉络,其遣词造句都是围绕主题而为之,这样的谋篇布局的重点还是为引出最后一段,特别是文章最后重中之重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人力为之的佳作,但当不上妙手而得的绝篇。但由于这篇文章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判断和情怀归宿,更具有教化意义,所以更易使人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而被人津津乐道而流传于世。

这一《序》一《记》,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脑海中不由想起同是姓王的少年天才王希孟的那副《千里江山图》,一种惊鸿一瞥的惊艳感油然而生。由于王勃是身临其境所以写的绘声绘色,更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震撼。而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总使人不自觉的联想到同是范姓的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种朴实厚重的苍茫感扑面而来。但毕竟范仲淹毕竟只是通过观摩滕子京赠送的《洞庭晚秋图》而成文,此《记》多多少少有一种“画图省识春风面”的遗憾。正因如此,在我看来,王《序》是神品孤本,范《记》乃妙品范本,所以我才更欣赏《滕王阁序》。

最后,更欣赏《滕王阁序》的同道友友们,欢迎来一波“点赞与评论起飞,关注共转发一色”!!!


吃素的穿山甲


从“政治正确”角度来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疑站位更高一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境界当然比王勃的《腾王阁序》更高,也更容易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推崇。

然而,从个人情怀来说,我更喜欢《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每当读到这几句,让人心潮澎湃,虽然王勃感叹的是个人不得志的命运,与范仲淹忧怀天下还有差距,但个人的命运岂不是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王勃的时代是唐贞观之后的“永徵之治”,大唐的天下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可王勃却报国无门,不禁心中郁闷。

王勃虽然一介书生,短暂的一生中并无寸功,然而胸怀天下,气势冲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气魄绝非常人可比。

只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因为一篇文绝天下,搞笑诙谐的《檄英王鸡》让他离开了大唐核心圈,也意味着今后的人生从此陷入低谷,这让心高气傲的王勃怎么能够接受?人生沉浮,英年早逝,让人几多唏嘘。

所幸这篇冠绝天下的《滕王阁序》还能千古流传,在文学堕落的当下,感叹美文难得,借用同样是大唐才子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华哥杂谈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如果是文人才子的话,可能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多一些,如果是胸怀天下、关心黎民百姓疾苦的政治家可能喜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一些。《滕王阁序》以文采胜,《岳阳楼记》以立意高。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骈文的特点是基本上全用四六句式,对仗工整,多用典故,理解困难,词才华茂绚丽,音韵和谐流畅。《滕王阁序》就是具有这些特点的最著名的一篇骈文,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又全不用典,成了全文的亮点。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天才作家,可惜天妒英才,年少而夭,令人痛惜!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虽然其中有一些整齐的句式,诗意的语言,但不像骈文那样多用典故,更容易理解和诵读。范仲淹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大家,诗词歌赋散文无所不通,因此才能写出如此立意高、文采好的千古名篇。其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令无数后人为之倾折!

在下既非才子,亦非政治家,只有两篇都喜欢喽!



桃源居士45


两篇都喜欢,因为各有千秋。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典故甚多,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文学修养的功底是不容易看明白的。这篇“阳春白雪”式的散文,一般人是无法领会其中的奥妙和魅力的。当然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还是被历代文人所欣赏的。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写景极其优美,静中带动,活龙活现,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借景抒情,并富于哲理,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作者把人生境界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让灵魂受到了完美的净化。当初人们把马连良和谭富英的唱腔风格作了比较:说马是山珍海味,谭是大鱼大肉。话虽粗糙,但说得却是实情。这两篇文章也是如此,王文就是山珍海味,范文就是大鱼大肉,都是哙炙人口的好文章!


敖包相回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犹如文学史上绝代双姝,前者如华丽妖娆、艳压众生的大唐贵妃;后者如清丽淡雅、家国两全的浣纱西施。地位难分高下,喜好只凭个性,于结尾处见之。

《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流传最广、最经典的骈文,是骈文的最高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继承了骈文宏大的气势、唯美的词章,却摆脱了空洞无神的套路。可谓是“四美具”——宴雅、景美、词华、身世感人!

宴会高雅,不言而喻。“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景之气势阔大;“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景之斑斓变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之诗画悠远,千古流传。景美,皆因词华。通篇华章,不胜枚举。

千年骈文,华章无数,为何此篇最为人所传颂?皆因身世感人。一者,感英才之早逝。自小为神童,初唐之四杰,挥笔滕王阁,名篇永流传。可惜,仅27岁溺海而卒。伤其天嫉英才,叹其名篇难续。

二者,胸怀大才,却仕途波折。“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谓声声传情,字字泣血。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于是就有了纵贯千古力量,引起无数失意之人、漂泊游子的心灵共鸣,才铸就了这样的千古名篇。

而《岳阳楼记》,亦是毫不相让,妙处多多。首先,名为写楼,却醉翁之意不在酒。既巧妙地避开了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类的神句一决高下,又推陈出新,写不同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让人眼前一亮,秀出了境界。

第二,骈散结合,词章华美,风格典雅多变。铺排景物,多用骈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凝重愁闷之气扑面而来。“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淡然静美之风恬然拂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写得大气磅礴,精炼传神。散句论,“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古雅方正之气度勃然而出。

其三,起承转合,结构精妙。本篇乃是古时构章之法——起承转合的典范。二段起,三四段承悲喜,五段转合。依于典范,却又不守于典范,文章三转,景致多变。

最后,立意高远,却又真实不虚,震撼人心。曲终奏雅,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生抱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略显凄苦,亦不为上位者所喜;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似乎有点小家子气。

唯此句,方得仁人志士之最强音,为何?岳阳楼历来为贬谪忧国之士的感慨之地,横览众生,纵思千古,忧国忧民,抱负不展,却依然执着追求的诸多感慨怎能不涌上心头?而反观己身,少年“书台夜雨”仍苦读,人生三度贬谪依报国,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天时、地利、“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由此呐喊出横绝古今的无数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罢了。身故之后,也成了千百年来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为人,为文,相得益彰。

问我更爱那种风情?当属《岳阳楼记》。无他,文从字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请加关注,互相交流,互相提升。请多点赞,予以鼓励。谢谢! :


唐宋作文与阅读


古今散文名篇,论文采之高、辞藻之华丽、文笔之优美,首推《滕王阁序》。作序者何人?乃是少年天才王勃也!

王勃者,何许人?“初唐四杰”之首也。

年幼,便有“神童”美名,天资绝伦,聪敏过人;满腹诗书,才华盖世;生性旷达,潇洒不羁。真乃:当世之人杰,天纵之奇才也!

《滕王阁序》,千古奇作,旷世名篇。这样一篇文辞华美之作,也只有王勃这样的天才,方能写出。然而,写这样绝美又惊艳的文章,也是天意使然,不单是王勃的文采与天赋,也恰逢突然迸发的灵感,二者兼容,浑然运转,这才让王勃文思泉涌,笔走龙蛇。片刻之间,佳作得成。奇文一出,天下扬名。世人皆惊叹于王勃的盖世才华,佩服他的才思敏捷。

王勃,应好友之邀,赴滕王阁之酒宴。年仅二十余岁,即在宴席之间,奋笔挥毫,潇洒飘逸的写下了惊天动地、豪气冲天的《滕王阁序》。

此时的他,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饮了几杯酒,顿时满腔豪气,为的只是,一书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烦闷与忧愁。但是,他又很洒脱旷达,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未知的挑战。这种高雅的才情与豁达的心态,很是了不起。

不幸的是,王勃英年早逝了,落水惊悸而亡…天妒英才…华章已残,名篇已断。这让无数的后人,为他的悲惨命运与一身才华,感到惋惜不已。王勃,的确是文学史上的少年天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使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也是不朽的文学传奇。

我是更喜爱《滕王阁序》的,它锋芒毕露,荡气回肠,给人一种潇洒又豪放的美感。

《岳阳楼记》,亦是千古少有之名篇,作者范仲淹,借此一文,抒发了济世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高尚情操与家国情怀。其文笔老练,思想豁达,朴实真挚,忧国忧民,属于不可多得之好文章,如大海汪洋一般,包容宽广;又如长空皓月一般,皎洁光辉。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清廉为官,诚意为民,的确是千古的忠臣名士。他胸怀天下,坦坦荡荡,有君子之风、名臣气节,是官员的楷模。

《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文辞优美、佳句频出的好文章。非忠良名士、文墨才子,不可作也。但是,更重要、更宝贵的,还是它的思想价值与民族责任感,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气魄雄伟!

两篇文章,都是千古名篇,各有千秋,独领风骚。

《滕王阁序》,大气磅礴,文采斐然,胜在文学艺术性,语言词藻之美,旷古未有,实属天才之作。

《岳阳楼记》,行云流水,底蕴深厚。胜在思想性与格局、胸怀。词句质朴清新,饱含真挚情感,名士之作,大家之风。

王勃,绝世天才,震古烁今!

范仲淹,千古贤臣,流芳百世!


湛云居士朱晓风


你知道,我年轻的时候,一向自认为是天才,所以在潜意识里,我会单方面跟王勃这样的天才惺惺相惜。单方面啊,大家别喷。

至于这两篇文的文采、对仗、格律之类的,都没得挑,所以就不谈这个,说点别的。

要说喜欢,确实《滕王阁序》更美

《滕王阁序》属于那种即使你不懂意思,只是读来就很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并且能从内而外给人一种美感的文章。

就像一个少女,你并不了解她,但只要远远地看上一眼,就会被她由内而外的青春气息所吸引,王勃当时25岁,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

如果稍加理解,真能体会到一个天才少年的意气风发,那是20多岁年轻人特有的气质,再过几年,很可能就会被社会磨平了。

就像我,在还没有流行微信的年代,我的QQ昵称一度叫“持剑少年闯魔窟救公主”。

那也是属于我的黄金时代,最意气风发的年纪。

后来,年龄稍长,经历过一些社会的历(zhe)练(mo),有了微信,昵称就叫“持剑少年闯魔窟救公主,卒,年18”。

就是说,18岁那年,持剑的少年就死了。

死了,不一定是生命的终结,只是代表着黄金时代的结束。

你如果经历过持剑的热血年代,真的会被王勃的文采打动。

要说欣赏,《岳阳楼记》更胜一筹

说实话,《岳阳楼记》读起来也很美,但是读过《滕王阁序》之后,总觉得《岳》差了一些。

可能就是差在缺少了一些少年意气。

可是,少年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可能只是一个油腻大叔。

作为一个大叔,我想的更多的不是救公主,而是想要探寻生命的终极奥义。

你也许以为我要盛赞自己的平行高洁,满脑子家国天下,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不是,我哪有如此高洁。

我想的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没有心系天下的广阔胸怀,我只想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在戴着面具的人群里,找到一个同行的人。

又谈何容易呢?

以上。



也可自话


都说文无第一,对于文章,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都是传世名篇,但我还是更欣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滕王阁序》相传为上元二年(675)初唐才子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

整篇文章充分体现了骈文的特点,通篇对偶铺陈,用词华丽,把滕王阁所处地势、游玩宾朋共欢的场景、当地的物产人文、美丽动人的景致用一支生花妙笔洋洋洒洒地写了出来,展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图画。


所谓见文如见人,读《滕王阁序》,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文章虽然也用冯唐、李广、贾谊等人的典故来表现世人的命途多舛,但感受并不强烈。文章总体还是以文采见长,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想到《滕王阁序》,展开的依然是一副美艳的秋景图。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当时,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已经归于失败,自己也离开了权力中心,五十八岁的范仲淹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政治前途,都已经进入暮年。范仲淹政治上的好友滕宗谅被贬谪到岳州,重修了岳阳楼,邀请繁他作文记之。范仲淹欣然应允,但并没有去实地登楼,而是凭想象作文。可以说,两人表面上都在论“楼”,其实还是在论政。因此,《岳阳楼记》重点不可能是描述景致,而是借景抒情。

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只是寥寥几笔描写岳阳楼的景色,马上就转笔写迁客骚人登楼观景后引发的不同感慨。景色是不变的,人的心绪是不断变化的,范仲淹的笔主要还是描摹人心,进而阐发自己的认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读《岳阳楼记》我们读到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政治家的人生情怀和家国理想,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对眼前的景物变化宠辱不惊,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风起云涌,都未改变自己的初衷。所以,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章没有绝对的高下,但个人还是更喜欢那种富有底蕴,浓于思想的美文。读了这样的文,更能对那份情怀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