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习惯把穷当借口,我穷我有理

节目中,两个人在聊天,男生问女生:“炫富和哭穷,哪个更讨厌?

女生回答:“哭穷更讨厌。对于炫富的人,除了讨厌,多多少少还会羡慕;对于哭穷的人,除了讨厌还是讨厌。”

哭穷的人遭人嫌弃,甚至被远离的群体,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全身散发着负能量:我穷我有理。

阿夏终于拉黑了梅,瞬间,她感觉生活变得轻松了很多。

梅是阿夏的小学同学,听说阿夏在大城市过得不错,想搬过去和阿夏一起住,并拜托阿夏找工作。

阿夏很为难,但又顾念同学情谊,她回复梅,自己的房间很小,不方便一起住,工作的事情可以帮上一些忙。

梅开启了哭穷模式,工作还没找到,哪里租得起房子,先挤一挤,等工作有着落了再搬出去。

阿夏勉强同意了,梅笑骂她不够意思。

阿夏费了很大劲帮梅找到了工作,带她买了几套职业化的衣服,还教她梳妆打扮。梅感叹自己这样的穷人多亏有阿夏这个朋友。

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梅总是心安理得地让阿夏买单,梅过了两个多月搬出去了,阿夏呼了一口长气。

阿夏鼓舞阿夏学一些业务相关的技能或者写作、绘画的技能,梅哭诉自己钱紧巴巴的,哪里有闲钱学习。

当梅遇到工作难题,总是向阿夏诉苦,还会抱怨领导同事故意整她这个穷人。

阿夏建议梅学学情绪管理、职场沟通,梅有些急眼了,指责阿夏明知自己缺钱还总是让花钱去学一堆没用的东西。

这让阿夏有些懵,于是减少了和梅的联系,梅也有意识地疏远阿夏,还发朋友圈讽刺阿夏仗着有几个臭钱,就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阿夏想不到自己费力不讨好,犹豫了很久,终于全方位拉黑了梅。

像梅这样的人,总是把穷挂在嘴边。

自己哭穷,就该接受到特殊照顾;

自己哭穷,就有蹭吃蹭喝的资本;

自己哭穷,其他人就得顺着自己的想法。

面对他人的建议,他们会当作干预;

面对他人的拒绝,他们会当作冷血;

面对他人的帮助,他们觉得理所应当。

而最让人头大的是,他们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也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更不会去想办法改变和提升自己。

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取关是最省心、也是最明智的策略。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格局变小,斤斤计较是生活常态

看过一个故事。

女生去买饭,点了皮蛋瘦肉粥。服务员端过来,女生用勺子舀了舀,发现没有肉。

女生问老板肉呢,老板回答太忙了忘了放。

女生哇的一声哭了,老板吓了一跳。

女生说:“我都三十几岁的人了,还因为几块肉斤斤计较,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虽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却格外扎心,不要提三十好几岁,就是七八十岁,还会因几毛钱吵架。

有多少人,一哭穷,就真的穷了一辈子,也计较了一辈子。

芸姨嫁了个爱哭穷的丈夫大涛,后悔至极。

当初芸姨的爸妈是坚决反对他们的婚事的,但芸姨以绝食相抗,父母拗不过,只能同意。

一提彩礼,大涛就对芸姨各种诉苦,这年头赚钱不容易,又处处花钱。

芸姨体谅大涛的难处,她把自己攒下的老底给他当彩礼。

芸姨想要个体面一些的婚礼,大涛说:“结婚只是个形式,简单点,省下的钱咱们好好过日子。”

婚后,芸姨买衣服、买生活用品,大涛总会指责她就知道买买买,接着就开始给她算一算这个月除了房贷等固定支出外,还有多少钱。

芸姨做得一手好饭菜,想盘着店面做餐馆赚些钱,大涛一听就火了,嫌她瞎胡闹,不要提赚钱,亏本、倒闭的餐馆多了去了。

每次随份子钱,大涛都会说芸姨装大方,坚决要芸姨减少份子钱,弄得芸姨在亲朋好友面前很尴尬。

大女儿的衣服大多穿得是堂姐的,二儿子的衣服大多穿的是堂哥的,儿子玩的大多是女儿之前的玩具。

如果芸姨给孩子买了新衣服、新玩具,大涛也得和芸姨吵几句。

芸姨当初不嫌大涛贫穷,却不想大涛处处因钱和她计较。

大涛的眼里除了让她省钱,就是对她抱怨,从来没想过多赚些钱让家人好过些。

最关键的是,哭穷就哭穷,穷一阵子也就罢了,结果芸姨陪着大涛苦了大半辈子。

哭穷的人,总是执着于自己面临的困境,却忽视了困境的方法,总是执着于节省、贪小便宜,却忽视了去开源、提升自己的价值。

毋庸置疑,哭穷的人,还是十足的杠精,喜欢和他人对着干,耍嘴皮子功夫。

他们对家人处处看不惯,擅长斤斤计较,不管对方说什么,他们都振振有词,将自己和家人打入鸡毛蒜皮的琐碎中,乐此不疲。

和哭穷的人在一起,就得做好活在一地鸡毛中、随时口水开战的思想准备。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掉进越哭穷越穷的循环

喜欢哭穷的人,往往会越哭越穷,或者本来并不穷,但被自己真的哭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哭穷久了会上瘾,一遇到问题,就拿穷来搪塞、回避,不思进取、知难而退,真正的问题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不断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结果,他们真的是越来越穷,物质上的匮乏和心灵上的匮乏像无底洞一般席卷了他们的心智。

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谈到了“稀缺”的心态。

哭穷的人为贫困所限,总觉得自己缺钱,此时的他们,已经被稀缺心态牢牢控制住了。

稀缺心态会导致认知障碍。

把心思聚焦在稀缺的金钱上,没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比如他们不会去考虑家人的感受。

心智的容量被比喻成“带宽”,稀缺心态会使“带宽”变窄,“带宽”不够又会引发“管窥”,令人产生权衡式思维,活在纠结、焦虑、挣扎中难以自拔。

想买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好却又怕花钱,想赚钱却没有门路,有了门路又担心被骗钱。

稀缺心态还会削弱人的执行控制能力。

在做计划和决策时,总是在救火,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比如在选择职业时,他们会优先选择工资高的职位,哪怕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也不愿意选择低收入但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位。

而所有的这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稀缺心态,使得他们越哭穷越穷,本来不穷的也会变得心穷,心穷了有多少的财富也觉得自己是穷人。

所以,如果你是哭穷的人,请停止哭穷,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去努力改正,想办法去赚钱;

如果你身边的人喜欢哭穷,向你抱怨,果断远离吧,他们很难走出顽固的稀缺循环。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逐渐相信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哭穷的人,毫不避讳地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穷。

久而久之,就会固化形成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势,潜意识会接受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催眠暗示”。

你说过的话,慢慢就会成为你当下的样子,经常说自己穷的人,渐渐就会相信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解释了这一点,人一旦对自己做了一个预测,内心就趋向于寻找理由来支持这个预测,不断叠加,并用行动去证明,最终结果和预测一致。

去旅游,你想省钱,只能去周边的景点;

吃美食,你想省钱,点一些简单充饥的食物;

买衣服,你想省钱,穿着有限的几种款式。

家人给你买了礼物,你第一反应并不是高兴,而是指责对方乱花钱,不会过日子。

本来对方很高兴的,一旦你哭穷,他/她的心情也变差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总是在哭穷,该省的都省了,但手头从来都没有宽裕过,一直是捉襟见肘的窘迫状态。

当你看到身边的某个之前过得并不怎样的人,忽然有一天也能将生活打点得丰富多彩又精致优雅时,你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

即便再羡慕人家的生活,你也会持续地进行自我暗示,自己的能力、资源有限,配不上那样的生活,只能望而却步。

伊坂幸太郎在《金色梦乡》中说过:“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

当你选择用哭穷去逃避自己的无能,却不知自己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人贫穷并不可耻,哭穷才丢人。

哭穷是一种自我麻痹,更是一种自我放纵,不仅为自己的人生设限,还让身边的人犯堵。

不要到处去哭穷,真的没有几个人会在乎,即便有几个人在乎,也受不了你长期负能量语言的折磨。

如果真的贫穷,觉得生活艰难,那就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只要你行动上够拼,头脑上够灵活,总有办法赚到钱。

余生,请远离哭穷的人

作者简介:彩红,富书签约作者,与你共赏好书好剧,品味百态人生,擅长写温暖、有力量、治愈系、提高认知的文字,用真挚的情感、理性的思考,与你共成长,简书@彩红fy。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