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東:母校,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賀衛東:母校,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圖為現隨州一中

不久前,讀了古道西風先生的一篇文章《有感於雪公堂的倒塌》,文中說,在一場大雪過後,原“隨州一中”的雪公堂竟在一夜間坍塌了。對於這個80多歲高齡的耄耋“老人”來說,且不說它倒塌,即便它有一點彎腰駝背,很多人也會一下子悲從中來。

當然,我的悲傷與西風先生不同,並非是關於歲月的流逝和韶華的溜走,本人也並非對雪公堂有別樣的依戀。我在想,歲月帶走的,恐怕不僅僅是一個雪公堂;模樣改變的,也恐怕不僅僅是一個隨州一中,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所有的母校而今都去了哪裡?當她們紛紛改名、遷址甚至消失的時候,那些多年佇立在我們心中的高大形象和不朽豐碑,早已隨著改名遷址的颶風而轟然倒塌了。

賀衛東:母校,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上圖為原隨州一中校園裡的雪公堂,始建於1934年)

母校都去哪了?

我也在隨州一中求過學,雖然不過很短的時間,但我仍然稱它為母校。那時還叫“隨縣一中”,地址便位於現今“曾都區實驗中學”的位置。後來改名為隨州一中,再後來遷到了南郊馬家榨。現在,如果按畢業證上“隨縣一中”印章上的幾個字來考證,那麼它應該位於厲山,即原來的隨縣四中;如果照地址來追尋,那麼它又是“實驗中學”。我們是說實驗中學所在地是曾經的母校,還是說位於厲山的現“隨縣一中”是曾經的母校呢?可兩者都不是。一位年紀較大的學長告訴我,他想拜訪自己的母校,甚至想給學校捐點資,也不知道捐到哪裡為好。

同樣尷尬的還有位於洪山的原“隨州三中”。隨州升為地級市以後,該校因位於曾都區境內,屬曾都區管轄,因級別不夠,不能再叫“隨州三中”,故改名為“曾都三中”。後來成立隨縣,洪山劃歸隨縣管轄,又改名為“隨縣二中”。原隨州四中,也曾改名為“曾都四中”,現又改為“隨縣一中”等等。僅不到十年的時間,就三易其名。

如此改名的亂象俯拾皆是,也極為頻繁。紅衛中學,先後改為“市六中”、“市第一職業中學”,現在改為了外國語學校。市職業大學,即廣播電視大學,後來成了市八中,現在又叫“實驗高中”。隨州市實驗中學,原在南關口,搬到了原“隨州一中”所在地,不僅搬了家,名稱又改為“曾都區實驗中學”。後來成立的“烈山中學”,本應迴歸到原“隨州一中”的位置,這裡是建解放前“烈山中學”所在地,可是最終“烈山中學”卻搬到了市經濟開發區。東關學校,原為“隨州市東關小學”,先後改為“隨州市東關學校”和“曾都區東關學校”,過去還設有初中部,現在也沒有了。南關學校,改為了“外國語學校”,有一段時間,很多學校都紛紛向“外國語”靠攏,一夜間竟遍地開花。

現曾都區範圍內原以“隨州市”命名的小學初中,一律改為了“曾都區”;而隨縣範圍內以“隨州市”命名的學校,又一律改為了“隨縣”。

除改名之外,也有功能喪失的,改換門庭的,以及自然消亡的。位於均川珍珠廟的“均川高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是隨州的三所知名高中之一,後來淪為初中,現在成為小學了。我曾經以在“均川高中”讀書而引以自豪,幾次想回去看看,可是總不能去拜訪現在這個小學吧,而且只是一個僅有1-3年級的小學。我們真正讀過的小學、初中更不必說了,那時是在大隊裡讀的,現在早已倒塌、荒蕪,有的甚至經淪為一片黃土。而一些老國營企業的子弟學校,也因為企業改制幾乎全軍覆沒了。

細數起來,幾乎沒有一個學校能夠逃脫如此的命運,甚至連幼兒園都無一倖免。

賀衛東:母校,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上圖為原隨州四中、後改為曾都四中的現隨縣一中)

誰偷走了我們的母校

如此亂象,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但恐怕在隨州最為嚴重。隨州曾經號稱是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因升級導致的行政區劃多次重新劃分,據說是各學校改名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顯然不能成為改名的藉口,因為隨州雖然升級了,“隨州”兩個字並沒有變。細數其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生源不足。過去村辦(大隊)的小學,基本是因為生源問題而撤銷、合併,甚至一些鄉鎮的初中、高中,也因為生源問題而撤併、降級,從高中降為初中或者小學。這與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進程有關,或可以理解。

二是不尊重歷史。最典型的要數原“隨州一中”、現“曾都區實驗中學”所在地。既然歷史上這裡曾是“烈山中學”所在地,一中搬走後,為什麼不將這裡設回為“烈山中學”呢?再說,原“隨州一中”是否一定要搬家?如果因為地盤太小,完全可以向東擴展,那時候東邊的原絲織廠早已倒閉(而現在則成了開發商的樓盤了),如果在護城河東建設成新校區,以一座拱橋相連,必將成為又一道靚麗的風景。歷史是慢慢形成的,也是需要積累的,像隨州一中這樣的名校,就在她和她的校址一起將要寫進歷史的時候,突然來一個遷址,既沒有尊重歷史,又沒有照顧現實,如何能顯現出歷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底蘊?

三是等級觀念、本位主義嚴重。隨州升為地級市、市級以下新增若干縣市區後,官場大興論資排輩之風,文教系統也不例外。原“隨州三中”、“隨州四中”當時歸曾都區管轄後,就不讓它再冠上“隨州”二字;包括隨州市第一、第二、第三幼兒園、東關學校、實驗小學、實驗中學……統統去掉“隨州市”三個字,替換為“曾都區”。理由便是,帶“市”的級別要高於帶“區”的級別,帶“市”的學校是由市教委管的,帶“區”的才能由區教委管。區不能管市,不能以下犯上,這是官場的潛規則。

同在一個隨州市範圍內,為什麼要按級別來命名?曾都區所轄的學校,真的就不能以“隨州”命名了嗎?如此說來,位於武漢市的那麼多全國重點大學,是否都應改回為武漢市甚至武昌區、江夏區某某大學?同樣位於安徽合肥、讓安徽人引以自豪的中國科技大學,如果參照隨州的做法,它應該改為“合肥科技大學”才是呀!

四是行政區劃變更頻繁。地級市成立伊始,原隨州市所轄範圍均劃歸曾都區,當時尚無隨縣一說。重新設立隨縣後,又將隨縣範圍內所有帶“曾都”的校名再改回“隨縣”,造成了名稱的混亂。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保留以前隨州三中、四中等冠以“隨州”的學校名稱,不管它屬於哪個級別、哪個層級來管,都應與它們的名稱無關。這樣也免得今後行政區劃再次更新時,出現更大的謬誤。在此打一個比方,假設以後成立洪山縣或者將洪山鎮劃歸“大洪山風景區”呢,原隨州三中、曾都三中、現“隨縣二中”豈不是又要改為“洪山一中”?

當然不僅小初高如此,一些中專、大學也是如此。如隨州市鐵路中學、隨州市農機學校,以前都曾是中專學校,後來不但沒有了中專的資質,連學校的影子都看不到了。鐵中早已消失,而農機學校則改成了駕駛員培訓學校。可憐從這些學校畢業的學子們,同樣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賀衛東:母校,學子心中永遠的痛

(上圖為原隨州三中、後改為曾都三中的現隨縣二中)

母校,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

和許多千百年的古建築一樣,在城市化飛快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的母校多數已經蕩然無存,甚至看不到一點歷史的陳跡。她們就這樣被人為地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淡忘在人們的記憶之外。

母校是神聖的。不僅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都曾回到母校探望師生;就連歷屆美國總統也總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母校,可見母校對一個人的成長,對一個人的精神寄託是多麼地重要。而我們為了一時的“發展”,為了自己的官本位,不但可以忘掉歷史,更可以給自己的母親改名換姓、搬家易址,甚至不惜親手將她掐死。

母校和故鄉一樣,是令人懷念的地方,是學子們的夢想開始之地,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人生最溫暖、最幸福的時光,也留下了他們最最珍貴的回憶。數年後甚至數十年後,當他們回母校故地重遊時,看到母親還是當年的模樣,還站在原來的地方向他招手,那將會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我們常說,建百年企業、建百年名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有的學校連名字都沒有存活到十年,讓她怎麼樹人?我們還常說“教育興市”,建成“教育大市”,當我們面對一個個頻繁變更、遊走不定的校名時,當我們翻出一本本找不到母校地址的畢業證書時,我們還有底氣說“教育興市”嗎?

多少年來,我們總是用最美好的詞語,來歌頌自己母親,歌頌自己的母校,而當母親慘遭蹂躪的時候,我們又能夠為她做些什麼?

一中搬走後,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只留下了一個孤零零的雪公堂,我們很難說它是屬於誰的,但大家的印象裡,它仍然是隨州一中的實驗樓。最近又聽說它並沒有完全倒塌,目前尚在修復之中,那麼我在想,即使修葺一新,它還是我們心目中的雪公堂嗎?我更加有理由認為,倒塌的不是房子,而是我們心目中賴以寄託的精神支柱。放眼望去,在當今廣袤的隨州大地上,這一所所消失的母校,正在成為學子們心中無法彌補的、永遠的傷痛!(文/賀衛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