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從24歲到55歲,只講課不評職一事?

霍小姐的八卦爐


看到龔老師,不由得想起這幾天鬧的沸沸揚揚的南京大學梁瑩事件。

一個年紀輕輕的女老師,通過不斷的抄襲和運作,當上了教授,當上了青年長江計劃人才,成了學科項目的帶頭人,成為了人人尊敬的座上賓,不但外出走穴賺錢,而且在工作中還極不安分極不盡責。在經過大量的曝光後發現,曾經的年輕有為才俊,不但學術不端,而且職業道德也相當惡劣。

而一個曾經最年輕的講師,從24歲講到55歲,仍然是一名講師,他笑談自己在成就一項從最年輕到最年長的講師紀錄,雖是玩笑話,但在我們聽來卻辛酸的很,我不知道校方在聽到龔老師這種自嘲之後,是尷尬呢?還是高興?

老師是幹什麼的呢?老韓早就說過,傳道授業解惑!他們的基本職責應該是站講臺,應該是專注教學,而不是躲在屏幕背後寫論文。一個當了31年的講師,在今天居然成為了新聞,成為了稀奇之事,這種怪象難道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根源所在嗎?

如果我們的講臺上多一些像龔老師這樣醉心於一線講臺的師者,少一些東拼西湊的論文和為職稱痴迷的人,讓老師的迴歸老師,讓科研的迴歸科研,那麼我們還會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嗎?

一個老師,引以為傲的不是桃李滿天下,卻是論文滿天飛,職稱高大上,可悲!可嘆!可憐!


元芳有看法


湖南師大龔老師從24歲"最年輕講師"到55歲“最年長講師",30多年不評職稱,只專心教學,這種淡泊名利、專注工作的崇高心境,著實令人敬佩!

與那些一生專注職稱,成年累月疲憊奔命在"科研課題"和"學術書刊"上,甚至膽敢弄虛作假、浮於教學工作表面的人相比,龔老師更體現了自身價值。

龔老師為什麼不評職稱?應該不是因為自己不優秀,沒能力,只是不想將太多精力和時間浪費在與教學生工作實際意義不大的事情上,不想去為"職稱"爭來搶去……

不過,"三味"認為,龔老師這種心境,在中小學老師中很難做到!

因為中小學老師工資來源本來就很單一,每月生活眼巴巴就盼著那點並不高的工資。想提高點收入,只能寄希望於評上更高的職稱。只有職稱更高,工資才會提高些。

當然,在中小學教師中,也有少部分老師對評職稱已"麻木"了。他們一直長期堅持在"地下"補課,根本也瞧不上那點"職稱工資",何況職稱本來就太難評了。

假如上面放開"有償補課",更多的老師會不在乎職稱。

最後,申明一點:"三味"後面講這些,與龔老師毫無關係。龔老師值得"三味"一生敬佩!


三味聊教育


這只是個案,有精神、有敬佩、有意義,卻面臨尷尬。

01

例外

就現行的高校考核機制而言,這是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按照職稱的遊戲規則在玩,這位龔老師例外,值得尊敬的不是不評職稱,而是不因為職稱而放鬆主業,講課、備課、板書,認真而堅持。

02

推動

這件事的意外走紅,其實也在意料之中,科研、論文、職稱,高校的僵化已經被詬病太久太多,深化改革的下一步,有可能就會觸及這些。

客觀上,這件事引起的蝴蝶效應,會影響和推動高校體制改革的進程,這是好事。

03

敢為天下先

湖南人的敢為天下先影響深遠,能否以此為契機,先從湖南師範大學做起來?值得期待。能否出現不寫論文不評職稱的教授,小到影響高校教師隊伍的結構和學生課業質量,大到影響未來N年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

04

講課,是教育的工匠精神

從教育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質以及對學生學習傳承而言,講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科研,何以出現教學與科研的跛腳?值得深思。

就高校傳承和學生學習角度,講課是基石,代表了教育的工匠精神,科研是探索,行有餘力方可科研。


鏡頭iread我讀


龔德才老師才是真正的教師,他用自己最初的承諾與誓言為中國高校教師創造了一個神話,就做一個純粹的講師!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精神,和現如今很多執迷於搞學術研究的那些所謂的專家和教授們,完全不是一類人。

能做一名純粹的講師,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六根清靜,需要排除物慾的誘惑,需要頂住世俗的壓力,31年就這麼執著地堅守在講臺前,恐怕從中國大學教師隊伍中再難找第二人。

當很多人垢病中國大學教育的時候,往往把焦點都集中在大學生素質出了問題,而少有人去想,那些大學教師們的素質出了問題沒有?今天當我們看到龔德才老師寧願做一名講師而默默地堅守著的時候,當看到有那麼多學生喜歡龔老師的教學時,我們從中看出中了名堂,不要完全責怪高校學風有問題,而應考慮教風是否出了問題。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以鏡為鑑,可正衣冠。而龔德才老師這面鏡子,恰照出了高校育人的某些汙垢,甘為人師,教書育人,傳播知識,有多少高校教師真正做到了?有多少教師得到了校方的支持?有多少教師寧願守清貧而樂教?

如果讓高校的教學和科研走兩條路,該教學的去教學,該去搞研究的去搞研究,而不是一肩挑,其結果是什麼樣的呢?如果讓默默堅持教學崗位的講師也能獲得較高的待遇和福利,其結果又是什麼樣的呢?看來,改革需要打破思維定勢,也應該讓那些蠅營狗苟的教授們嘗試一下打掃衛生的差事了。


韓國成老師


比我晚的師弟(高中同班,他複習一年,大學同校),畢業後又是同事去年評教授了,可我現在連講師都沒參評,二十多年,目標就是做教書匠,不想為了多一千元的工資,去做不想做的事,去做無意義的事情!


七月七199077111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嚴格的講龔老師是沒有參與評付教授和教授職稱。

因為他第一個職稱是助教,第二個職稱是講師。

如果學校執行的是評聘分離模式。聘更重要!

評的好處是走遍天下有個基礎。長期效力一個具體的大學,職稱與薪資掛鉤,評聘分離,只需要關注實聘即可!

傳媒核心是通過實際賺錢,如果在理論上沒有建樹。只是應用講述別人的現成理論。不評教授不帶研究生,做一點實際的買賣,帶帶本科生的課,落得一個清閒自在。還可以早早退休!


凱騰聚知


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31年只講課不評職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戳到了教師職稱這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敏感點。

雖然我是一名中學教師,不太瞭解大學教師職稱晉升的規則,但毫無疑問,教育體系內的職稱評定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詬病。職稱評聘過於重視教科研、名額限制太多、與工資掛鉤太多、品頂過程極其繁瑣等等,使很多老師對晉升望而卻步,他們已經從內心放棄了職稱評定,認為淡泊名利、保持輕鬆的心情更有益健康。

話雖如此,職稱仍是大多教師繞不過去的一個心結。

結合近日南京大學梁瑩老師的學術造假事件,人們就會更清晰地看到,雖然高職稱教師中不乏優秀的人才,但也確實有一部分人是通過造假、炒作、關係運作等晉升了職稱的,況且正是這一部分人的存在,破壞了公平,引起了廣大教師的不滿。

希望這兩起事件能在教育界引發“蝴蝶效應”,從而促進職稱評定的深化改革,給默默無聞在一線奮鬥的教師一個滿意的答案。


七仙女兒說教育


似乎不參評職稱人,全部都是在做實事的人,評上諾獎、院士、教授丶中學高級教師的人全都是投機鑽營的人。你不覺得是在自欺欺人嗎?真可悲!可以這麼說,不參評職稱的人,或者說該評上而未上的人當中,確實有很優秀的,甚至勝過相應職稱的水平和條件。評上的人中,多數人還是有乾貨的。我雖然沒有很高的職稱,但我承認這點。做人千萬不要認為,本事只有自已的好,全社會的人都對不起你。否則,你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了,真的。


藍天1149


是對中國教育深深地失望了,評職晉級制度是罪惡的一種存在,毒害了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不走關係,不做齷齪的勾當,有幾個教師能順利晉級?他不晉級是因為正直,不想做齷齪的事,不想玷汙自己作為一個人民教師的高尚靈魂,自己齷齪了,還怎麼教學生?


用戶1752992050695


不可否認不去評職稱的老師有很多是非常優秀不可多得的老師,但是也不能否認去評而且評上了的老師就是投機鑽營不學無術的老師。

老師都是勤勤懇懇的(個例不算,都成新聞了肯定是個例吧),評不評是自己的自由,評不評得上看的是綜合實力(包括了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做人處事等等),教研室同事李老師參加上海市教學競賽獲三等獎,丁老師經常被學校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葉老師每年都是大學生競賽優秀指導教師、肌腱拉傷了還不缺課,領導都擔心他再次工傷,王老師是我的老師。成老師、樂老師。。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盡責的,每年課時超學校標的50%以上。

但是他們都被職稱卡住了,樂老師83年本科畢業參加工作,今年工作35年了,講師;李老師東南大學博士畢業,今年畢業10年了,講師;葉老師,93年參加工作,教學能手,講師;王老師2006年上交大博士畢業,那時候博士期間成果是算的,評上了副高,已經50歲做了12年副教授了。。。。

學校的框框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學生工作都有具體的指標,教學效果需要上課排名前多少名(此項由學生打分、其它學院教師打分評價)、教學論文、工作量;科研要求國家級項目、到賬經費、SCI論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企業開發項目,缺一不可,多多益善;學生工作要求坐班答疑、班導師、帶學生競賽獲獎更優;社會服務要求去企業實習一年或者國外(上交大等建議國外),實習報告要求每週一記存入檔案,可以想象工作量。

上海生活壓力大,做好一個方面尚且不容易,何況要做好好幾個方面,別的地方老師也基本差不多,這是高校的職稱的基本體系。

目前來看,上海相對算是全國(最)公平公開公正的環境,那些只是基本入圍條件,滿足基本條件尚且鳳毛麟角,何況最後上報材料都要交由上海教育科學評估院發送全國進行匿名評估(我們學校是這樣),交大復旦同濟華理,也有類似第三方評估體系。

所以我們教研室的好多老師都不去評職稱,不可否認他們都非常優秀,但是他們肯定有某一方面不能入圍,滿足不了基本條件,而我有幸滿足了所有入圍條件,他們都鼓勵我去爭取,說評上教授了也是學校學院教研室的榮譽,我們教研室從來沒有過教授,評上可以帶著學科更好的發展,而我當時工作不到8年,資歷很輕,學校要求論文5篇,我17;要求專利2個,我13;要求省部級項目2個,我5個(還包括2個國家項目),有兩個項目正在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在測試性能;要求教學效果打分排名全校前?%,我印象中有次打分98.9學院最高,每年承擔課時超額50%,研究生8個,都是學校一等獎學金,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國家獎學金多得很,教學競賽也有3次以上獲獎,其它帶學生的優秀指導教師之類的證書比科研還多。

只能說,教學的付出是學生看得見的,需要用心盡力,我和學生承諾認真備課教課,儘量不從事行政,不脫離一線,目前我做到了;科研的付出是默默的,大年三十、凌晨2點趴在桌上寫論文寫項目改學生碩士論文是常事,記得上次帶研究生去企業談項目,回上海天已經發白,而我8點還有課,研究生說他們代我上,我說不用,2013年4月上午無償獻血,我下午晚上接著8節課,這都挺下來了。

回過頭來吧,既然喜歡教學工作,就堅持走下去,不去考慮職稱,也不用去考慮付出是否有回報,也不用考慮多少年,誰讓你喜歡呢,看到學生一個個開心的走出學校,自信的踏入社會,這就是最好的回報,哪裡是什麼高級職稱、金錢………可以比擬的。

教學和科研是一種促進關係,不矛盾,評高級職稱肯定都要有的,就像一隻鳥的兩隻翅膀,想飛的高都得健康,現在每年我都會匿名評審老師報職稱材料、學生碩博士論文、國家項目申報書………打分標準都是有規定的,有些也有淘汰比例的(起碼我接到的材料是有的)。

都不容易,哪行工作都不輕鬆,腦力勞動如此,體力勞動一樣,分工不一樣罷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又如何退出江湖?

個人拙見,無愧於心無悔於情。

如果有部門認為我透漏了某些潛規則,我會致歉改進,😊😊😊不好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