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第一代君主,後人尊其爲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

吳國第一代君主,後人尊其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

吳太伯,又稱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東吳文化的宗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父親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東,建國勾吳。

閻氏始祖

始祖泰伯,生於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於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歲。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長子,才識卓絕,德行無邊,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臣子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自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深得古公亶父之寵,並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意在傳位於季歷再傳姬昌。但當時西岐禮法為傳長不傳幼,亶父只能作罷。然而泰伯察覺父親之意,為成全父親的心願,避免龍蛇之爭的禍害,遂決定讓位於三弟季歷,並說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親病重之時託言至衡山採藥,離開周原,後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趕回奔喪,季歷與眾臣請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喪畢攜二弟仲雍再次離開周原,前往長江以南無錫梅里避居下來。後不久,季歷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喪,群臣與侄昌再次請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繼承。泰伯與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斷髮文身開發江南,引導人民興水利養桑蠶種稻穀,使原本蠻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躍。教化鄉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荊村和江南第一巷——蠻巷,還有江南第一條人工河——泰伯渠;創作的《公劉》、《七月》等著名詩歌,成了《詩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泰伯也因給當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愛戴,擁立他為國王,建立了江南第一個國家——句吳。

吳國第一代君主,後人尊其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

泰伯到勾吳後未娶,治理勾吳四十九年,九十一歲壽終,卒後葬於鴻山之上,傳位於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兩家天下,一為三弟的周天下,二為二弟吳天下,其讓德之高尚使後人敬仰,也被後人尊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待泰伯侄孫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大封諸侯,尋當年讓國之二位祖父後裔,得泰伯曾孫仲奕封於閻鄉為伯爵;得仲雍曾孫周章,因已君吳封為子爵。

始祖泰伯公雖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為後輩之楷模,後世當善加學習以不沒至德家風。餘不才謹以所讀之書整理以立傳。

東吳之祖

太伯把周朝王位讓給他的三弟,後攜二弟一路向東,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荊蠻,歸附他的有千餘家。於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國家,國號“句吳”,並在今無錫梅里(現名梅村鄉)營建早期城市,作為都城。太伯奔吳,給落後的江東地區帶去中原文明的種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畏艱辛、勇於開拓,數年之間,人民殷富,終於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腳根。為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這位品德高尚的開拓者去世後,就葬在他東遷的最後落腳點也即他在東南重新開拓新天地的據點一一梅里平墟。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束麻束繫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吳人為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勳,將他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這就是今天的泰伯廟,又稱至德寺、讓王廟。泰伯廟是在明清古廟址的基礎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四個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就曾有《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來荒,年年椒尊溼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後代騷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遺墨。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梅里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曆清明節,梅里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吳國第一代君主,後人尊其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