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第一代君主,后人尊其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

吴国第一代君主,后人尊其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阎氏始祖

始祖泰伯,生于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于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岁。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长子,才识卓绝,德行无边,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臣子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

吴国第一代君主,后人尊其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

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待泰伯侄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大封诸侯,寻当年让国之二位祖父后裔,得泰伯曾孙仲奕封于阎乡为伯爵;得仲雍曾孙周章,因已君吴封为子爵。

始祖泰伯公虽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为后辈之楷模,后世当善加学习以不没至德家风。余不才谨以所读之书整理以立传。

东吴之祖

太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他的有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称至德寺、让王庙。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吴国第一代君主,后人尊其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