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汉传、南传、藏传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沐钰明


联系嘛,当然都是佛教。但区别就很大了。

南传佛教是小乘系统,跟同属大乘的藏传和汉传的联系不大,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古代可谓相爱相杀了很多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唐代第一次遭遇,那时汉传佛教最流行的宗派——禅宗,传到了吐蕃,吐蕃人把汉传佛教叫做“和尚之教”。然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禅宗在吐蕃宣扬心性即人性,当时接受了禅宗的吐蕃僧人说,“心性既已洗濯无需水,既已布施无需财,如以正心修得真理,由于真得故,遂可见如来。”意思是,人性即佛性,每个人内在的清净心才是成佛的根本,不需要去外界寻求,读佛经、做布施都不是成佛的必需阶段,只要把握住了自己本来就有的清净心,就可以成佛。

而吐蕃的僧人们却针锋相对地说,“登山亦需步步而行,不能一步而成。我等以渐门之道学诸佛典,依闻、思、修之慧而知其真义,随后乃学十法行。因修行故,即可于第一地中获忍辱度,复可得纯正无过。继之于第九地时渐习正智,并学十度。经持续修习而获得圆满二资粮后,即可证得佛果。”显然,吐蕃僧人们看重的成佛之路是循序渐进的慢慢来。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在早期的争论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差别就越来越大,总的来说,藏传佛教的特点是“循序渐进,显密并重。”


而汉传佛教在唐代以后,基本上对佛教中的带有神秘主义修练色彩的密教内容不再感兴趣。而藏传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佛教密教兴盛的时代,加上吐蕃本身有着很强的神秘主义传统(苯教),所以密教内容在藏传佛教中跟显教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因此,我们把汉传佛教的佛教经论汇编《大藏经》,和藏传佛教的经论汇编《甘珠尔》、《丹珠尔》拿来一比较,会发现汉文佛经中,缺失了许多密教的仪轨、修法的内容。

不过藏传佛教后来事实上又吸引了不少汉传佛教的内容,比如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和噶举派的“大手印”,都有禅宗的影子。


只爱潘多拉


这是关于佛教宗派的问题。那么就来简单介绍佛教的宗派,从释迦牟尼35岁观缘起证果后形成的原始佛教开始说起。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涅磐3个月后,由释迦牟尼的500位阿罗汉弟子举办的第一次结集所形成的。第一次结集,又叫王舍城结集,是大迦叶尊者按照释迦牟尼死前宣布三月后进入般涅城(即入灭)而组织500阿罗汉弟子进行的首次集会

在这次集会上,优婆离尊者诵读菠萝提木叉,加上和大迦叶尊者的问答,形成了佛教的律藏;阿难尊者诵读了释迦牟尼所有经说,加上大迦叶尊者的确认,形成经藏。在这次大会后,佛教开始形成,佛经的经藏开始形成。

一般认为,第一次结集形成的内容是:

论藏阿毘达磨、《摩诃僧祇律》(又叫九部法或九分教,是大众部的经藏)

佛教经文中的“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我听到阿难尊者是这样说的——就是第一次结集,阿难尊者的诵读。

下图为辽金时期的跋陀罗尊者三彩像


佛教的分裂

在第一次结集的200年后,佛教发生了根本性的分裂,形成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众部佛教。分裂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南传佛教记载是因为比丘收受金钱打破了不收金钱的戒律;北传佛教记载是因为赞成或反对大天比丘提出的大天五事而造成分裂。这件事情,在唐朝玄奘所翻译的《大毘婆沙论》中对此有记载:

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中,比大天更资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轮到大天成为上座主持布萨诵戒;大天诵出自造五事偈颂,部分僧众反对而起诤论,支持大天者人数多,故国王呵责少数派僧众,少数派因而迁居迦湿弥罗国。

那么什么是大天五事呢?大天五事其实就是关于阿罗汉学习和证道机缘五种说法。为什么这会造成佛教的分裂呢?因为这大五天事,提出了成佛的新方法,打破了第一次结集时所确立的成佛的方法。

这次佛教的分裂,其实就是是否坚持第一次结集所达成的成佛传统。坚持传统方法的就是上座部佛教,赞同创新新的成佛方法,就是大众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第一次结集的经典才是佛法,大乘佛教是违反第一次结集的假经典,否认小乘佛教等词语。

上座部佛教认为,第一次结集已经说明佛陀出现在人间的目的就是:

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止息轮回、导向寂止

用简单的话语来说,佛陀就是要让众生的地狱轮回受难循环,让众生都可以入般若城(入灭),或者说是天堂。

当你脱离了地狱的受难轮回而进入天堂,佛陀的使命就完成了。

因此,涅磐、佛、辟支佛、佛的弟子阿罗汉等并没有地位上的差异,都是平等而共同去完成佛陀的使命。辟支佛和阿罗汉不需要成佛。

因此上座部佛教非常反对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的:

“众生都应该成佛”

的这个说法。

上座部佛教并不主张吃素不吃肉,因为根据第一次结集的记载,在第一次结集时主张吃素不吃肉的只有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和其信徒。在《本生经》中就记录了释迦牟尼在前世修成为菩萨时曾经吃狮子肉而被尼乾子发难时,佛就说了一句:

“ 智慧人食此 不为罪污染”

上座部佛教,主要是以巴利文伟经典语言,也因此被成为巴利佛教。现今流行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尼泊尔等地方。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大众部佛教的主要流派。大乘的意思就是我才是正宗,其他都是虚伪。大乘佛教将大乘佛教之前的佛教统统称呼为小乘佛教,以表示这些佛教都不是正宗佛教,显示自己的正宗地位。

大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无论是人或者动植物,甚至石头泥土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本质就是空。即所谓:万法皆空。

大乘佛教主要修行依据是:

三皈依、五戒、十善、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菠萝蜜。

在大乘佛教看来,所有看见到或感受到的东西,或者感觉,都是“象”,一种表面的东西。

和上座部佛教认为佛和阿罗汉地位没有区别的观点不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只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难而已,只是解脱了人的苦难,还没有达到圆满的觉,并非真正入灭。因此阿罗汉必须继续追求进入彻底的大慈大悲而成佛。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中的大宗。佛教传入中国有两条路线:一是北传佛教通过西域而传入汉朝,即传统的佛自西来观点;二是南传佛教通过在东南亚的发展,传入云南、两广、福建等沿海地方,即南海观音菩萨称谓的来源。


红:藏传佛教出现前的北传佛教(即后世的汉传佛教)传播路线图 蓝:南传佛教传播路线图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认为佛教在秦朝时已经传入中国。依据是《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录:

“禁不得祠”

不得祠,即是佛寺。不得,就是梵语Buddha的音译。

公元前2年,西汉汉哀帝派遣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大月氏王让人口授景卢《浮屠经》。

公元67年,东汉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并带着很多佛教,用白马驼运送到首都洛阳。汉明帝于是命人修建白马寺让他们居住,并翻译了《四十二章京》(不是韦小宝的四十二章京哦)。这是传统上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份和开始,而白马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佛寺。

之后的147年安息人安世高、167年的月氏人支娄迦识等都到汉朝传教译经。

三国时期佛教重地为北洛阳南建康。魏明帝大兴佛寺。孙权也很推崇支谦、康僧等人。也是在三国时期,

天竺人昙柯迦罗来到中国,推广戒律,开创了中国僧人受戒的习俗,成为了律宗是始祖。昙谛为朱士行等人戒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僧人出家。

汉传佛教有十个宗派,但因为有三武一宗的灭佛,导致很多以佛经为主的佛教宗派消失,只有不立文字、学术不强的禅宗和净土宗得到流传和发展。

汉传佛教主要流行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


藏传佛教

佛教流入西藏,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是由和亲的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毗俱底公主同时带入的。这就是藏传佛教为什么有显宗(汉传佛教)和密宗(晚期大乘佛教)双修并重的原因。

藏传佛教分为两个时期:前弘期和后弘期,以朗达玛灭佛为分界线。藏传佛教主要留行在西站、蒙古、不丹、尼泊尔等,以及非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之外的世界各地。

藏传佛教是先修习显宗后修习密宗,因此是显密双修,和汉传佛教只修习显宗不同。

密宗的主要秘法是无上瑜伽部。其认为修道者可以善于利用众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教导众生,成为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男女双修也是密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其主张在欲望当中达到脱离欲望,达成正果。但这种方法非常危险,只要有一丝欲望,就会死后进入金刚地狱。因此男女双修要求资格非常的高。但在格鲁派统一藏传佛教后,就禁止男女双修之法。


上图为白马寺

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1、南传佛教主要是来自上座部佛教,遵守的佛法是第一次结集的佛法经典,不主张吃素不吃肉、戒疤等;

2、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但不同的是,汉传佛教是由早期大乘佛教而来的,藏传佛教是由晚期大乘佛教而来的。

3、汉传佛教最大的特色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素食、戒疤

4、藏传佛教是显宗和密宗双修,汉传佛教只修行显宗。唐玄宗之后的唐朝,也留行过密宗,形成了唐密这一宗派。但后来消失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佛教虽诞生于印度,但中国是佛教发展的第二故乡。从佛教的发展历程和流传来看,佛教从印度向世界各地传播,

主要分“南传”和“北传”(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支)两条路线。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区别:

第一、地区上的不同:

南传佛教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和中国的傣族地区。

北传佛教从印度向北传入中亚地区,然后通过中亚、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蒙古等地。

第二、教义上的不同:

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佛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乘佛教”。

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第三、语言上的不同:

南传佛教主要依据“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

北传佛教主要依据“梵语”经典,又称“梵语系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发展成“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

而中国佛教则包括了南传和北传中全部的汉、藏、巴利语三大系统的佛教。

但无论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在修行方面以及教团的共同生活习惯上,大多遵循佛在世时的惯例,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议。

愿所有修习佛法的朋友都能在佛陀的大智慧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阿弥陀佛





王大毛是美女


不喜欢打长文,但有些详细乃至数据化的回答,并不是那么正确,当然也不全错,我的回答权当补充。

同:南传,汉传,藏传。三者,首先都是佛法,由释迦牟尼佛本人亲口宣说,血统纯正。

不同:

1。但三者在传播方向上有区别,佛陀在古印度,现今地理位置是尼泊尔。佛法传播的地理方向不同,向南方传播的就是南传佛法,向北方传播的就是北传佛法(汉传,藏传),在汉人区域传播的就是汉传佛法,在西藏区传播的就是藏传佛法。说白了就是传播路径不同。

2。在慈悲心上不同。南传佛教也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也叫小乘。乘是运载的意思,跟乘车一个意思,之所以是小乘,就是运载到涅槃的车太小,小乘的修行者主要是度自己为主,度众生为辅,主要救度自己,救度的人太少,所以叫小乘。所以大乘佛教批评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是自了汉,只了结了自己的生死,慈悲心不够。

大乘佛教就是不但救度自己,更要救度众生,甚至为了救度众生不息牺牲自己。慈悲为怀,救度的人多,所以叫大乘。

3。南传,汉传,藏传,三者对应的经书,都是佛陀宣讲的,但是时间不同。佛陀是先讲小乘佛法很多年,再讲大乘佛法。说白了就是大乘佛法也需要听法者是大根器,就先讲小乘法打打基础。

4。但是最重要的是,三者教义有所不同。教义不同,修行方法就会不同。接下来说的相对深入一点。

南传佛法是属于小乘佛法,汉传和藏传是属于大乘佛法,其中藏传佛教的藏密,也叫金刚乘或叫密乘,与汉传佛法的禅宗,也叫佛心宗,也叫最上乘,也叫佛乘,以及汉传佛法的唐密,三者也都属于大乘佛法,但是密宗(藏密,唐密)和禅宗是大乘佛法的最高阶段,是最彻底的最核心的最究竟的佛法。

小乘佛法,是把生死轮回执为实有,把烦恼执为实有,所以要修行是要对治和消除烦恼,进入涅槃。说直白点,就是舍此取彼,舍烦恼舍生死,取涅槃取解脱。因为有这种二元对立,所以小乘佛法并不彻底,但是不影响自我的解脱,修行小乘佛法能成就阿罗汉,能解脱生死轮回。

大乘佛法,是了知烦恼即菩提,从而对烦恼没有执着了,也就不需要断除烦恼了。也就是断除了“人我执”,但是仍有对佛法的执着,也就是“法我执”。表现就是觉得自己仍不圆满,还需要修得更深入,要更圆满,要真正的彻底的圆满。然后就开始从一地二地的往上修到十地,十地后还有等觉和妙觉,你可以理解为升级。地越高,功德力就越大。常见的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的大菩萨(其实这四位早就成佛了,但是为了度化众生,是以菩萨的形象而展现。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四个教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伪装成学生,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其中大乘佛法的最高阶段,就是密宗和禅宗。密乘,是了知烦恼和涅槃,生死和解脱,都是如幻的游戏,乃至打破了时空的对立,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心经曰“心无异境,唯一事实”。超越了束缚与解脱,超越了生死轮回与涅槃,也超越了修行与不修行,超越了语言与思维,用语言和思维是触及不到的,所以才叫密宗。

而禅宗又叫大密宗,是密宗的最高阶段(这一点是藏密的活佛所宣说)。但不要认为禅宗就比密宗高,最后是一样的,但禅宗对修行者的根器有要求,对老师更有要求,若是老师都没到家,如何指导修行人呢。总之就是要求很高。密宗会有很多方法,很多修法,比如持咒,手印,观想等等,所以更容易入手。可以理解为,禅宗是最后的临门一脚,但之前怎么运球怎么传球怎么过人,禅宗没有过多讨论,只说最后的最高的佛法,而密宗会有传球,带球,过人的一套方法,最后还是会到临门一脚。

另外很重要的是,小乘佛法虽然不彻底,但是很保险,因为很强调戒律,因为需要灭除一切贪嗔痴烦恼,这样比较安全。大乘也比较安全,因为也强调戒律。而密乘,禅宗,因为不需要灭除烦恼,有很多修行者仅停留在思维的理解层面,懂了个道理(第六意识),就以为自己已经了手,就去放纵,自我安慰说一切本空,一切本来圆满,这样非但不能成就,反而容易堕地狱,生死来了透不过。所以藏密说,修行密宗的人要么即身成佛(任运自在),要么堕入金刚地狱(放纵欲望)。藏密的前期比较安全,因为很强调次地,强调修行的顺序。藏密是先修小乘,比如加行先修出离心,再修大乘的空观中观,最后再修金刚密乘的大圆满法,大手印法。而唐密和禅宗更为直接,直接临门一脚,所以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才行,盲修瞎练的基本都会出问题。

打字打得好累😔



正精进


这是中国特有的分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汉传=中国大乘佛教,南传=小乘佛教=部派佛教,藏传=苯教+印度密教+印度大乘佛教(占比大约是4:4:2)。要弄清楚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就不得不说到历史脉络了,如下:

一,佛教流传简史

【原始佛教时期】

佛教最初流传的八十多年里不存在什么分歧,因为众多弟子在世,主要内容没有偏差,僧团组织也很单纯。这个阶段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原始佛教时期有一部贝叶经,是佛祖死后第一年记录而成,时间约在公元前543年。

【部派佛教时期】

僧团后来认为一致认为应该把佛祖所述再次记录成册,并经全体僧侣审核,称为定本,以防后世窜乱,就推动了第二次「结集运动」,当时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高级僧侣的记忆口述,一个普通僧侣的记忆口述,前者被称为【上座部】,后者被称为【大众部】,两者之间在法义上没有不同,但在日常戒律上有一些分歧。这个阶段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由于僧侣阶层属于中下层社会,主张变通律法,上座部则是严格的保守主义。

这次分裂在结集时并不明显,但在往后500年里却引发了根本分裂,是佛教大分化的起点。随着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的统一,部派佛教分为三条路线传播,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分裂:

*北传路线:即印度西北部,由上座部一批僧侣传入。这里是古代文明的一个中心地区,来到这里的上座部僧侣形成了「说一切有部」。

*南传路线:即印度中南部和东南亚,既有上座部也有大众部,尤其是印度中南部,大众部的影响可能比较大。

*西传路线:即印度西部,旁遮普一带。这里也是上座部为主。

这个过程大约400-500年,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大众部在印度中南部地区的异变,它引发了大乘佛教的最终成型。

【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的显著特点是众生平等。大乘,意为大型马车,言其不分种姓、度人之多。在印度社会的种姓封建体系中,「大众部」僧侣在中下层得到了普遍支持。这里的中下层还包括位于统治体系低端的「南天竺」。

后世普遍认为出身婆罗门的「马鸣」是大乘始祖,实际上,马鸣是个文学家,他用佛教进行戏剧和诗歌创造,有平等意识,但并未在「部派佛教」体系之外另起炉灶。大众部那些平等意识早已存在,但没有上升到宗派级别。真正创立大乘佛教的还是「龙树」。

龙树是南部人。在印度历史中,南部以达罗毗荼人为主,是次大陆的原始土著。他们在印度的权力体系中长期处于底层位置。因此,大众部在这里得到特别重视,龙树凭借其卓越的思辨天赋,结合大众部的平等意识,创立了【中观论】,写了《中观论》、《大智度论》等大乘的根本著作。这批著作规模宏大、架构瑰伟,在学术上属于惊人的成就。

它迅速引发北部婆罗门学者和部派僧侣的关注,很快成为佛教学术的新兴势力。随着无着、世亲等大师级学者的加入,大乘佛教迅速压倒了部派,称为佛教主流派系。这个派系的主要特点,实际上是其「学术性、哲学性、政治性」,尤其是政治性很强。大乘佛教与贵霜帝国、笈多王朝、戒日王朝存在非常复杂的政治联盟关系。

【密教时期】

戒日王朝中后期及以后,上古的婆罗门开始复兴,并结合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一些巫术,形成广泛存在的密教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金刚乘」。密教对衰落中的大乘佛教构成致命一击,它用佛教词汇包装起来,形成「大乘密宗」,讲究捷径、顿悟、咒语、瑜伽等等颇为神秘的修炼。这些修炼方式对世俗社会来说,大多数都是诈骗、色情、堕落。佛教因之衰亡。

二,汉传、藏传、南传

【汉传】

中国最初引入佛教公认是在东汉,当时大乘已经开始兴起。第一批入华的经典,基本上是大乘系统的。由于印度大乘佛教与政治太过紧密,在贵霜帝国形成了一个特权的僧侣阶层。入华之后,他们在南北朝时期也一度成为僧侣贵族阶级。

这就与中原文明构成严重冲突,在北魏遭到道教和儒家的联合打击,即太武帝灭佛运动。此后,一批僧侣开始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改革,形成了本土宗派,如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律宗。以后在隋唐时发展为「汉传八宗」。汉传八宗已经不再是僧侣和寺院领主阶级了。值得指出的是,汉传密宗在唐朝后期就消亡了,后世并未流传下来,反而是流传到了日本,称为「东密」。

【藏传】

藏传佛教,是民国才出现的概念,此前都叫「喇嘛教」。严格说,它的佛教成分非常少,应该不超过二成。因为西藏传入佛教是非常晚的事情,已经在戒日王朝后期。当时佛教几乎已经消亡了,整个印度流行「密教文化」。

首批入藏的莲花生、阿底峡等人,除了一部分「大乘密宗」之外,主要是为西藏带去了佛教的词汇体系。像莲花生这样的僧侣,则更接近「巫术家」。他们的较为先进的、用佛教词汇包装起来的巫术,与拉萨贵族一起完成了藏区的文化统一。原先广泛存在的苯教,被强行输入的密教征服,改头换面变成密教的支派。他们同时也驱逐了西藏东部的汉地禅宗。最终形成了一个新宗教「喇嘛教」。

所以,喇嘛教并不是佛教的一部分。实际上,西藏的喇嘛教与佛教长期斗争,最终取得完全胜利。

【南传】

南传就是上述的部派佛教进入东南亚形成的派系。它的特点是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基本面貌,没有受到印度政治变迁的影响。

佛教史非常复杂,流派极多,又因为术语精微难辩,真能搞清楚的人是很少的。作为一般人,需要弄明白的只有一点:西藏喇嘛教不是佛教,汉传密宗于唐末消亡。


历史咖啡


“乘”的本义,就是乘船,佛教中指修成正果的方法手段。所谓小乘,就是认为人修成正果,只能靠自己逐渐修、持续修、终身修,才能达到罗汉果位,也就是修行的小船只能坐一个人。小乘佛教也叫上座部佛教,就是坐在上座的教师精英传下来的佛教,它最接近原始教义。但草根信众认为那样修行太麻烦,于是想出一种“超近”的方法,只要坐上具有慈航普渡功能的上师活佛的大船,虔诚地跟着他们,也能顺便到达成佛的彼岸,这就是所谓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就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大乘佛教。佛教传到更加讲究“实际”的汉族地区,他们觉得跟着别人修行、终身修行还是太麻烦,于是想出一种“更超近”的修行方法,那就是“顿悟”。只要你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只要你豁然开朗,就能大彻大悟,根本用不着出家诵经吃斋那些繁文缛节,这就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看来,“偷懒”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啊!😂😂😂😂


气吞万里如猴


佛教分南传和北传,通常把南传的印度原始佛教称为小乘佛教,而北传的汉传及藏传佛教称为大乘佛教。我们先看一下佛教词典中对各佛教派别传承的解释吧!

一、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也称为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等,是佛教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的一种佛教派系。 从教义上说,南传佛教属于根本上座部一系,也称为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的主要特点是严守佛陀制定的各种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传统。现在被称为小乘佛教,因其基本保持了印度原始佛教的教义特征。

二、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大多都与传承地的文化作了融合,而且以大乘佛教为主,主要流行梵文圣典和通过梵文圣典翻译的经典。和南传佛教相比较,北传佛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还要供奉诸多的佛、菩萨、罗汉等等。在戒律方面,北传佛教比较松弛,强调佛法的圆融、慈悲、方便;在修行方法上提出八万四千法门等,大乘佛教的主要法系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我们的熟悉的汉传和藏传都属于北传佛教。

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也称为汉语经典系佛教或者汉地佛教,是佛教向东传入汉地,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并以汉语文献进行交流和传一播的佛教。后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家地区。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是在我国的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大乘佛教,所以,藏传佛教主要靠藏语传教。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当密教传进西藏以后,和西藏本土的苯教相结合,为了与其他一般的佛教相区别,就称为喇嘛教。

总体来说南传佛教保持了原始佛教的特征和习俗,在南传佛教的国家中,僧侣们至今仍然严格遵照佛陀时代的言教和佛弟子的行持修行,南传佛教的主要特点是严守佛陀时代制定的各种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传统。

而北传佛教由公元一世纪左右龙树菩萨所创,从教义和习俗上更多融合所传入地区的习俗风格,比较容易被传入地区接受和广范传播。在修行上提出八万四千法门如例如参禅、念佛、诵经、持咒、礼佛、拜忏、放焰口、打水陆、放生等。供奉对像不止释迦摩尼佛还有众多佛菩萨、祖师及印度古老教派中的一些神祇,当地的神祇等等比较繁多。


迷糊米糊123


汉传佛教,虽有大小乘佛经,但通行的大多是小乘,而且在实践上从未统一过。南传佛教,是佛祖第二十八衣钵传人,也就是佛祖正宗的法嗣达摩到中国来传授的正宗佛教。佛理应有法嗣继承和传播,才不会有误。藏传佛教据我所知是印度古苯教传人相传,应用的都是咒语,也称密教。但相传中也慢慢融合了一些佛教理论,藏教是在西藏统治阶级那儿相传的,具有政治色彩色。与禅宗的脱离政治不同。事实上中国唐玄奘投身李世民,是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的。藏教传人也是被统治阶级软禁着的。藏教传人算不上是佛门法嗣,从《五行会元》上看,宋末时,中国禅宗法嗣几已绝迹。而现时佛门,都是净土宗,只能算是佛门禅宗的分支。理解能力上已经达不到禅宗的要求,缺的是人行。


李198588733


佛教在传播过程当中,形成了两条主要的对外传播路线。一条是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然后通过海路传到东南亚地区。另一条是向北传到现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然后通过西域传入中原汉地和西藏。由于传播线路不同,因此分别被称为南传和北传。北传又分为两派,汉传和藏传。

先介绍南传佛教的传播情况。南传佛教的发展要早于北传佛教。在佛陀去世后大约200年,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由于杀戮过重,阿育王产生了赎罪心态,因此崇信佛教。他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不惜代价建设佛教寺庙,修建各类宗教设施。然后通过政治力量向外传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开始系统传入斯里兰卡。之后,佛教成为斯里兰卡的主导性宗教,一直持续到今天。通过海路,佛教传播到了现在的东南亚岛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以及中南半岛上的多个国家。到了公元13世纪的时候,东南亚岛国的受到伊斯兰教政权的侵略,宗教信仰发生改变。但中南半岛上的信仰状况,依然维持原有形态。在中国云南地区,南传佛教也有分布。

再介绍北传的传播情况。西汉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域的大月氏人,因为受到匈奴的压迫,所以向西迁移。后来在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北印度的广大范围内,创立了一个贵霜王朝。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一个和阿育王极为类似的国王伽腻色迦王开启了佛教在印度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同阿育王一样,他也热衷于对外传教。而这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佛教传入时间正好一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汉传佛教开始形成。在魏晋以前,佛教主要在上流社会当中小范围传播,是一个受众面很窄的宗教。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具有独特的心理抚慰功能,因此受到民众的欢迎。此外,统治者给予佛教徒特殊的赋税和劳役优惠也是促成佛教信仰在这一时期广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传佛教在隋唐时期正式成熟。并且在这一时期开始向外传播。日本朝鲜和越南的佛教都是汉传佛教的分支。越南的南部地区也有部分南传佛教。

下面谈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三大佛教体系当中出现最晚,而且存在着一个不短的空窗期。历史上称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西藏佛教前弘期要比汉传佛教的起源再晚3到4个世纪。前弘期的西藏佛教,除了从西域引入之外,也吸收了不少汉传佛教的内容。之后,西藏本土的苯教和佛教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宗教矛盾。苯教借助政治优势消灭了佛教。于是形成了数百年的传承中断。之后佛教再次兴起。并且取得了政教合一的地位。

接下来谈大小乘佛教和这些概念的关系。先介绍大小乘佛教的概念。佛教发展有三个阶段。从佛陀去世后大约100年,这段时期内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基本上保持了佛教最原始的形态。之后,僧团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了上座和大众两部。上座实际上指的是尊贵的人才能坐的位置。代指那些在佛教僧团内地位较高的老年僧人。大众指的是人数众多。上座部较为保守,坚持原有的僧团规范,大众部以青年僧人为主,主张改革僧团管理模式。两者因为矛盾冲突非常激烈,无法调和,所以分道扬镳。之后,上座和大众两部继续分裂。各种部派的数量达到了20多个。佛教史因此将这一时期的佛教称为部派佛教。到了公元前后,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贵霜王朝兴起的时候,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宗教文化传入并影响了北印度佛教的发展。古希腊的偶像崇拜,古波斯的光明崇拜,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的一些宗教文化,被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派别所吸收,形成了一种新的佛教形态,大乘佛教。它将之前的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所谓大乘指的是可以承载多人的马车。小乘指的是只能供一人乘坐的小车。梵文原文当中还有破车的意思。大乘佛教对于佛教的教义进行了深化。强调要以普度众生的方式修行,而不再坚持传统的自我修行,自我解脱的模式。这也就是大乘本意的来源。大乘佛教中有一支大量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仪式仪轨,由于教法通过教徒内部秘密传承,因此被称为密教。汉传佛教中称为密宗。到了印度佛教发展晚期的时候,密教成为了佛教的主体。从大乘佛教兴起一直到印度佛教灭亡,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大乘佛教时期。

再谈大小乘佛教和南北传佛教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将大乘佛教等同于北传佛教,小乘佛教等同于南传佛教。就当代社会而言,这种说法并不错。但在历史上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大小乘佛教是几乎同时传入中原汉地的。在隋唐以前,小乘佛教在中原也有传承。比如毗昙宗,就是小乘佛教在汉传佛教中形成的宗派。但是,小乘佛教既保守又传统,不能适应汉文化对它的改造要求,所以到隋唐以后就不再传承。大乘佛教有一种方便思想,也就是基于传教的考虑,可以修改一些戒律教义,只要坚持佛教的本性就可以。对于汉民族这样一个文化深厚的民族来说,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去迎合一个陌生宗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乘佛教在汉传佛教中取得了绝对主导地位。西藏地区因为佛教传入较晚,这个时候印度地区的佛教以密教为主,所以西藏较为完整的传承了密教。因此也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藏密。在13世纪以前,南传佛教也是大小乘兼备的。在斯里兰卡,小乘佛教的中心是大寺,大乘佛教的中心是无畏山寺。后来大寺派的僧人利用国王的支持通过武力手段捣毁了无畏山寺,从而强迫大乘佛教的信徒改宗。斯里兰卡作为南传佛教的中心,大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的灭绝,对其他地区的大乘佛教的发展产生的一定的负面作用。而东南亚岛国上的大乘佛教则是被伊斯兰教政权毁灭的。所以才形成了南传以小乘为主的特点。

因此,以南传北传这样的方式来称呼现在的某个具体的佛教宗派,其实并不是非常准确。而以大乘小乘,或者上座部大众部这样的方式来称呼,又因为带有贬义含义而互相无法认可。所以现在有些学者提出,将佛教按照使用的语言进行分类。汉传佛教称为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称为藏语系佛教,南传佛教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因为南传佛教的经典采用巴利语书写。这是目前最为妥当的处理方式。


zyb38537240


这些佛教的差别,实与印度佛教的不同阶段、传法路线不同有关。印度佛教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佛陀传法后早期流行小乘法,公元1一7世纪大乘法流行,7一12世纪密乘法流行(已流行过的佛教也一直不灭,与新兴流行的佛法派别并存)。而印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北路、南路和印一一藏路。

我国南传佛教,是与印度小乘佛教中的上座部有关的(小乘后来裂成了18一20个部派),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一直兴盛,后来传入了缅甸、柬埔寨等国,进而传到了我国傣族地区。由于传法走的是南路,即自南方传入我国,故叫南传佛教,而更正式的名称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如今东南亚的缅柬老泰等国佛教,就都是这种上座部的小乘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主要自印度过中亚(西域)传到了我国内地,并进而传入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由于传法走的是北路,故叫北传佛教,或叫汉传佛教,而更正式的名称应为北传大乘佛教、汉传大乘佛教,或北传大乘显法(密法也属大乘,故大乘下有显密法)。

印度密法,在八世纪时,也有印大师走海路(南路)将其传播到了内地,后形成了内地佛教八宗中的密宗,并进而东传日本,形成了日本的东密。但传到内地的密法,只属密乘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前二阶段的内容,传入的密乘内容不全。而整个密乘内容都得以传入了的情况,则发生在藏地,藏地拥有印佛教灭亡前(13世纪印佛教被伊斯兰灭亡)密乘所具备的所有内容。

藏族在7世纪初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政权建立后即开始引入佛教,此后持续引进佛教延续了4一5百年,直到印佛教灭亡而止。而藏地引进佛教遇上的正是印密乘法兴盛的阶段,因而详尽地引进了全部的密乘法。藏地的佛法,是由印度直接传入藏地,传法路线与以往的北路、南路不同,为印一藏路线,故藏地佛教也叫藏传佛教,它后来传入了蒙满、土、纳西、普米、羌、门等民族和不丹、尼泊尔、锡金等国家中。如今则成为各种佛教在世界各地传播中的主流。

各种佛教之间并不是截然无关的,一般是后期佛教了解和拥有前期佛教的重要内容、术语、概念、做法等。如,内地的大乘,译有小乘重要的经论文献,大乘经论中也含有小乘术语、概念和法义,大乘僧人守的出家戒为小乘戒,再另遵大乘菩萨戒等。同样,在藏传佛教中,也译有小乘的重要经论,所译的大乘经论文献则与内地的基本上一致,只有少部分不同,而行为上依经论的也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大乘的显法方面,汉藏地所行持的内容是大体相同的。至于汉藏地佛法具备着差别,那主要是源于密法的差别,而密乘中前二阶段的法,汉藏地也还是相通的,只有密乘后二阶段的法,即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密法,为汉地所无,藏地独有。此外,各种佛教间显现出差别,一定程度上还与佛教在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本土化内容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