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2008年12月15日,早上7時20分,一架從深圳機場起飛的航班飛往臺灣,1個多小時後,在臺北松山機場著陸。這是兩岸“三通”以來,首個飛抵臺灣的大陸航班。這意味著,在近60年的盼望下,兩岸分隔的親人們,有了更加快捷的往來方式。

兩岸“三通”為兩岸探親、尋親等民間關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寄託了民間對團結、穩定、和平、統一的期盼。時間來到2018年中秋,10年過去了,“三通”之後,臺海兩岸的民眾對相聚、團圓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刻。

#中秋月圓人更圓# 引臺灣大V紛紛感懷

去年12月28日,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正式啟動。今年中秋節,今日頭條在“團圓:讓創作更有溫度”活動下開啟了#中秋月圓人更圓#超級話題,這一話題引發了臺灣海峽名人大V對臺海團圓的紛紛感懷。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臺灣作家、新聞評論者@羅志強臺灣 發文表示,1955年2月,在戰爭的陰影下,17歲的父親、10歲的母親與大陳島一萬多名鄉親,隨著國民政府撤到臺灣,一家十口滿心以為頂多一年半載就可以返鄉,未曾想到,一待就是60年。2015年7月,白髮蒼蒼的父母終於踏上大陳島的故土,整整六十年,父母來到大陳島的祖昔,觸目望去,荒煙蔓草,無復可尋。中秋佳節,羅志強表達了心中的“三願”:一願:你愛的人,與愛你的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二願:同胞相愛,血脈永親,再無兄弟相殘,骨肉分離。三願:和平、統一、興中國!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臺灣作家、臺北中國時報社社長@臺北王豐 也通過微頭條發表了自己的故事:1988年春天,王豐背著父親的骨灰罈,從臺灣回到湖北老家歸葬。從大媽的口中,他得知當年父親離鄉的情景。

在一個昏暗陰冷的清晨,大媽送父親離開,再三叮囑等事情過了,就趕緊早點回來。三十八年後再回頭,父親化成了一罈骨灰,也無緣見到老家黃山頭的青山綠水。歲月流轉,如今王豐也年逾花甲,受到戰爭離亂隔代影響的他,竟然也感染了父親生前的心情,害怕過節,當別人千里共嬋娟,歡度節慶,他總是窩在家裡看書,儘量不去想佳節,想那些令人傷感的往事。

回望過去,他們的故事早已成為兩岸的炎黃子孫因戰爭由合而分的苦難紀實。而今,在今日頭條上他們訴說著自己的鄉愁。

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尹乃菁 回憶了兒時,隻身來臺的叔叔伯伯們到家吃“團圓飯”的場景;臺灣主持人、作家@黃智賢臺灣 則回憶了去年自己踏遍祖國的所思與所想;臺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知名政治評論者@遊梓翔教授 也在中秋佳節之際發文,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中秋的祝福,對祖國統一的熱望。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兩岸胞民共慶中秋、共話團圓

除了臺灣地區名人大V,位於祖國大陸的今日頭條用戶們,也在中秋之際紛紛發文,感慨團圓的珍貴和對相聚的感恩。

湖南籍赴臺老兵王淑蘭的外孫,在微頭條暱稱為@LCKo,在中秋節之際,發文傾訴了今年中秋的特別感受。

LCKo的外婆自17歲離家從軍,之後跟隨部隊遷往臺灣,再也沒有機會與家人團聚,現年事已高,常惦念著家鄉湖南邵陽的母親及姐姐,因此LCKo產生替外婆尋親的念頭。但外婆離家已超過70載,且擁有的信息陳舊短少,所以遲未有任何進展。通過今日頭條,透過兩岸三地媒體以及自願者的號召力,居然在25小時內就順利找到外婆的親人,八月時,姨媽共11人來臺探視外婆,兩岸親人終於相認。LCKo表示,中秋雖無法與對岸親人共度佳節,但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期待與親人的下次聚首。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四川籍赴臺老人黃次元家人謝亞栩(微頭條暱稱:樵樵一家 ),在今日頭條的幫助下,今年中秋前夕回鄉和河南親人團聚。她發文表示,公公黃次元在1946年離開家鄉四川資中,隨著當時國民政府的郵電局來臺灣工作、成家、退休,直至1987年過世。期間兩岸聯繫不便、但和貴州大伯及家人曾通郵,但信件保存的紙箱因氣候潮溼,全遭白蟻蛀蝕,2010年婆婆過世整理遺物時發現,當時覺得心中尋根的想念似已虛渺了。但通過收看臺灣新聞對@頭條尋人#兩岸尋親#的報道,讓她重燃帶著後代子孫尋根的希望,用郵件聯繫上了@頭條尋人,竟然兩三天就夢想成真。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赴臺老人趙東發之女趙偉英(微頭條暱稱:小英Mandy),1948年,父親獨自乘坐火車從蘇州前往廣西,卻在路上被強制從軍,之後隨部隊到了臺灣,與親人失聯整整七十年,歷經幾次在大陸尋親,苦無管道。2017年末,無意間知道今日頭條#兩岸尋親#的新聞,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發了郵件,在極短的時間就找到了大陸的家人。2018年元宵節,她們陪著91歲的父親,在蘇州和親人團聚了。她表示,中秋節的月亮每年一樣圓,今年不一樣,因為在不同地方,有著相同血緣的親人,一同在彼此思念的情緒中共度中秋,在此祝福我們大陸所有的親人,中秋節快樂!

兩岸共享團圓夜,頭條大V如何共話中秋?

一個個故事,講述的是思念、是相聚。在中秋佳節,讀來令人尤為動容。

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民眾、機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臺灣《聯合報》9月17日公佈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臺灣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想到大陸創業、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唸書的比例,都創該報九年來同項調查的新高,臺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度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不可否認的是,民眾在促進在兩岸關係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臺灣與大陸雖然一水之隔,但兩岸的民眾無數根血脈的聯繫,正在將雙方的距離逐漸拉近。

作為“連接人與信息、促進創作與交流;用信息創造價值”的平臺,今日頭條也在推動兩岸關係上積極助力。在今日頭條上,匯聚很多臺海相關知名大V、以及關注臺海的互聯網用戶。他們可以成為促進兩岸民眾相互瞭解、相互交流的橋樑。不僅如此,今日頭條的智能分發模式讓更多關注臺海的用戶第一時間獲得最新信息。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幾十名臺海兩岸的親人同胞在今日頭條的助力下獲得彼此的消息、得以相聚,甚至了卻了一些臺灣同胞數十年來落葉歸根、與親人團聚的夙願。

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年中秋,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團圓與相聚。他們來自祖國的每一個角落,來自大陸,也來自寶島。可以看到今日頭條也在為此努力,為海峽兩岸的民間交往、信息互通提供一個平臺;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團結貢獻力量,讓每一箇中秋都能夠月圓、人更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