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文牧野:一位優秀青年導演的成長之路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观影|文牧野:一位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大獲成功,讓本片導演文牧野,一下子成為媒體和公眾所關注的焦點。讓人驚奇的是,這部電影僅僅才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儘管如此,在文牧野之前拍攝的四部短片當中,他的人文素養與導演才華,已經在一次次拍攝實踐當中,得以慢慢成型和深化。下面,就讓我們結合這四部短片與《我不是藥神》的對比點評,來領略一下這位優秀青年導演的成長之路。

早在2010年,還是一名學生的文牧野,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石頭》。片子講述了一位男青年與一條叫做“石頭”的狗相依為命的故事。老家面臨拆遷的青年,來到城市裡打拼,而與他相隨的“石頭”卻得上了尿道炎,不吃不喝。在青年一籌莫展,甚至因為照顧小狗而失去工作的情況下,他回到自己的老家,試圖把“石頭”遺棄在已經成為廢墟的舊日居所。然而回到家鄉的“石頭”卻一下子重新煥發了活力,能蹦能跑。如此前後正反對應的結構非常工整,初步體現出文牧野的影像敘事能力。

观影|文牧野:一位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在《石頭》裡,“石頭”不只是狗的名字,也暗指青年與狗跟茫茫城市之間的疏離,以及因老家拆遷帶來的心理負擔。文牧野在本片當中,用大量鏡頭,展現老家的斷牆頹垣與城市的燈紅酒綠之間的強烈反差。這樣的對比手法,在他之後的作品當中,被一直沿用。除此之外,其運用音樂參與敘事的能力,也在《石頭》裡,初步得以展現。儘管音樂的使用有過滿的嫌疑,但其跟影像畫面之間的交融敘事,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僅僅過了一年,文牧野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短片《金蘭桂芹》。跟《石頭》關注拆遷問題相比,《金蘭桂芹》關注的是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問題,體現出導演對於熱點社會問題的敏感與關注。

观影|文牧野:一位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在《金蘭桂芹》裡,金蘭與桂芹這兩位獨居的老人,可謂是相濡以沫而又相愛相殺,貫穿短片始終的東北話臺詞,賦予了全片一種恰如其分的喜感和生活質感,讓觀眾時不時開懷大笑。而在笑過之後,兩位老人的無枝可依、渴望陪伴的生存狀態,又不免會讓人心酸,引發觀眾對於空巢老人問題的深入思考。文牧野在片子裡,大量運用特寫和對比切換鏡頭,展現兩位老人之間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說在《石頭》當中,文牧野還只能說是展現出優秀導演的潛質的話,那麼在《金蘭桂芹》當中,他的影像語言表達能力,已經明顯比《石頭》更進一步,近乎純熟狀態。

到了2012年,文牧野推出了自己的第三部短片《鬥爭》,照舊仍然關注平民階層的生存狀態問題。由於短片的主角是一位維族青年,而內容又涉及紋身與伊斯蘭信仰之間的衝突、少數民族人士在大城市裡的生活境遇等敏感話題,這部短片目前在網上,已經很難找到資源。雖然只有短短的11分鐘,但短片的敘事能力和表現手法,還是讓人稱道不已。

观影|文牧野:一位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短片一開場,文牧野就用一連串的切換鏡頭,展現了維族青年阿迪力在大城市裡的生存狀態,寥寥數筆,就把阿迪力的維族打工者身份,描繪得淋漓盡致。短片接下來圍繞父親看到阿迪力的紋身之後的暴怒展開,緊張的父子關係,以及紋身對於伊斯蘭信仰的冒犯等極具社會性的議題,在文牧野直接而剋制的影像畫面語言中,一一得以展現。阿迪力後背紋身的字樣是“Battle”(即“鬥爭”之一),這一詞彙跟阿迪力父子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呼應。而在阿迪力遭遇警察查身份證,之後又前往紋身店,洗去背後紋身這兩大事件之後,“Battle”字樣的含義,顯然又多了一層少數民族青年與這座大城市之間的衝突和張力的含義。短片最後,阿迪力前往火車站給父親送站,在火車即將開駛之前,阿迪力背向父親,露出已經洗去紋身的後背,以示和解。然而他後背上那顯著的“Battle”的疤痕字樣,彷彿喻指父子之間難以完全癒合的代溝,也暗喻阿迪力在這座城市裡難以找到歸宿的邊緣感。文牧野的表達儘管不乏殘酷與衝突,但在其作品當中,始終以溫情與希望作為底色,讓觀眾清晰感受到導演的積極一面。

2014年,文牧野推出了自己的第四部短片《安魂曲》。從短片名稱就可以看出,導演探討的,依舊是在一個充滿風險與動盪的社會里,個體的歸宿問題。在《安魂曲》當中,一家三口遭遇嚴重車禍,妻子死亡,女兒嚴重腦震盪,主人公孟小軍自己也是身負重傷。給女兒手術的費用高達12萬元,而孟小軍甚至連給妻子出殯的錢都沒有。在百般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將妻子的屍身賣給一家要給自己兒子辦“冥婚”的農戶。貧窮之後的百般無奈,在文牧野的眾多特寫鏡頭當中展現無餘。而無論是高額醫療費用面前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對於“冥婚”這一傳統習俗的展現,都延續著文牧野導演對於當前社會問題的敏銳關注。殘酷與溫情,也仍然在這部《安魂曲》裡面交織出現。

观影|文牧野:一位优秀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我不是藥神》當中對於生命歸宿的嚴肅探討,對於貧窮帶來的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的豐富展現,以及對於個體與城市、與社會、與體制之間的衝突和張力的精準表達,都早已在文牧野導演先前的四部短片裡,一一錘鍊成熟。而在《我不是藥神》當中,上海這座中國最大的都市裡,逼仄角落與高樓大廈之間的強烈對比和反差,為生存而掙扎的城市眾生景象,以及細膩、真實、源自生活的質感表演等,也都是文牧野導演所一直堅持的表達方式。而從其第一部短片《石頭》裡音樂的過滿表達,到《我不是藥神》裡,眾多插曲和配樂的恰如其分,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青年導演在影像拍攝實踐當中,越發成熟和老練的成長曆程。

從文牧野導演的成長之路來看,《我不是藥神》的票房大賣,儘管跟其主題直指當今國人痛處有著直接關係,但也跟文牧野在這部電影裡所展現出的導演才華和鮮明的作者特質密不可分。在《我不是藥神》大獲成功之後,我們有理由期待文牧野導演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帶給觀眾們更多驚喜。

2018.7.18晚作於竹林齋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