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王樂親述Donews十年轉型路

獨家:王樂親述Donews十年轉型路

2016年3月17日12時,奧北科技園。

36歲的王樂獨自坐在位於4層的辦公室中,陽光透過一整扇玻璃照進來,映襯在座位後面的獎盃上,顯得有些炫目。

窗外正值午休高峰,一排排的青年男女們蜂擁而出,有些在討論當日熱點新聞,有些低頭看著手機。

王樂站起身,望向窗外,回想起自己的十年前,從媒體記者到上市公司董事長,天才者如李學凌用了7年時間,有的人一生也跨不過這道檻,而王樂完成這個轉變用了整整10年。

接棒

2016年3月11日,多牛傳媒在新三板掛牌交易,成為中國新三板市場中第一支傳媒大數據股,外界將多牛傳媒的上市解讀為老牌IT垂直網站Donews涅槃後成功實現轉型。

從業務構成看Donews已經不再是單一的IT垂直網站,而是傳媒、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服務商。與那些動輒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相比,這份財務數據談不上靚麗,但是在科技垂直媒體日薄西山的今天,Donews的轉型道路卻可以供更多的媒體從業人員參考。

更為重要的是,僅僅在6、7年前這家網站開始從天堂跌落至低谷,3、4年前,還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

創立於2000年4月的Donews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成為中國最大的IT寫作社區。

某種程度上,這家網站開創了中國IT垂直網站最為輝煌的年代,曾經聚攏了史玉柱、馬雲、馬化騰、李開復、陳彤、蔡文勝、方興東、求伯君這些互聯網領域的翹楚,然而在2008年Donews創始人劉韌以敲詐勒索罪名獲刑後,叱吒風雲的Donews開始迅速衰落。

雖然這個時候劉韌已經將Donews賣給千橡集團,自己已經和Donews沒有關係,但是這次事件依然導致很多人對Donews避之唯恐不及,過去那些唯Donews馬首是瞻的媒體也紛紛掉轉槍頭。幾乎同一時間,王樂開始抗下Donews的全部日常工作。

從2002年入行以來,王樂先後服務於多家頂尖媒體,一直是TMT行業最活躍的年輕記者之一。與此同時也正是中國TMT行業快速發展的十年。從知名記者出發,無論是打工、創業各類機會很多。王樂並不缺“東家”,但是卻在這個時候接下了處於頻死狀態的Donews。未來是生是死?沒人知道。

轉折

“Donews這樣的網站一定有存在的意義,裡面寄託了太多人的理想。”這或許可以作為王樂接下Donews的原因,但是理想始終無法果腹,擺在王樂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並非長遠的規劃或虛無縹緲的理想,而是錢。

投資媒體一直是那些互聯網公司在功成名就後的“興趣”,盛大在頂峰時投資了科技垂直網站Techweb,虎嗅初創期就獲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更早一些時候,陳一舟和他的千橡集團也高調收購了Donews,不過隨著創始人劉韌的入獄,令善於投資的陳一舟即將面臨血本無歸。

2009年1月,王樂來到靜安中心陳一舟的辦公室中。“Donews交給我來運營吧,從此以後自負盈虧。”進入辦公室,王樂直接向陳一舟拋出了自己的提案。

“劉韌出事後,陳一舟對Donews的興趣已經逐漸淡化,如何處理這家網站也開始擺上陳一舟的日程。關閉呢?太過可惜。繼續運營?看不到未來還要繼續投入成本。可以說那時的Donews形同雞肋。王樂提出的辦法對各方來說都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一位瞭解內情的前千橡集團高管告訴我。

不久後,Donews搬離寸土寸金的靜安中心,開始在更適合創業公司的北環中心大廈紮根。

在最初的那段日子,為了讓Donews繼續下去,王樂每天大約6:30上崗,轉載上百篇,原創2、3篇,"恨不得把腳都用上了"。

“當年被一腳踹下去,踹到這個創業的熔爐裡面去,收不回來了,所以就一條道走到黑。”時隔多年後,回憶當時的創業生涯,王樂這樣說。

經過1年的努力,Donews終於撐著活了下去,但與輝煌時期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未來怎麼辦?面子終歸有刷完的一天,到那個時候Donews又何以為繼?面對這些問題,王樂沒有解法,直到遇到姜楠。

同樣是媒體人出身,姜楠不但轉戰於清華同方等上市公司,而且還有參與百萬彩、電玩巴士等創業公司的經歷。正在彷徨的王樂本想向姜楠請教媒體的變現問題,不曾想後者提出的新媒體營銷概念徹底給自己洗了一次腦。更令王樂意外的是,姜楠自己還有一個專門從事新媒體營銷的團隊。

數小時的長談後,王樂給姜楠的最後一句話是“兄弟,來我這裡吧,大家合起來一起做。”幾天後,姜楠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加盟Donews。

抉擇

2012年底,王樂、姜楠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作為試驗的承包經營到期了,後面的路要怎麼走?

當時,Donews.com與貓撲等資產類似,都屬於千橡集團旗下的資產,難以得到外部的資金注入。同時,這些資產與集團社交網絡的主營業務漸行漸遠,又難以得到集團繼續注資。在快速變化發展的互聯網行業,無法解決融資就無法保持繼續發展。

據王樂回憶,當時公司的發展遭遇了這個尷尬。一方面,已經成形的營銷、廣告等業務需要強大的現金流支撐其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資金的匱乏又制約了人才的進入、產品的研發,從而限制了業務的進一步拓展。

融資是公司必須要走的路,但是這樣的公司結構又融不到資。

那個時候,王樂和姜楠幾乎“每天都為業務的高速發展犯愁,月月都為接得到單而不能接痛苦”。

面對這種情況,一種做法是率領運營團隊單獨出來創業,“當時有投資人明確表示願意投資運營團隊單獨出來創業”,這種做法也許是最簡單的。

但是,運營Donews.com多年,運營團隊已經與這個品牌血脈相連。

經過反覆的思考,王樂做了一個決定,先從千橡集團收購DoNews.com資產,再進行對外融資。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王樂將自住的房產做了抵押,相當一段時間內,王樂不從Donews領取工資,全家生計只靠老婆做銷售獲得的提成養家餬口。

與三年前一樣,這個想法再次得到了陳一舟的支持。作為創業經驗豐富的創業家,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個提議背後的價值:管理團隊是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他們的決心和信心是激活這個資產最後的機會。

王樂回憶說:“雖然忙於人人集團的發展,但是Joe對DoNews的發展還是保持了關注。他認為,合理的機制是業務的關鍵,幾次關鍵時刻選擇支持團隊成了DoNews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不過支持歸支持,商業談判歸商業談判,Joe支持的同時也提出要給團隊‘一個健康的壓力’。

經過與千橡集團資產部門艱苦的談判,管理團隊最終與千橡集團在收購DoNews資產問題上達成一致,以數千萬元的估值買下了DoNews資產,融資的障礙終於被挪開了。根據公開轉讓書的材料顯示,2014年1月份,王樂、姜楠拿到了Donews85.71%的股權,千橡集團持股比例下降至14.29%。

2014年4月,由深創投領頭,河北紅土創投、石家莊紅土冀深創投、北京樂視星雲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北京國泰嘉澤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青島靜遠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跟投,共計對鬥牛士投資4000萬元,投後估值15666.67萬元。

2014年這一年,Donews營業收入達到4288.46萬元,淨利潤501.36萬元。從此收入駛入快車道。

曙光

2016年3月11日,包括DoNews.com等資產在內的多牛傳媒成功在中國新三板市場掛牌交易。

這距離王樂臨危受命DoNews.com已經是第9個年頭。

在王樂看來,過去的9年印證了創業初期對於傳媒業發展的多個預判: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媒體信息的消費在不斷增加,所謂“媒體不死”。但是,媒體公司的商業模式:售賣本媒體內容以及本媒體廣告的路走到了盡頭,媒體公司必須改變商業模式才能生存。

“這一點非常類似於音樂產業”,王樂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並沒有消滅音樂的愛好和人們對於音樂的消費。只不過是以銷售唱片為商業模式的音樂公司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音樂產業的商業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音樂會、音樂衍生品、明星經紀等取代。

所以,媒體業必須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才能適應新的情況生存下去。在這種思路下,當年的核心業務DoNews.com,已經成為多牛傳媒旗下的媒體業務之一,而傳媒大數據成為了這家媒體公司的核心方向:由傳媒為基礎,衍生出新媒體營銷、數字廣告,以及大數據研發及服務。

2014年,憑藉著在業內的人脈,王樂瞭解到運營商內部有一個技術團隊計劃創業。得到消息後,王樂放下了手頭全部的工作,驅車前去拜訪。

“王樂這個人非常精明,口才很好,比較有感染力,有的時候甚至有些狡猾。所以Donews當時的工資算是業界最低,我們也依然跟著他幹。”一位Donews員工如此評價王樂。

憑藉不錯的口才,王樂將本來一個已經計劃獨自從事大數據運算的創業團隊被他招募到Donews旗下。正是這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成為Donews鳳凰涅槃的起點。

在多牛傳媒的公開材料中,筆者看到了包括大數據智能化引擎,大數據輿情引擎,DSP、DMP、ADExchange、OTV解決方案等等。

王樂將大數據服務和媒體相關服務的關係總結成為“一核四鏈”:以大數據智能化引擎為核心,支撐和驅動現有業務升級成為四大產業生態鏈,包括媒體生態鏈、廣告生態鏈、大數據生態鏈、創投生態鏈。這個系統不但為多牛傳媒自身使用,也可以與各類媒體同行合作。

目前多牛傳媒的系統與資源已經與優酷土豆、鬥魚直播等多家媒體展開了合作。

正是因為大數據業務的導入,使得多牛傳媒的業務得到了強大的支持:2015年1-6月份,公司營業收入5393.34萬元,淨利潤538.09萬元。截至2015年10月,未審計收入約為1.62億,未審計淨利潤約為2700萬。

未來

王樂說:“我現在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其餘時間都在考慮公司的發展”。

雖然媒體業務並不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支柱,但是媒體依然是這家媒體公司的出發點和基因,越是“商業媒體面臨一百年以來之大變革”的時候,可能越是有機會的時候。

他說,這一點非常像做記者時的狀態:越是危險越是要衝在最前面,越是衝在最前面就會越接近真相。古往今來,多少媒體人以他們的勇敢和智慧在時代的進步、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貢獻。這種“媒體精神”也應該可以用於探索媒體業的新機會。

他在36歲實現了財富自由,目前最大的擔心並不是賺錢,而是對包括Donews在內媒體行業內容人才青黃不接的擔憂,“現在傳媒大學的畢業生有幾個願意到媒體來紮根的”,Donews早期像keso那樣,一天發佈200篇文章還能寫一篇時評的人是再也找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