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下“富人俱乐部”陷阱,警惕西方阻挠中国发展

董一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期,德国媒体透露,七国集团有意制定一项联合计划,“共同敦促中国对外公开其海外投资的规模和债务情况”,以便于西方加强这方面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近期IMF在巴厘岛召开的年度会议上,德国财长朔尔茨表示,希望更多国家能够遵守国际债权重组合作组织巴黎俱乐部的对外借贷规则,并敦促“某些借贷大国”应早日加入该俱乐部。这一表态事实上呼应了5月美国财长姆努钦敦促中国尽早加入巴黎俱乐部的论调。

美欧对于中国对外投资的关注,以及加入巴黎俱乐部的问题在近期不断升温,事实上反映了西方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复杂心态,而巴黎俱乐部及其规则或许将成为西方“平衡”中国投资规模和上升速度的新政策工具。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非三大洲不断开枝散叶,中国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和自信走向海外,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及基建项目等不断增长。特别是在非洲地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中国将在三年内以优惠贷款、发展援助等方式,投入600亿美元支持非洲国家发展,引发了西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各种形式的揣测。这些有特别倾向性的解读,实际上反应了西方对自身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缺乏自信。

比如欧盟近年来提出“对外投资计划”以及德正在规划的对非援助和发展计划,初衷上是谋求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和安全稳定,以此减轻欧洲接纳难民的压力,而形式上则是以法治、可持续性、社会治理、人权等不接地气的理念优先为旗号,融资则是以公共资金为诱饵吸引私人资本入局。这些发展合作政策在当今的非洲及其他地区发挥吸引力愈发困难。因此,在西方难以做出务实、共赢的发展投入,又要在欠发达地区保持其既得利益和影响力,“平衡”他国投资和经济合作进程便成为选择之一,而巴黎俱乐部框架下的债权监控及重组管理规则有可能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新抓手。

巴黎俱乐部起源于1956年,是当时为解决阿根廷债务违约问题,法国牵头十几个美欧债主,一起商议债务重组的国际协调组织,后逐渐演变成债权国共同应对国际主权债务重组或减免问题的富国俱乐部。目前巴黎俱乐部的22个成员国中,除了俄罗斯、巴西和韩国,均为公认的西方发达国家,历来由法国财政部副部长级官员担任主席。迄今为止,巴黎俱乐部已对90个国家的433项债务问题做出安排,涉及金额达5830亿美元。

巴黎俱乐部处理国际债务有其一套完整的认定和评估标准、决策流程和债务重组规则,根据债务国的财政状况差异按照不同的重组规则进行处理。比如基本条款规定,一般债务问题国家可基于更优惠还款利率进行债务重组,科隆条款规定达到一定标准的重债穷国可获得至少90%的债务减免。同时,会员国加入后需完成该组织规定的部分义务,如公开对外债权的规模和结构,在个案中协调各国债权利益立场等。对于接受重组计划的国家,也有接纳IMF及债权国财政和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优先偿还俱乐部成员国债务等义务。

由此来看,七国集团谋求敦促中国公布对外投资详细信息,并且“热邀”中国加入巴黎俱乐部,客观上将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更多掣肘。

首先,如果巴黎俱乐部的债务重组规则能够约束中国,则中国在“一带一路”及亚非拉诸多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或基建项目很可能成为“重组”的对象。由于基建项目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总投入额与所在国GDP之比很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甚至成为西方炒作所谓“债务陷阱”问题的对象。而所在国若财政状况脆弱,很有可能按照巴黎俱乐部相关规则,获取大幅减免、减息、延缓还债周期等重组资格,给项目参与企业带来巨大财务风险。

其次,西方国家得到中国海外投资相关信息,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相当大挑战,同时也将成为美、欧炒作“债务陷阱”等问题的数据库、弹药仓,将中国投资面临的财务、经济风险大幅放大。

事实上,巴黎俱乐部体系虽然推动着债务重组的国际协调,但本质上仍是西方国家主导,其体系、规则维护美欧的海外政治、经济利益。相关规则的大幅推广,在增加其他国家与欠发达地区发展合作的经济风险同时,也使得需要项目的国家更难获得发展机遇。西方此轮就中国海外投资所炒作的“债务重组”、“信息公开”等话题,着实值得警惕。(责任编辑:唐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