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

顧況乃唐代詩人,畫家,性格憤世嫉俗,因為作詩嘲諷權貴被貶,晚年隱居於茅山中,在他創作的詩篇中,有一首四言詩,題目很引人注目——《囝》,囝是當時閩地(福建)的方言,那裡把兒子喚作囝,把父親稱為郎罷。詩人用方言入詩,大膽而貼近生活,這首詩寫下了當時令人觸目驚心的殘酷現實。

唐詩裡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

囝,哀閩也。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

為臧為獲,致金滿屋。

為髡為鉗,如視草木。

天道無知,我罹其毒。

神道無知,彼受其福。

郎罷別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勸不舉。

不從人言,果獲是苦。

囝別郎罷,心摧血下。

隔地絕天,及至黃泉,不得在郎罷前。

唐詩裡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

生在閩地的男童,被當地的官吏掠為奴隸,並且絕其陽具,一開始就讓人不寒而慄!當地的官商勾結,販賣兒童為奴隸以此過上享受的生活,而那些男孩牛馬不如,整日為主人充當賺錢的工具,他們被剃去頭髮,脖子上被套上鐵圈,在主人眼裡,草芥不如。詩人替這些受苦受難的男童發聲:“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彼受其福。”天道為什麼不公平,讓“我”遭受如此的毒害,卻讓那些惡人享受著所謂的福佑!強烈的對比,更反襯出奴隸生活的悲慘,接著,全詩到了高潮,“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做父親的和孩子告別的時候痛哭流涕:我真的是後悔生下了你!在你出生的時候我沒有聽人勸,那個時候就不該養你!如今你要遭此毒害!父親心中的那份痛,誰能體會?萬念俱灰!兒子在和父親作別時,心如滴血!這一別,他們將從此路人,永不相見,直到天人永隔。此情此景,讓人淚水漣漣。在重男輕女的當時,父親卻一反常態,為有兒子後悔不已,一句“人勸不舉”,就能看出這樣殘酷的現實在當地是普遍存在的,人們都不願意生養男孩。

唐詩裡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

詩人在一字一句中,讓我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殘酷現實,雖然時代久遠,可是心中的那份傷痛卻久久揮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