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1

大唐開元年間前後,詩人王翰以駕部員外郎(負責前線軍需物資的副官)身份深入帝國西北前線,見證守邊將士的豪情與悲情,然後有了這首“唐詩絕句壓卷之作”(王世貞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才智超群,很有人格魅力。杜甫說他有兩個願望:“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其中,第二個就是說,好想跟王翰大叔做鄰居啊。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沒真正讀懂王翰這首名詩。以為葡萄酒啊,夜光杯啊,都是詩人的想象之辭。

其實,真不是!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在他之後,人們才知道,帝國之外另一個世界,原來如此不同。《漢書》記載,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一帶的人都用葡萄釀酒,富人家的藏酒量大得驚人,有些葡萄酒珍藏幾十年,越陳越香。

葡萄引種進來了,但很長時間內,葡萄酒卻不為人知。南北朝時期,高昌等國以葡萄乾、葡萄酒等特產向梁朝進貢,朝廷王公士族竟然都不識貨,最後梁武帝找來了見多識廣的傑公,總算把這些貢品的產地、特性說得明明白白,不至於在人家的使臣面前丟臉。

中原人真正懂葡萄,要到王翰生活的唐朝。

那時候,國力強盛,絲路暢通,使節、商貿往來,絡繹不絕,很多西域土產進入普通人家庭。“蒲陶五物”是當時最著名的西州土貢,包括酒(葡萄酒)、漿(葡萄汁)、皺(葡萄糖糕)、煎(葡萄醬)、幹(葡萄乾)等五種葡萄製品。

唐太宗平定高昌王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後,葡萄酒釀造工藝被引入中原。一些優良葡萄品種也得到大規模推廣,馬乳葡萄被成功移植到長安的皇家園林裡。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可以看出,唐朝人吃的葡萄,喝的葡萄酒,跟我們現在差別不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處邊境的王翰,喝葡萄酒,用夜光杯(涼州特產的玉製酒器,涼州位於今甘肅武威一帶),口感、手感如此真實。

他的這首名詩,前兩句寫眼前事,後兩句寫心中情。“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當然有豪情,但更多的是悲情。實際上反映了以王翰為代表的唐朝士民的普遍心聲,一種因絲路帶動的物質、文化交流而自然滋生的厭戰心理。

葡萄酒,夜光杯,這麼美好的西域事物,我們應該好好地享受它們,而不應該被戰爭的殘酷所破壞。戰爭的號角,無論在詩裡,還是在當時人心裡,都是違和的。

2

王翰寫到美酒,但沒寫到舞蹈。如果不是因為戍邊,按照唐人的性格,飲酒一定要舞蹈助興才行。

唐玄宗最愛的楊貴妃,就曾喝過葡萄酒,跳過霓裳羽衣舞。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中國古代舞蹈在唐朝達到了全盛時期,當時的舞蹈種類很多,健舞、軟舞、胡旋舞、歌舞戲等等,百舞爭鳴。

不得不提的是,這些舞蹈的源頭,都來自當時的西域地區。舞蹈,也是絲綢之路上文藝交流的重要載體。

翻看唐詩,我們有時會讀到關於一種神秘舞蹈的詩句:柘枝舞。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有個詩人,似乎特別痴迷這種舞蹈,在他傳世的好幾首詩裡,都把柘枝舞作為描寫的對象。這個詩人,就是生活在中晚唐的張祜。

張祜家世顯赫,人稱張公子。仕途混得不咋樣,但詩名很盛。我們耳熟能詳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就是他的手筆。

畢竟是大唐富家公子哥,《宮詞》寫起來還是蠻沉痛的,所以他似乎更樂於去寫眼前的聲色之歡。他對柘枝舞的痴迷,從他寫過的這些詩名就可以看出來:

《觀杭州柘枝》《周員外席上觀柘枝》《李家柘枝》《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觀楊璦柘枝》……

而且,不僅張祜愛寫這種舞蹈,白居易、劉禹錫、徐凝、許渾等大咖也都寫過。

不難想象,這種舞蹈在當時有多受歡迎,說它是大唐的海草舞,火遍全網,也不為過。

那麼,柘枝舞究竟是怎樣一種舞蹈呢?

比如這首《李家柘枝》,張祜是這麼寫的:

紅鉛拂臉細腰人,金繡羅衫軟著身。

長恐舞時殘拍盡,卻思雲雨更無因。

看看,張祜在欣賞的時候,陶醉其中,最怕舞蹈尾聲的音樂響起。

柘枝舞,起源於唐代西域石國,因石國首府柘枝城(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而得名。柘枝舞傳入唐朝後,最早在宮廷內表演,深受皇室貴族的喜愛,於是在士大夫群體間傳播開來。從都城長安,一直傳到江南。誰家沒請到柘枝舞妓,都不好意思開Party。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當時有個著名的柘枝舞妓,叫蕭鍊師,很厲害,連皇帝都是她的粉絲。

據學者研究,柘枝舞之所以備受青睞,是因為這種舞蹈優美、新奇,與中原傳統舞蹈形式迥然不同。

舞者頭戴繡帽,綴著金鈴,舞起來拍拍有聲。舞衣也要特製,窄袖薄紗,很顯舞者的身材。尤其難的是,舞者經常要做一些下腰等高難度動作,對身體柔軟性和協調性要求較高。

我們已經無法親眼欣賞這樣的舞蹈,只能通過張祜的詩句,以及他的迷戀,領略它背後的魅力。

同時更應念想的是,大唐士民熱衷於絲路上西域小國的舞蹈,欣賞它,傳播它,而不像後來的明清兩代,對一切舶來品嗤之以鼻,對一切異邦以蕞爾小國視之,這該是一種怎樣自信而又包容的心態!

3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唐長安城堪稱東西交流與碰撞的最大受益者。

當世界上的城市人口還以萬為統計單位的時候,長安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百萬級別,是城市中的巨無霸。這其中,來自中亞、西亞等絲路上國度的外國定居者,就有近萬家。

這樣一個開放的帝國,在一座開放的城市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那時的長安,是世界的長安,四處瀰漫國際範。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大唐詩壇的扛把子李白,據稱出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附近)。他在長安晃盪,寫下的詩歌,滿是異域風情,讓我們隔著1000多年的時光,還能想象長安的世界性生活方式。

正如張祜愛看柘枝舞,李白則愛逛胡姬酒肆。

胡姬,當時也稱“酒家胡”,特指酒家當壚侍酒的西域女子。史學家向達說,長安城西市及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酒肆,“是當時賈胡,固有以賣酒為生者也。侍酒者既多胡姬,就飲者亦多文人,每多形之吟詠,留連歎賞”。

原來,長安城是中國最早吸引外資的成功案例。高峰時,在城中做生意的西域商人,人數達數千人,是一支極其富有的商業力量。波斯、大食等外商甚至還做起紅頂生意,把好東西賣入皇宮。

外商聚集,配套服務業隨之興起。波斯邸(客棧)和胡姬酒肆,正是外商涉足的兩大服務行業。

李白有不少詩歌,寫到胡姬酒肆。比如: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詩,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國際範

▲李白,《妖貓傳》劇照。

大概當時的文人墨客、富家子弟,都把胡姬酒肆當成網紅店,送別、升官、生孩子,無不到那裡擺上幾圍,頗為時尚。加上這些西域女服務員,招徠顧客很落力,如李白所說“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人美態度好,如李白所寫“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生意自然很火爆。

反正現在國內任何一座城市,都沒有當時長安城那樣密集的外籍餐廳酒館。

從這一側面,可以看出,長安絕對是當時的“宇宙中心”。

很明顯,這麼霸氣先進的長安城,正是繁忙暢通的絲綢之路塑造出來的。

4

沒有走出去的勇氣,就沒有醉人的葡萄酒;沒有包容的氣度,就沒有風靡一時的柘枝舞;沒有開放的精神,就沒有世界性的長安城。

大唐帝國雄踞世界的威嚴,得益於國家的包容、開放與勇氣。那條“自安遠門(開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的通向西域的大道,後來被歐洲人命名為“絲綢之路”的大道,正是大唐放眼國際、走向世界的標誌。

經過這條路,使節互訪,商旅穿梭,僧徒取經,將士赴邊,藝人展演,民眾遷徙。豐富多彩的人物、貨物、文藝往來,激發著一個朝代的想象力,拓展了一個傳統國家的新境界。

歷史學者公認,

唐朝最顯著的特性是“世界性”,這種“世界性”不僅是推倒、開放實際的國境邊界,而且是推倒、消除心理與民族之間的壁壘。

當前,國家正在推行“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繼承傳統,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像唐朝一樣,中國重回世界中心,需要國家層面的雄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