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產品緣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蘇州市陽澄湖還未開湖捕蟹,但市場上已開始售賣貼牌的“陽澄湖大閘蟹”;真正的“五常大米”年產量僅65萬噸,但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卻有1000萬噸之多;除了農產品,一些知名數碼、家電、服裝、化妝品等工業產品也同樣深受假冒問題困擾,調查顯示,服裝鞋包和化妝品佔網購假貨的5成,家電和數碼產品佔網購假貨的近3成……

近年來,從監管部門到企業,從線下到線上,各方都在加大打假力度,但假冒產品卻屢打不絕,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假冒產品線上線下皆有

9月18日,有媒體在蘇州市陽澄湖鎮消涇農貿市場調查發現,一商家將一箱箱來自高淳的大閘蟹卸下襬放在店門口,這些蟹經包裝後就搖身一變成了“陽澄湖大閘蟹”。但事實上,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在9月21日陽澄湖開湖後才開始上市。

今年8月,記者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採訪發現,“五常大米”因米質好,口感好,受到消費者追捧,但這也讓造假者垂涎,以至於屢遭“李鬼”冒充。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假冒“五常大米”主要有“雜牌米+香精”“調和米”等。 除了這些區域特色農產品,知名數碼、家電等工業產品也受假貨困擾。今年8月,小米公司安全部高級總監李濤對記者表示,假冒小米品牌與侵權小米商標權的問題十分嚴重。

近年來,隨著網購的迅猛發展,微商、代購、海淘生意興起,假冒產品也有了更多的流通渠道。李濤表示,一些線下製假工廠十分隱蔽,以手工作坊為主,批發零器件後組裝,與線上售假形成了完整的從產到銷的假冒偽劣產業鏈條。這樣一來,大量不法商家線上通過一些知名網購平臺銷售假冒小米產品。 中國消費者協會今年2月發佈的《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價格、質量、售後服務調查體驗報告》則顯示,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較多,化妝品仿冒問題成為海淘的重災區。

假冒產品緣何屢打不絕?

在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看來,假冒產品氾濫,是由商家違法成本低、售假收益大、企業信用體系不夠完善、企業質量主體責任落實不夠、監管滯後等多個原因所導致。

售假收益到底有多大?以陽澄湖大閘蟹為例,據媒體報道,市場上商販多將來自興化、高淳等地的大閘蟹包裝成陽澄湖大閘蟹銷售,到終端零售市場價格能翻十倍。此外,消費者鑑定正品難,維權成本高,也助長了售假者的僥倖心理。一家電商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消費者買到手的商品,如果是質量問題,很好認定。但如果是假貨,向平臺投訴,平臺必須要看證據,消費者要提供鑑定報告。但現實情況中,只有商標權利人才可以出具鑑定報告,而消費者很難直接找到商標權利人。

為防止假冒、保護品牌,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不少措施。例如,蘇州市質監局會向經過認證的養殖戶及經銷商發放大閘蟹防偽鎖釦,這是檢驗大閘蟹是否出自陽澄湖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據媒體報道,9月17日,蘇州市陽澄湖鎮消涇村附近,一包裝店老闆拿出一袋陽澄湖大閘蟹防偽蟹扣售賣,但真正的防偽蟹扣僅在9月21日才能領取。

而記者瞭解到,五常市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大對假冒“五常大米”的打擊力度,但仍面臨在銷售地被假冒的困局。據悉,有相當一部分“五常大米”是在銷售地“調和”或“包裝”而成的。 此外,在一些網購平臺上,有消費者買到假貨後給出了差評,但有些差評卻可以被刪除,這也讓售假者有恃無恐。

對假冒產品全鏈條打擊

“假冒產品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對品牌權益方造成了嚴重損害。”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對記者表示,有關部門必須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 針對網絡售假等行為,中消協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陳劍則指出,電商平臺應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審核、加強對廣告發布和商業促銷的監督、加強對商品服務展示信息的檢查、加強對自營進貨渠道的控制、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的進貨指導、加強對消費者評價信息的管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對消費者投訴的分析處理、加強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制裁等,以此杜絕網絡假冒偽劣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明年1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將微信、網絡直播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納入管理範圍,並明確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臺內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電子商務經營者實施侵犯知識產權、侵害消費者權益等行為,將受到法律的處罰。 有專家指出,網上售假根子還是在線下。不少製假售假貨的企業,其資質都是齊全的,且規模相對較大,不是無證無照的小經營者。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對假冒產品實施全鏈條打擊。據記者瞭解,在市場監管總局部署的2018年度相關專項行動中,製售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已被鎖定為重點打擊目標。據悉,有關部門將對發現的涉嫌重大違法線索,進行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調查處理。

“面對侵權假冒的新形勢和新特點,要加強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推進部門間、區域間執法監管和信息共享。同時,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讓失信成本高於失信收益,維權收益高於維權成本,守信收益高於守信成本,這樣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