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一天|腳下的鋼軌,就是我的詩和遠方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這是《鐵道·一天》欄目的第 3次推送

“風雨中,那抹橘黃的身影,英姿颯爽,排查隱患,仿若錚亮鋼軌,鐵漢柔情。”

發了一首小詩

《風雨中,那抹橘黃的身影》

不一會兒

“巴山小司”自稱有三種性格

在工作中是激情的

在學習中是沉默的

在生活中是快樂

這個有點特別的“90後”

就是本期《鐵道·一天》欄目的主角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巴山小司”叫司奎超,是安康工務段巴山工務車間松樹坡線路工區一名副工長,2012年從哈爾濱鐵道職業學院畢業後,司奎超來到了巴山工務車間。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剛來的那個夜晚至今都讓他記憶猶新,從老家長春坐了30個小時的火車到西安,又坐了7個小時汽車到巴山,從高速路口下來到車間的路上,因公路塌方,客車無法繼續行駛,只好半途下車。司奎超回憶道:“當時,車間黨總支書記、車間主任打著手電,帶著我們步行了幾公里,才來到車間。”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8月初的一天,一如往常,司奎超沿著山路走到工區所在地。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巴山線路車間紅巖灣曲線,全長1956米,半徑500米,被稱為襄渝線上曲線半徑最小且最長的曲線,由於在秦巴山脈繞行線路形似燈泡,所以又被稱為“燈泡線”。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松樹坡線路工區成立於1978年襄渝線開通之時,雖然名字叫松樹坡,但工區建在光禿禿的懸崖峭壁上,周圍一顆松樹也沒有,一到晚上,四周一片漆黑,是車間管內條件最艱苦的工區。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開完班前作業會,司奎超和工友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現在,山腳下通了公路,但到工區要爬320個臺階,很多時候,工具、材料要靠我們肩背手抬到山下,通過汽車運到現場。”司奎超說。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他們一起翻鋼軌,臉憋得通紅,嘴裡吼著震天響的號子,幾十斤重的夾板扛起來就走。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何青燕是松樹坡線路工區工長,司奎超入職那一年,何青燕便成為了他的師父。每天,除了完成分配的任務,司奎超都會跟隨師父熟練基本功,學習新技能。小到上彈條、認軌距擋板,大到施工組織、計劃落實,師傅都手把手地教。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剛到工區時,司奎超覺得無法適應新環境,甚至都做好了“連鋪蓋卷都不要就走人”的打算。發現司奎超這樣的“小情緒”,何青燕便帶著他來到紅巖灣大橋,指著隧道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講起了長眠在巴山的鐵道兵烈士的築路事蹟,又講了老一代巴山人的堅守和奉獻。這些事蹟令司奎超感到震憾,他開始重新思考這一份工作的意義。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思想上談,生活上幫,在業務上則嚴格傳幫帶。在師父的帶領下,司奎超迅速成長為工區管理骨幹,在西安局集團公司、安康工務段組織的技術比武中多次獲得好成績。去年,他當上了工區副工長。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在下道避車的間隙,司奎超用粉筆在岩石上即興作詩一首,大家圍成一圈,都來欣賞。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寢室的司奎超“秒變”文藝男青年。工餘時,他身著哈倫褲,腳登運動鞋,是個很潮的“90後”。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司奎超愛音樂、愛寫作。參加工作後,他先後創作了《巴山巴山》《那場不見不散的相約》等200多首詩歌。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這一天,司奎超像往常一樣,打開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敲下了《故鄉》這首詩。

剛到工區時,我面對閉塞的大山,感到迷茫,便在筆記本上寫了一段話:“群山莽莽巍峨嶺,決眥頭上尺目天。失落失望失鬥志,盼走盼離盼出山。” 現在,這裡成為了我的第二個家,“思鄉”,應該又是另一種情感了。

——司奎超——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文字:唐茹

铁道·一天|脚下的钢轨,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