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小故事|諸暨電力人親身講述如何以「心」暖「心」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編 者 按

今年是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週年暨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週年。

為能進一步講好“楓橋經驗”精彩故事,我市舉辦尋找新時代“楓橋經驗”故事活動。本次活動由全市104家單位共同參加,以分組的形式尋找“好故事”,緊扣“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四化並舉、共建共享”五大主題,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挖掘全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重大成效和寶貴經驗。

諸暨發佈正式推出《尋找新時代“楓橋經驗”精彩故事》系列專題,一一展示我們的尋找成果。

第三篇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何貝來講述諸暨電力人架起連接群眾的“連心橋”的故事。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千年文脈,詩意楓橋。

我叫何貝,我的家鄉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論美景,這裡傳承千年的榧林流水;論秉性,這裡盛行吳越的勇武遺風。但正是這樣的江南小鎮,誕生了聞名遐邇的“楓橋經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今年,是毛主席批示“楓橋經驗”55週年,也是習近平同志批示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15週年。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作為諸暨電力人,我可以很自豪地說,因為擁有“電力楓橋經驗”,我們諸暨電力人以群眾工作為支點,通過幾代電力人不懈付出,搭起了連接群眾的“連心橋”,共同攜手,跨過了一個個時代險關。

一束束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手電筒光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心的溫度,只有另一顆心能感受到。

我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

那時的農村,電力排灌等農械開始出現,農民收入增多,辦電熱情高漲。可是,由於漏電保護器等安全設備不足,用電事故時有耳聞。當時,作為諸暨“三電辦”宣傳隊隊長的舅舅,就經常在全市79個鄉鎮到處跑,宣傳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知識。

舅舅生長在農村,他知道,上臺給老百姓演出做宣傳要接地氣,快板、相聲、清唱、獨腳戲……得經常翻著花樣來。從諸暨的最東邊到最西邊,從炎炎夏日到冰天雪地,舅舅和同事們不是在演出,就是在去演出的路上。他們每一個節目,都是老百姓身邊的故事;他們每一個人,都既是導演又是演員,還得兼做小工。

那段時間,舅舅輕了十來斤,他說當時就一個想法:讓群眾喜歡。

功夫不負有心人。剛開始,臺下的觀眾稀稀拉拉,後來,舅舅他們到哪兒去演出,小商小販就跟到那兒,村民們也很早端出板凳佔位置。待到夜幕降臨,一束束手電光,會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村裡有幾位大娘大媽,還會把家裡的雞蛋、年糕帶來,說“看你們瘦的,給你們改善改善伙食。”

舅舅和同事們的用心,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愛。他們貼近群眾的宣傳,和那股子樸素的“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精神,定格在了那個年代。

從舅舅身上,我學到了第一顆心,做群眾工作,要“用心”。

“上訪專業戶”成了電力人的“親眷”

只要有“心”,總能找到通往另一顆心的“橋”。

1998年,我從技校畢業後,成為楓橋供電所的一名員工。那個年代,全市35個鄉鎮和1302個行政村已全部通電,全市百萬人口都成了我們的電力用戶。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呈現,尤其容易在搶奪電力資源的關口爆發出來。

我的師傅陳仲立是土生土長的楓橋人,大家都叫他阿立,他業務技能水平高、和事佬做得更好,是小有名氣的“電力老孃舅”。

做調解,其實就是交朋友。有些人初認識時凶神惡煞般,等電力老孃舅幫他把事說圓端了,心門一打開,竟好的跟親兄弟一樣。

在楓橋某拆遷安置區,有一前一後兩戶人家,因為一根電線杆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當初,後面一戶人家因為建房,臨時立了一根電線杆,位置與前一戶人家的後牆靠得有點近。前面的戶主叫阿寧,是當地有名的“上訪專業戶”。駐村女幹部去調解,被他罵哭;副鎮長出面協調,也不管用。最後,鎮長親自來到供電所,點名讓師傅出馬。畢竟矛盾是因電杆而起,專業事還需專業人員來處理。我師傅作為“電力老孃舅”就這樣走進了矛盾的中心。

師傅是吃了三四十年“電力米飯”的老電力人,搞調解很有一套,但這一次,師傅也不靈光了,接連吃了幾次閉門羹。但師傅不急不躁,一次次尋找機會。只要碰到阿寧,遞上一根香菸再說;只要路過村子,師傅就會找理由,到他家裡串門,順便修個開關、換個燈泡。最後,阿寧擋不住了,“阿立師傅,你不要來了,這件事情我聽你的”。

三年後,師傅收到了阿寧請他去喝兒子的喜酒的請柬。在阿寧心裡,師傅已成了他的“親眷”。

在矛盾叢生的經濟社會,師傅以一名基層電力人的操守,踐行了“矛盾化解在基層”的電力楓橋經驗宗旨。

從師父身上,我學到了第二顆心,做群眾工作,要有一顆耐心。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連續停電40余天竟無一人投訴

只要你向我跨一步,我就向你跨三步,直到兩顆心相遇。

2013年,我擔任楓橋供電所所長一職。彼時,諸暨已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名,諸暨電網建設實現了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優化服務、增強電力獲得感,成為時代主題。

那一年,恰逢“楓橋經驗”50週年紀念大會,我接到了一個任務: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楓橋集鎮電力線路改造。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這事愁的我頭髮都白了。戶外是幾十年一遇的高溫天,這種天氣下連續停電,用戶會衝到我辦公室裡來,把我從窗口扔出去的!

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那天,辦公室衝進一位企業主,拍著我的辦公桌說:“電什麼時候來?我後天要發外貿訂單,交不了貨,你們賠!”對我來說,被用戶這麼罵真是頭一遭。雖然心裡也憋了一肚子火,但我知道,對他來說,交不了貨等於要了他的命。將心比心,換成是我,可能比他更急。

怎麼幫他解決才是關鍵。好在,事前準備的應急方案,派上了用場。

在領導的支持下,我抽調了三個班,集中100多號人,連夜施工。終於,訂單如期交付。從此以後,他成了我們的義務宣傳員,逢人就誇,“什麼電老虎?他們是電保姆!”。以前,他的電費總拖到最後一天才交,現在,他是我們最優質的費控用戶。

那段時間,我們還創造了一個奇蹟:持續停電施工40余天,累計停電戶數達到13.6萬戶,部分用戶一週停電五天,但竟沒有一個投訴,這就是“專業服務到家門”工作方式的魅力。

從這件事,我感悟到第三顆心,做群眾工作,要“將心比心”。

“枫桥经验”小故事|诸暨电力人亲身讲述如何以“心”暖“心”

如今,但凡電力送達的地方,都能找到年資長、調解強的“電力老孃舅”,他們在群眾中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連心橋”,憑的就是這三顆“心”:用心、耐心和將心比心。

這三顆心,貫穿了我們諸暨電力人的童年、青年和壯年,也體現了電力楓橋經驗的精髓:人民電業為人民、矛盾調解在基層、專業服務到家門。這精髓不關風月不關生計,只關乎能源企業的社會責任、能源工匠的拳拳熱忱,關乎我們用青春書寫的電力基因,必將代代相傳。

供稿:章奇斌 俞春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