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土地改革方向是以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本報記者 沈明

針對現行土地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中國改革基金(

愛基,淨值,資訊)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12月9日指出,土地改革的未來方向是在遵守耕地保護制度和國土規劃前提下以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他是在當日參加由證券日報社發起主辦的“創新引領增長改革激活市場”第十二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這意味著要改革現行的土地制度,開放土地市場。

王小魯表示,現行土地制度優點很明顯,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徵地賣地補充地方財政不足,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也正因為地方政府運用行政性手段徵地,避免了買賣雙方討價還價、項目久拖不決的局面,加快了投資建設的進度。不過,弊端也同樣尖銳。比如暴力拆遷、侵犯農民合法權益;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過度鼓勵房地產開發,造成大量房產空置,不良債務堆積,致使金融風險不斷上升;大量無償劃撥或者無價供地,扭曲了要素成本,造成一部分土地資源閒置浪費和低效率使用;農村的閒置土地不能進入市場,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妨礙了農民獲得應得的財產收入等等。

由此可見,現行土地制度弊大於利,必須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在遵守耕地保護制度和國土規劃前提下以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王小魯表示,隨著土地市場的開放,將會有一些積極的變化出現。首先,引進供給側競爭,促使過高的房地產價格迴歸合理水平,有利於減輕居民負擔,有利於啟動內需,也有利於房地產的健康發展。第二,通過公平的市場交易,農民可以獲得合理的土地收益,有利於改善農民的收入,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第三,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會改善土地資源的配置狀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第四,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減少了官商勾結、錢權交易的機會,有利於減少腐敗,減少社會衝突,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第五,盤活閒置的土地資源,會形成巨量的財富,成為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村繁榮,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王小魯強調在土地市場開放的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嚴格遵守農民自願的原則;政府要嚴守中立,防止政商勾結;信貸和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過於寬鬆的信貸和貨幣政策必然導致房地產泡沫,在開放土地市場的同時,宏觀環境必須保持活力。

在開放土地市場的同時,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必須加快進行,城鎮的社保和公共服務的全覆蓋要儘快實現。

雖然憲法規定農村土地由農村集體所有,但是在很多地方村級集體實際上形同虛設,農民不能通過村集體來正常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情況下土地出讓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侵犯或者中間截流農民利益的情況,王小魯認為“有必要建立有監管的公開的土地交易平臺,禁止土地場外交易,同時建立一套監督核查機制,防止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和中間截流的利益。”

土地市場開放後,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勢必將減少,公共財力該如何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該如何進行?王小魯表示,公共財力無非是開源節流兩方面入手,開源就是對超量的住房開徵房產稅,對在土地轉讓過程中產生的暴利徵收土地增值稅,以及推動其它方面的稅制改革。節流主要就是壓縮過度的行政支出、三公消費和不必要的政府投資。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保留政府徵地,但是要參照市場價格給農民合理的補償。法律既要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也要對漫天要價侵害公共利益的個別釘子戶有必要的強制措施。

開放土地市場後,有些地方土地可以賣到天價,有些地方的仍然不值錢。這種情況下怎麼保證收入差距不要過度擴大呢?王小魯認為,土地指標交易或者地票交易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它實際上通過市場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這樣一個制度可以使得邊遠地區的農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同時又解決了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形成市場主導,避免政府一手包辦。

(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