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鳥博士評《卜居》

古人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君子和而不同——鳥博士評《卜居》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為實現了和諧,則萬物即可生長髮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則無法發展、繼續。出自《國語·鄭語》,為周太史史伯提出。

“和”的觀念產生很早,其含義由音樂之和,到人際關係之和,到國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而第一個對“和”進行理論提升,使之成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則的人,是史伯。

世界因擁有不同元素才變得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為人處世的道理其實一樣,有君子之道,即有小人之道,抑或此時君子之道彼時亦為小人之道,這才是不斷推進人際關係變化發展的動力。

屈原卻把世界截然對立,一面是正直高尚,一面是低俗卑汙,強迫自己在兩者間進行選擇,其實,任何一種選擇都是錯誤的,違背世界矛盾性複雜性的本真。選擇正直高尚,就將低俗卑汙的人逼向自己的對立面,而無低俗卑汙的正直高尚,其意義價值何在,正直高尚要依賴低俗卑汙才能改變世界,反之亦然。屈原將自己喻成千裡馬、天鵝,將別人視為駑馬、雞鴨,不願意與他們共事同處,但在這個世界上它們不就是共同生活於天地中嗎?自然界既有天鵝振翮奮翥,也有雞鴨隨波逐流,落霞與孤鶩齊飛,不可能僅僅是一群天鵝,一定也有野鴨、黃雀等,現在稱為生態系統。

君子和而不同——鳥博士評《卜居》

屈原像

老子說:"廉而不劌,直而不肆"。正直無私不代表一定要割傷別人,證明自己是高尚的,別人低賤的,這是道德綁架,而是要在與他人尋得利益平衡基礎上實現利益共享。因此,屈原即便不遭貶逐,他也不能拯救楚國,水至清則無魚,連魚都沒有的一塘清水有啥用,楚國難道就是一個正直廉潔之人能解救的。

鬼谷子說:"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智慧要用在別人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而不是唯恐別人不知自己廉潔正直,怨婦之為。廉潔與卑汙、正直與低俗本質沒有區別,都是立身成事的方法,貴在度("中正而已"),正直廉潔超過這個度也是一種專橫跋扈。

君子和而不同——鳥博士評《卜居》

因此,在人際中,我們不應該像屈原這樣一分為二來對待,學會"共處",要比證明誰高尚更具切實意義。"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太史詹尹已經明確回答了屈原提問,人不會因為正直廉潔就完美無缺,也不會因低賤卑汙就一無是處,萬事萬物均有長短,需要學會與不同類的人共處合作才能有改變乾坤的實際能力。

鳥博士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屈原小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