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粗淡1


清政府有多少军队,很难有准确数字,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推算一下。

清军入关时以八旗军为主,满、蒙、汉八旗总兵力不过十多万人,满清定鼎中原后,八旗分驻全国,京城驻军人数最多,约十万人,八旗兵在巅峰时期也仅有20余万人,实际上八旗军的战斗力在康熙初年已经退化的非常厉害,失去了国防军的作用,被绿营取而代之。

绿营大部分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其他武装力量,绿营军分驻各省,由提督管辖,是清朝主要的国防军事力量,在“三藩之乱”时绿营军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取代八旗兵成为了清政府最为倚重的国防力量。

据《大清会典》记载直到乾隆年间全国还有绿营六十六镇总兵力约六十五万人,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绿营军战斗力下滑严重,另一种武装“乡勇”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名称为“勇营”。

“乡勇”本是临时招募的武装力量却因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壮大,以湘军和淮军为代表,成为了清朝后期主要国防力量,巅峰时期仅湘军就有三十余万人。

但是随着湘军主动裁撤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勇营”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军粉墨登场,这些被清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式陆军却最终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新军源于甲午战争后的小站练兵,最先编练完成,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就是袁世凯的直系部队北洋六镇,总兵力7万余人。清政府原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但是最终未能完成,新军总数不过16余万人。

那我们可以算一下,清朝灭亡时,全国的新军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人,加上由绿营改编而来的巡防营,还有那些名存实亡的旗营,这就是清政府所有的家底,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就是北洋军,以及个别的巡防营,比如张勋部等。

为什么要用北洋军

那是因为革命党的力量确实非常薄弱,各地虽然纷纷响应武昌起义,但是大多数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正革命党掌握的实力非常有限。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前,革命党已经发动过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但是均遭到镇压以失败告终,就算是武昌起义的成功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可以说单凭革命党人的力量若想推翻清政府还需要蛰伏几年,而借助北洋军阀的力量可以迅速达成目标,这也是一种妥协。


一点点历史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从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过三种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绿营”,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组织湘军、淮军,官方的正式名称叫做“勇营”。

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旗营和绿营都已腐朽到极点,曾经风光无限的湘军和淮军也逐渐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军队体系。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国上下大概就是两支军队——新军和巡防营。

巡防营是什么鬼?

巡防营是挑选旧绿营和湘军与淮军的精壮,另外再招募民丁,编练而成,主要用来保卫地方。巡防营编制分为马队和步队,马队全营设官、弁、兵、夫共189名,马135匹,每营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队全营设官、弁、夫共301名,每营亦分为“中”、“左”、“右”三哨;步、马各营则设管带和哨官等统率之。巡防营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划分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后”或“东”、“西”、“南”、“北”区别之,每路各设统领一员。还有训练新式枪操的,则设教习一职。顺便说一句,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后正是安排在巡防营任职。

巡防营的武器装备较好,有西式的枪械和火炮。但由于成员的来源良莠不齐,而带兵官多为旧武官或是候补道,对新式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尽管忠诚度有一定保障,但战斗力相对堪忧。

下面再说一说新军,这是重点。

1903年10月,清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原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辛亥革命爆发时,全国新军除北洋新军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参与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军第9镇直接参加了革命党,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云南重九起义、太原起义、长沙起义等,都是各地的新军发动的。这些起义中,除了东北张作霖指挥的巡防营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营都不是新军的对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则基本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对付各地起义新军的部队,确实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军了。

1.刘革学 :《北洋军阀大结局》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3.沈敦和:《自强军西法类编》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清末两个厉害的人物。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慈禧。

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汉军。

1.八旗,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子。

上马为军,下马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气转暖,青黄不接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就带着八旗男子,不论年龄大小,到明朝境内四处抢掠,如同狩猎一般。八旗人人会骑射,勇猛冲锋,虎狼一般。

八旗为世袭制,入关后分散驻扎在各省省会,在省城内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禄,太平日久,逐渐由武转文,不习弓马,而学习经书,字画,演戏,花鸟鱼虫等等。

清末,八旗具体人数已不可考,因为是按户统计的,大约23万户,俱不能战。

2.绿营(后转为巡防营)。满清入关收编的汉军,因为旗帜是绿色的,称为绿营。

绿营从一开始战斗力就有限,因为是收编投降的军队,俗称带路党,与伪军无异。人数众多,摇旗呐喊壮声势,真打仗完全不行。要命的是绿营也是世袭制,父死子继,一代不如一代。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是一触即溃。

慈禧裁汰绿营。选其中壮年男子,成立巡防营,为地方保卫部队,主要任务是剿匪。各地巡防营在剿匪时收编了不少义匪,如东北张作霖、广西陆荣廷等。

巡防营有一定的战斗力。人数众多,全国大约有40万。但是他们属于地方部队,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军、淮军等团练部队。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属于主力部队。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而且核心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失势后,团练部队约等于0。

4.慈禧第一次整军练兵。

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数。所以甲午战争失败后,她提拔荣禄编练武卫军。

武卫军分成5部分。

中军,荣禄自己兼领。

前军,聂士成。甲午战争时打得不错。

左军,宋庆。

右军,袁世凯。新军。

后军,董祥福。甘肃部队,平回乱时出力甚多。

随后的三年里,武卫军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兴。在1900年,对八国联军亮剑!

结果,武卫军前军、中军、后军几乎全军覆没。左军重创。

只有右军保留下来了。这右军正是袁世凯。原来袁世凯带着右军去当山东巡抚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军练兵。

对八国联军失败后,全国仅存的正规军只有袁世凯一支。荣禄生病了,很快就死了。

慈禧顺水推舟,任命袁世凯为北洋大臣,编练军队。名为北洋军。

袁世凯领命后,2年练成两镇。一镇大约1.25万人,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



慈禧一看,袁世凯太能干了,不放心。于是提拔了满人铁良,选旗人练兵。名为京旗军。京旗军也练成一镇。1.25万人。

袁世凯也很聪明,他把练成的两镇北洋军上交慈禧。慈禧提拔旗人凤山掌管这两镇人马。凤山接管后,进行扩编,两镇变三镇。

袁世凯无事一身轻,把自己的老部下,就是原来的右军重新整理,成为一镇。又把原来当山东巡抚时的山东部队整理,成为一镇。

到1908年时,北洋六镇已经形成。铁良一镇,凤山三镇,袁世凯两镇。共7.5万人。

6.慈禧也很明白,那凤山带的三镇,分明是袁世凯练得。她又提拔满人良弼,编练禁卫军。良弼年轻有为,很快编练成型。禁卫军规模也是一镇,约1.25万人。

7.1908年,慈禧死了。袁世凯、铁良、凤山等人全部失势。要么回家,要么外放。

8.在北洋练兵的同时,各省地方上也没闲着。辛亥革命前练成新军总数近7万人。然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新军全部站到了革命党一方。





总结:

1. 八旗23万户,不能战。大部分溃散逃跑改姓。当然也没人追查他们,散了就散了。

2.巡防营40万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半对一半,自相抵消。

3.禁卫军1.25万人,属于保皇派,用于守皇宫,不能出征。

4.新军14万。地方新军近7万人全站到革命一方。北洋六镇7.5万人,除了第一镇京旗军为天然保皇派,其他五镇暗潮汹涌,极有可能倒向革命党,比如吴禄贞、蒋作宾等等。

一旦北洋五镇倒戈,后果不堪设想!其时凤山已死(半年在广州被同盟会刺杀),庆亲王、摄政王等召回袁世凯,即考虑由他统领五镇,而清廷和平退位。


草墨之家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手上其实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军才能镇压南方的起义军。事实上,仅凭北洋军的七万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独立的十五个省完全镇压。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军到湖北,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广总督瑞澄和湖北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逃到了汉口,他俩在汉口一面收拢残兵,一面照会汉口的各国使馆,企图凭借湖北清军的力量和西方各国驻汉口的兵力,就地剿灭武昌的起义军。但是张彪在汉口待了几天,只收拢了两千多部队,远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而瑞澄乞求的汉口西方各国公使,也都不表态,坐视不理。(当时在汉口江边停泊有英舰八艘、美舰三艘、德舰五艘,俄舰两艘、日舰一艘)

眼见各国无意帮忙,瑞澄抓瞎了,因为就靠张彪的两千残兵,肯定不是武昌义军的对手,说不定连汉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顾不上自己的名声了,赶紧给北京连拍了几份电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汉口的清军。在电报中瑞澄反复强调:此次武昌的叛党与之前四月份在广州黄花岗造反的叛党不一样!广州叛乱主要是学生和会党,而武昌这次是训练有素,且军备充足的湖北新军。如果朝廷不尽快派精锐平叛,到时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厦倾倒,整个湖北省都会沦陷

备注:湖北除了新军之外,还有巡防营,也就是绿营兵和练军改编的部队,战斗力虽然不如新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瑞澄和张彪退守汉口后,就收拢了两千多巡防营和少部分新军,这也是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第一支与起义军交手的清军。



接到瑞澄发来的十万火急的求救电报后,摄政王载沣没有犹豫,迅速下达了让北洋军沿卢汉铁路南下参战的命令。

同时还下令,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率领十五艘军舰从上海出发,溯长江而上,先行抵达汉口,协助瑞澄和张彪防守汉口。待北洋军抵达后,陆海两路夹攻,一举消灭湖北的革命党。

至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要派北洋军参战,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湖广总督瑞澄给北京连拍电报,渲染起义军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当时离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军。

第二,载沣挤走袁世凯后,北京的满洲高层认为北洋军已经被控制了,可以随时听从朝廷的调令,而其它省的新军还不行。

第三,实事求是的说,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也确实是全国所有部队中最强悍的,朝廷派北洋军前去湖北镇压革命党,最靠谱。

第四,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绿营兵和二十万巡防营要负责守备的任务。

北洋军是唯一的机动力量

基于这四点考虑,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消灭之;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调其它部队助战,总之就是要一举平叛。但是载沣太年轻了,他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军能造反,北洋新军这几万人就不会起贰心么?

其次,湖北新军会坐以待毙?等着让朝廷部署完毕后,来宰杀自己?


清政府调兵遣将,镇压大军即将前来的消息传到武昌阅马场湖北省军政府后,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军来了再被动抗击,革命军应该先发制人,主动渡江到汉口,乘清军没有集结之前,先把汉口和汉阳的清军全部端掉了再说。结果驻守在汉口的清军被起义军给打跑了,湖广总督瑞澄乘坐海军军舰逃到了上海,统制张彪率残部向北撤退,准备傍南下的北洋军的大腿。

那么北洋军当时在干嘛呢?简单点说,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参战。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

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而瑞澄和张彪却无法弹压,北洋军走到信阳后也不再向前,眼睁睁的看着革命党的势力坐大。

驻汉口的五国领事看见局势失控了,纷纷向自己驻北京的大使馆拍电报,让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压。列强表示,既然湖北当地的清军已经无法镇压了,那就答应袁世凯,让北洋军试试嘛,否则我们列强就直接干预了!洋爹们发飙了,搞得载沣很没有面子,最后只得再让人去请袁世凯出山。而这一次,袁世凯就掌握了主动权,他提出六条就职的条件,还表示如果如果不答应,他就不出山。

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是:

一、明年召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开放党禁;

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

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

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载沣非常不想答应,但是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了!

因为第一,袁世凯的复出是列强向清廷施压的结果,载沣不敢跟列强死磕;第二,北洋军现在就已经失控了,各镇统制均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如果这个时候跟袁世凯翻脸,就等于跟北洋军翻脸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计都不用等革命党杀自己了吧?北洋军那帮丘八肯定会把清廷一锅给端了;第三,南方独立势头太猛,这个时候调其它的新军或者巡防营参战,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载沣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同时下令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军统,负责前方的作战事宜;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令人发指的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就率北洋军夺回了汉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脸。但是袁世凯此时根本就不关心这些方面的事情,毕竟武昌的义军只有两万多人,他带了四万多北洋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都具有优势,打得赢是应该的。他此时操心的事是,怎么把清廷架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袁世凯心里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多地开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处都有革命党造反。他这几万北洋军,怎么可能跟遍地的革命党死磕呢?所以,袁世凯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条要求。其中第一条,要求第二年召开国会,明摆的就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加责任内阁,并以这个主张,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判。这个主张的妙处就在于,既有帝制也有共和,这对于革命党和清政府来说,这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谈判标准。

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死磨硬泡,跟革命党和清政府谈了几个月,谈的清政府和革命党双输,他自己一个人赢了。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当时手头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万人左右。其中二十多万绿营兵、十万八旗兵、二十多万巡防营、二十万新军。这些部队里面,八旗兵最垃圾,绿营兵稍微强一点。最有战斗力的是巡防营和各省新军,新军不用说了,巡防营里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营管代张作霖、江苏巡防营老大张勋,就都参加了镇压辛亥革命的作战。

但是,巡防营要负责当地的防务,不能随便调动,否则当地就乱套了。而北洋军虽说只有七万多人,但这七万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资,专门打造的战略机动力量,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辛亥革命这种大规模的反叛。并且载沣罢免袁世凯后,还对北洋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只不过袁世凯的影响根深蒂固,最后利用北洋军逼宫了清政府。

袁世凯在复出后,也是很苦逼的,北洋军到处灭火。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两镇兵力对付湖北的革命军。后来江苏独立了,北洋军又调了一镇进驻苏鲁,配合张勋的巡防营应付东南民军;陕西和山西也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又要安排两部分北洋军分别围剿山西和陕西民军;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一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师,一部分进驻蒙边。后来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我应付不过来了,您还是退位吧!这句话,其实也不全是为了逼宫而说的。毕竟北洋新军就那么几万人,还要分成了十几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Mer86


这里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袁世凯!

之前有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清政府能不能打过西方列强。

我想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说明为什么要用北洋军。



这么说吧,在没有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能打得过西方列强吗?答案很明显,是打不过的。所以有没有太平天国和清朝能不能打的过西方列强没有多大关系。

要说清朝开始自强,准备和西方抗衡,那也是太平天国之后,洋务运动开始后的事情。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当年镇压有功的汉族士大夫,尤以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为主,逐渐掌握军国大权,并开始了自强振兴从而抗衡西方的洋务运动。但从军事上来讲,仍然没有一支可以和西方抗衡的军队。



虽然四人都是以领军平贼起家的军人出身,但太平军平定后,朝廷出于自身统治需要,很快解散了湘军,而且就算没解散,这只并不现代化的军队也无法和西方列强抗衡。

要说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和西方较量一下了,或者说完全算的上近代化军队的,那就是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了。



北洋新军从训练,编制,管理,作战……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毫不吹牛的说,袁世凯才是中国现代军队之父。


真历史


辛亥革命的时候整个大清国大约有兵力一百万人,这还是正编的军队,除了正编的军队外还有大约三百万左右的地方在籍兵勇(预备役人员)。

以下是当时清军的主要军事力量。第一支,满八旗军,有300万人口,编军户20万户,其中每户出兵丁一人,总计约20万人,编成5+1个军司令部;第二支,是汉八旗军,人口800万人,编军户50万户,其中三户出兵丁一人,总计大约15万人,并编预备役50万人,归属满八旗司令部;因此,满八旗加汉八旗大致兵力就是三十五万+五十万预备役兵力;第三则是绿营兵,湘军,淮军等等,按着清朝的军队编制来看,每军的顶额人数是十万人,也就是一个方面军,因此在清朝辛亥革命时期大约有三十万人左右,预备役兵丁不详。第四支则是受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北洋军大致在三十万人左右。

至于说为啥只有北洋军可以调动那是因为北洋军的驻防地就是京畿要地,而发动辛亥革命的地点就是北京,其他军队则驻防在各个地方,想要调动也是鞭长莫及的。这也就是为啥溥仪只能退位不能杀,因为杀了溥仪就是弑君,人人得而诛之,到时候整个国家的军队都可以打着进京勤王的口号围攻袁世凯。


优己


清政府大概在全国拥有90万左右的军队,对于如此庞大的帝国来说,数量不算多。

但是,这90万大多数用来充当治安警察还可以,要打仗,对不起,不行!英法联军当初打进北京时也就三万多人,十万的八旗子弟兵顷刻间溃败,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

经过英法联军进京、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要想强国必先强军,开始了洋务运动,于是抽调了镇压太平天国中淮军、楚军、湘军的精锐部队组建了北洋水师。



但是后来,甲午战争一战把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打得名存实亡,水师无法再控制黄海和东海,仅剩下了地面部队。这一站可算是把清政府打醒了,如果没有一支现代化的机械部队是不可能在强国之列立足的!1895年开始,袁世凯上疏皇帝开始筹备训练一支能够作战的正规现代化军队,也就是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开始时只有几千人,后来壮大到几万人,最后袁世凯当总统后扩大到了三十万人。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各自也都壮大队伍,具体数据难以统计。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无力镇压,于是想到了调动新军前往战场,可是摄政王也就是溥仪的父亲无法调动新军,后来清政府内部开始妥协,袁世凯出任辅政大臣,调动新军镇压辛亥革命。


当时的战况打得非常激烈,全国遍地风烟,南方各省相继宣布独立,但是没多久,革命军由于财政匮乏无力北伐,而袁世凯也并不想真正的消灭革命党,双方僵持住了。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帝逊位,孙中山下野,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的时代。


梦三七夜


清政府输掉甲午战争后受了很大的刺激,毕竟日本当时是小国。因此,清政府是花了大力气来训练练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新军。这些新军都是采用新式的训练方法,以洋人来训练部队。同时,他们自身素质也比较高,军官大多数都是武备学堂毕业或者国外留学回来。比如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的都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张之洞在武昌练兵的时候甚至要求一半的底层士兵要认字,军官是绝对不要不识字的人。当时的人对湖北新军和北洋新军有个很有意思的评价,北洋新军“以勇气胜”、湖北新军“以学问胜”。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新军容易接受新思想,这也使得他们容易倒向了革命党。比如当时湖北的革命党就是以军队为中心,不断的发展成员。辛亥革命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革命的主力不是农民,也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军队和学生。武昌首义的时候,八千新军中有四千多人加入了革命。

武昌首义以后,全国纷纷响应,一时间有15个省份宣布独立。他们都是以新军为主力发动起义。比如云南、浙江、山西。

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有动用所有的力量去镇压革命军。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的北洋军呢?因为北洋军是新军,练兵时间长,规模大、战斗力强。从1895年小镇练兵开始,北洋军历经了十几年,终于发展成为了一支拥有74525人的庞当军队。要知道,当时整个大清朝也只有16万人,可想而知北洋军的重要性。


当然,袁世凯也不傻,革命党其实力量还是很强大,而且很多人都支持革命。比如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进攻武昌的时候,很多海军军官同情革命党,很少向革命党开炮。甚至有的人还趁机找机会投降革命军。比如海军琛、容、筹三舰早就想起义了,借着这次机会便加入了革命。

袁世凯的北洋军也非是铁板一块,比如统制吴禄贞就曾经秘密联络北洋军的协统,试图进攻北京。北洋军第二十镇的统制张绍曾按兵不动,企图举事反清。

另外,清廷对袁世凯也是非常不信任的。这一点袁世凯比谁都明白。加上外国列强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自然希望不会全力进攻革命党。他利用自己的实力,成为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夜晚爆发武昌起义,由此拉开了幸亥革命的序幕。当时的清政府在全国有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湘军、北洋军等,能调动的约和有63万人。
甲午战争战败后,八旗军、绿营军,淮军、湘军等老弱病残,腐败不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抽,又没新式样的武器装备,于是由李鸿章牵头举荐了袁世凯操练一支新式军队,也就是后来的北洋新军。清政府购置当时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新军,新军的操练和编制效仿德国、日本陆军建制和模式。北洋军练成后,袁世凯统一新军全番号建成北洋六镇,共计七万多人。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命袁世凯的北洋军前去围剿镇压,袁世凯一面领着圣命,一面和革命党人周旋谈判着条件,其实袁世凯是支持共和的,但是他的野心也很大,袁世凯手握新军兵权和革命党人就有了谈条件的资本。

我们学过历史课本都熟知,辛亥革命最后由袁世凯带领起义军逼迫皇帝退位,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最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可见袁世凯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想为清政府效力,袁世凯所带出来的北洋军不认清政府,只认他们的最高统帅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掌管了全国最先进的新式陆军北洋军,所谓兵权在手,一切皆有啊!袁世凯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赢家。


有篇故事


晚清时只有袁世凯带领的军队有战力,也是满贵族认识到最不放心的军队,而袁世凯能成就北洋大业原因有五:1,袁世凯的军队是由汉人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加入组建而成,2,常年在外作战(在朝鲜和日本作战全胜)有丰富的作战经验,3,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军队,配备了先进的火器和训练(虽然规模不是太大),4,当时晚清各派都惧战借口不出战,老妖婆(慈禧)无耐想到了遥远在外的袁家军!

5,袁世凯借机索要军费大力扩军成就了晚清最强军队!

可惜满人腐蚀入骨不可救药,袁世凯借势推翻了清政府,心里想着做第二司马懿也没能随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