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重視短期創新 放棄基礎研究

(原標題:中國半導體產業反思:不差錢與資源錯配)


中國半導體產業重視短期創新 放棄基礎研究


李娜

中興摔的一跤讓整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都感到了一絲疼痛,但更重要的是,疼痛過後願意正視這道“傷疤”。

在過去幾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政策以及資本的帶動下變得異常活躍。2014年9月至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387.2億元,企業、地方產業基金規模累計超過5000億元的佳績,以半導體為核心的中國電子產業正步入大發展的戰略變革期。

隨之而來的是投資標身價的水漲船高。一位半導體行業投資人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一個不錯的併購對象,對方一見面就說,你們中國的基金已經來了七八家了,意思是投資人來得已經很晚了。最後看看標的價格,已經被哄抬到好幾倍。

“中國半導體看似站在風口了,飛得起來嗎?企業依靠自身實力的研發投入、規模化投入嚴重不足,而在科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業內仍然以傳統手段、方式(基金、科研項目)支持芯片產業,缺乏結構性突破,資源統籌能力弱。”在近日廈門舉行的一場“集微半導體峰會”上,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匯聯在演講中表示,看似不差錢的中國半導體產業,存在結構性資源錯配、支撐企業發展的研發資源缺失。

參會的十多家上市公司的負責人也談到了當前半導體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指出“一哄而上”不利於半導體產業發展。

“熱錢無法解決產業根本問題,人才挖角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刁石京強調,今年以來大家都在談集成電路的戰略需求、進口替代,這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必然現象。中國半導體產業作為後發者,想要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需要借鑑行業先進,再探討下一步的創新之路。在集成電路產業受到空前關注,大量熱錢、投資湧入的當下,更要靜下心來踏實發展,吹牛太多最後都是要還的。

短期創新過多

伴隨著5G、AI等多方面的競爭,國際市場之間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與抑制的態勢越發顯性化。

“今年以來,中興事件敲響了警鐘,為全社會科普了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差距,核心是我們的創新機制、文化的巨大差異。”王匯聯對記者表示,看似熱鬧不差錢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企業依靠自身實力的研發投入、規模化投入嚴重不足。

王匯聯認為,這和過去的歷史環境有關。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中,多以模仿發展,跟隨壯大的路線,包括半導體在內,多年來這樣的路徑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而觀察歐美的半導體產業,基於200多年的工業化基礎,已經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半導體創新體系、全球化的產業體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

由於半導體行業週期較長,半導體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匯頂科技董事長張帆對記者表示:“目前做一個芯片從提出概念到獲得收益,最順利也要五六年時間。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你有技術的不確定性,有客戶需求、市場的不確定性。”

因為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不少企業選擇進行較為膚淺的短期創新,放棄了深入的基礎研究。瑞芯微董事長勵民評價中國半導體產業時說道:“半導體業內沒有一家敢說自己真正做得比較深的。我調查過電阻電路產業,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產業,連電阻電路都是低端的。到目前為止,中國半導體業就兩個字——‘規模’。”

短期創新的捷徑必將帶來一系列惡性循環。勵民解釋說:“我們不能鼓勵短期創新,不然會有越來越多企業打價格戰。如果人才不被集中,知識產權不受保護,我們就無法獲得優質IP,這最終將影響半導體行業發展。”

資源錯誤配置

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北京、上海和江蘇為主要區域,廈門、合肥、武漢、杭州、成都、重慶等地也逐漸活躍起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低端向高端的產業轉型升級,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期。

在國家政策、資本等的鼓勵和推動下,各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很高,培育和引進集成電路項目在各地方興未艾。

但這也帶來了問題。

芯片產業迅速崛起,資本大軍中也多了不少新進者,有的甚至對技術一竅不通。據記者瞭解,目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資金規模已高達4000億~5000億。例如AI領域,一個好一點的項目還沒有做出產品,A輪估值就已經達到幾億美元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門檻。

集微網創始人老杳對記者表示:“傳統IC(集成電路)企業很多過於低調,這兩年隨著更多資本的介入,新一代的創業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會更低,起點也會更高,讓整個產業生態發生更大的變化。”

“現在資金很多,但是錦上添花的比雪中送炭的更多。一方面有些資金支持回國創新的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不懂商業無法妥善經營;另一個方面是有些資金支持從原有公司出來自行創辦公司的人,但它們可能沒有足夠優質的技術和IP(知識產權)。”許多資金都因過度炒作被投放到了不能產生真正效用的地方,甚至被用到了存在惡性問題的地方。”勵民說。

而張帆則表示:“在美國如果你沒有好的IP是融不到錢的,但中國並非如此。在中國錢特別多,即便是一些持有有問題IP的公司甚至本身還有官司的公司依然能拿到融資。從資金的角度來講,這種行為可能是尋求快速的回報,但它卻會造成無人創新的惡性循環。投資機構需要看到,它們投資真正的價值何在。”

“IP保護很重要”

面對半導體行業技術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刁石京表示:“對於行業未來的發展,我的建議是:一是要紮紮實實積累,它的試錯成本很高,一定要打好基礎;二是尊重知識產權,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國際成熟的企業開展交叉授權;三是要注重在基礎性的芯片層面實現突破。國內想彎道超車,應抓住下一個機遇,但基礎仍是做好基礎研發,要不永遠會跟著別人走。”

對於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性,勵民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即便我們給出的工資很高,但知識產權不能保護,人家就不願意來。中美貿易摩擦很大的焦點就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政府機關都有各個辦公室,但是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芯原股份董事長戴偉民則在會議上表示,中國半導體投資存在的問題,一是投資風險高,投資週期長且回報率低,資本方不願意冒此風險;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司花費精力培養的人才,可能帶走核心技術去創立新公司,反過來跟自己打價格戰,國家對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仍有缺失。

“IP保護很重要,否則沒有辦法繼續投入IP,沒有IP,意味著我們的人力成本沒有優勢,所以希望國家重視IP,美國、日本都是這樣過來的,以前沒有IP無法保護,但現在有了IP以後就要努力保護。”戴偉民說。

在IP保護方面,張帆表示,中國某些公司有“不乾淨”的IP甚至還有官司纏身,卻還能拿到融資,這是一個很奇葩的現象。投資方尋求的永遠是最快速的回報,上述亂象可能會導致今後沒有人去創新,因此,尊重知識產權是非常重要的,投資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必須要看清真正的投資價值是什麼。

勵民也坦言,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面臨幾大問題:缺少人才、資金過熱且知識產權保護不足。首先是人才,這個產業沒有人才成不了事,中國大陸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跟歐美日韓及中國臺灣的差距不小;其次,雖然國內針對半導體產業的資金儲備充裕,但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資本扎堆某一兩個熱門領域的隱患不小。他強調說,行業發展最怕“人來瘋”,一瘋就集體打雞血,這從本質上不利於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相關閱讀:

全球半導體巨型併購退潮

第一財經 李娜

“雖然過去兩年圍繞著芯片行業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可以看到恩智浦還是以恩智浦的面目出現在行業面前。”身為恩智浦大中華區總裁鄭力的這番“俏皮話”剛說出口,臺下的一些聽眾不自覺地發出了笑聲,但也許只有鄭力知道,過去兩年對於恩智浦來說面臨著什麼樣的市場壓力。

近年來,技術的大爆炸正在改寫著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格局,資本壓力下,站在山頂的歐美巨頭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具威脅感。調研機構ICInsights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年中,併購浪潮重塑了全球半導體行業,2015年至2018年中,共計達成了約100項收購交易,這些交易的總價值超過了2450億美元。2015年宣佈的半導體收購協議金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073億美元,2016年宣佈的半導體收購協議金額為998億美元,為歷史次高水平。

全球排名第七的恩智浦同樣被盯上,但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與高通的“聯姻”並沒有成功。而在分析師看來,隨著雙通案以及恩智浦收購的失敗,全球併購潮將會出現回落,半導體收購交易金額超過400億美元的可能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小。

“半導體行業的收購正在變得越來越艱難,巨型併購的減少原因來自於各國政府的保守態度,但預計中小型的併購案將會持續活躍。”集邦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

ICInsights則認為,以美元計的大型芯片廠商併購金額過高、大企業整合的複雜性、保護國內供應商的政府進行更加嚴苛的審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扼殺了更大規模的半導體收購交易。

“瘋狂”併購退潮

全球十大半導體收購案中,有八個收購案發生在過去三年,用“瘋狂”來形容這個行業,並不為過。

從ICInsight的統計來看,2015年開啟了半導體巨頭的兼併狂潮,全球總的兼併費用每年都在1000多億美元。進入2016年,又相繼爆出半導體巨頭併購同業的消息,其中的大手筆包括日本軟銀斥資約320億美元收購英國半導體和軟件設計商ARM,美國微芯科技以35.6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競爭對手Atmel,日本瑞薩以32.19億美元收購美國英特矽爾以及博通以370億美元的天價被安華收購。

2017年,儘管全球地緣政治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併購市場依舊活躍,該年宣佈的收購總額為283億美元,雖然遠低於2015年和2016年,但仍然是該行業2010~2014年這五年間平均值126億美元的兩倍多。

但市場風向的轉變來得比想象中更快。

分析師姚嘉洋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升級,各國紛紛奉行保護本土技術的策略,對芯片廠商合併案的監管審查也日益嚴苛,在此背景下,巨型的收購案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可以看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這種趨勢已經顯現出來。2018年前六個月宣佈的半導體收購總價值降低到96億美元。

恩智浦半導體資深副總裁兼汽車電子事業部首席技術官LarsReger4日在一場峰會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一到兩年還會持續有一些併購的項目,但是規模並不會很大。

在他看來,併購減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外圍環境的變化對於公司來說並不是刻意控制的;另一方面,併購交易的過程也十分燒錢,需要一個時間。

“比如說我們在三年前完成的和飛思卡爾的併購,以及這次準備了兩年的高通,每一次大型的併購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LarsReger對記者表示,今後幾年的時間裡,恩智浦在這方面會有一個休整,專注於打理內務,進一步擴展產品組合,全球併購活動將會趨於平淡,以合作關係取代。

在恩智浦收購失敗之後,高通總裁克里斯蒂安諾·阿蒙也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根據目前環境,高通收購像恩智浦這樣的大型公司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但高通會考慮與其產品發展路線圖能夠形成更好互補關係的技術夥伴。

巨頭出擊細分領域

告別了規模追逐戰,更多的半導體巨頭開始捕捉眼下熱點市場中冒出的新秀企業,以達到技術上的互補。

從併購規模來看,本週產生了多筆10億美元以上的大額交易,其中最大一筆當數博通189億美元收購軟件公司CATechnologies。在收購高通一案折戟後,博通擴張的道路並沒有止步。最新消息顯示,博通此次對CATechnologies的收購已獲得美國反壟斷部門批准,預計在第四季度完成。

而在4日,恩智浦也宣佈收購汽車以太網子系統技術提供商OmniPHY,後者擁有符合汽車標準的100BASE-T1和1000BASE-T1標準IP。

在恩智浦看來,受更高數據容量和速度需求的推動,汽車網絡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全新的高級自動駕駛系統將需要千兆級以上的數據傳輸速度。這些要求,再加上現代車輛需要分流數據以實現車聯網的新業務機遇,將很快使TB級數據處理得到廣泛應用。

“今後在寬帶上會有更多的傳輸需求,所以我們進行了這項收購。”LarsReger對記者表示,收購OmniPHY將為恩智浦豐富多樣的汽車產品組合帶來高速以太網技術。

ARM也加快對物聯網領域的佈局。6月13日,Arm宣佈收購物聯網連接管理技術提供公司StreamTechnologies。7月30日,Arm收購數據分析公司Treasuredata。ARM表示,將與TreasureData將考慮如何通過全新的設備到數據平臺整合客戶數據和物聯網系統,物聯網設備將成為客戶數據的主要來源。

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的《2017年併購報告:科技併購的復興》指出,通過科技併購,公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急需的科學技術,實現發展,甚至是多贏的局面。該公司列出了科技併購的九大趨勢,最關鍵的三個趨勢是工業4.0、雲計算和雲計算解決方案,移動技術和軟件供應商等數字化轉型所需的核心技術。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剛剛興起的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物聯網、數據分析等需求以及全球活躍的資本持續推動著併購的發生。

“新的市場需求也在刺激新的公司出現。”一名半導體行業觀察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龍頭企業為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會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併購。同時,隨著產業進入後摩爾時代,企業也會加快佈局新興市場,細分領域競爭格局加快重塑,圍繞物聯網、汽車電子、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併購將會日趨活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