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信仰?這真是壞事麼?

歷來有人唸叨,說中國人缺乏信仰——這說法其實大錯特錯,說這話的,多半沒接觸過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在我們這代人之前,中國百姓歷來信各種東西,信得非常非常雜,豈止是信,簡直是什麼都信。所以,中國人信奉的是:儒釋道+民間巫術+民間傳說結合起來的本土擴散宗教。

那些唸叨中國人沒信仰的,只因為中國人不像歐洲、印度、日本那樣,篤信制度宗教,不至於因為信個教,就嚴重影響到世俗生活——中國人一向是信歸信,日子照過的。

在我看來,不篤信制度宗教,反而是18世紀之前的中國足以領先東亞的緣由之一呢。

擴散宗教和制度宗教的說法,來自於涂爾幹先生。現在我們說宗教,基本元素是:教義、教儀、教團。

涂爾幹先生認為宗教按教團組織方式,可分為制度宗教和擴散宗教

所謂制度宗教,就是狹義宗教:有一套神學理念、人事制度和儀式,你入了教,啥都得聽我的,你跟世俗就不同了!具體就得管這管那,從日常生活到柴米油鹽,甚至可以財政獨立、掀起戰爭,如歐洲與中東歷史上各色征伐,如日本石山本願寺那些帶槍僧侶,都厲害得很。

這種東西,中國人民就不信了。

所謂擴散宗教,也可算廣義宗教:與社會制度、血緣、地域密不可分,比較接地氣,管得也沒那麼嚴。中國人民一向信這個:比如老年間,各地民間還有拜觀音菩薩的、拜土地娘娘的、拜如來佛和太上老君的、拜呂洞賓的、拜狐狸大仙的——但這些其實都不太嚴謹,各地有各地的規矩。

如果追根溯源,則中國人民上古是信一些巫術神怪,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教的天命論與泛靈論,影響中國人很深的。雖然許多中國人未必能意識到,但談論老天爺、談論土地廟、山神、河神,祭祀祖宗,這都是儒教概念。所以歷朝朝廷會有儒教典禮,比如封禪、郊祀、祭祖等等等等,都算是尊奉儒教。

但中國從來也沒讓神學真正凌駕世俗生活,這點很好。

南北朝到唐,一度很流行信佛,但皇權對此當然比較敏感。三武滅佛之後,宗教團體再也沒能成氣候。像宋明時期,中國佛教比較世俗化:寺院雖然承擔一些祭祀功能,但也有素齋、旅遊、社交等活動,僧侶地位,遠不及歐陸的祭司。而儒教重視禮儀卻沒那麼複雜的神學理念,所以中國民間信的,是一個混合玩意:

儒釋道+民間傳說+巫術夾雜在一起,形成一個擴散宗教。所以中國民間會把玉皇大帝老天爺、佛祖、太上老君、狐狸大仙、土地娘娘一起拜:這就很體現泛靈論了。

信這種野路子擴散宗教的壞處是:沒啥理論基礎,信眾比較鬆散。所以許多人說中國人沒信仰,說白了就是,不會扎堆在一起做彌撒聽懺悔之類。

但好處是,中國歷史上,從來很少出狂信徒,很少為虛無縹緲的東西撒潑打滾。縱然偶有黃巾、白蓮、方臘、韓山童之類,也不太成氣候。歷來掌握話語權的朝廷士大夫,一直很注意,不讓這類東西讓老百姓迷了心。

這卻也不意外:當年東羅馬皇帝利奧,就是從抑制了宗教,才讓君士坦丁堡在7世紀重新強大起來;英國也是擺脫了羅馬的控制,才開始日不落的歷程;拿破崙從教皇手裡拿過冠來給自己加冕的瞬間,意思很明白了:他根本就不想讓羅馬的權威,凌駕於他這個人間皇帝之上。

絕大多數制度宗教,都有極強的凝聚力,靠教義教儀教團圈攏大眾;但因為其非世俗化的特徵,很容易故步自封。所以久而久之,很容易不說人話、不幹人事、形成森嚴的階級,妨礙世俗的發展進步。

中國百姓,歷來信奉亂七八糟本土加工過的擴散宗教,卻不跟隨森嚴瑣碎的制度宗教。所以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沒有歐陸中東那些為了教義就打仗的慘痛經歷。

如果非要在沒有信仰的世俗化生活,和一腦門子信仰的狂信徒生活之間選擇,我覺得,還是前者好一點。

就以我們長輩而言,您說,是讓我們的奶奶外婆們一點都不虔誠,偶爾目的性十足地拜拜觀音菩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狐狸大仙,“保佑我們小孫子考上好大學娶個好老婆”比較好?

還是讓她們一門心思信奉制度宗教,吃喝都禁忌,一回家就一臉莊嚴地給你傳教,“不信就不是我家人”比較好呢?

答案一目瞭然嘛!

至於唸叨有信仰可以挽救道德的諸位,應該明白一個基本道理:社會道德的維持,靠的是道理教化與完備法度。至於靠信仰神靈、賭咒發誓來挽救道德,類似“有違此誓,讓我下阿鼻地獄”,那是中世紀做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