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的归属感从何而来?


对学校的归属感从何而来?




对学校的归属感从何而来?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 哈罗德 •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求。而要想达到自我实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学业成就,学校归属感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学校的归属感从哪里来呢?

在近期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来自教师的尊重是学生产生学校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学生越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会越喜欢学习;而教师越信任学生,他们的违纪行为就越少。

在访谈中,学生们表示,尊重是“对你的人性的基本认可”。对此,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杰森 •A. 奥科诺夫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那就是要尊重包括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对学生说话、不让学生在同龄人面前尴尬、表现出对他们看法的兴趣。

大量以大学生和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已经表明,他们不会尊重那些以蔑视或惩罚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老师,并且,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他们更有可能做出违纪行为。

2016 年奥科诺夫在 2000 所中学进行的研究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研究中,奥科诺夫在学年末,让实验组的教师参加移情训练,而对照组的教师不参加移情训练。

跟踪至第二学年的时候,奥科诺夫发现,实验组的教师勒令停学的学生数,只有对照组教师勒令停学学生数的一半。这项实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黑人和拉丁裔男生。 在过去一年中,他们至少被勒令停学了一次。

在随后几个月的跟踪调查中,这些曾被停学的男生报告说,如果老师参与了移情训练,就会更加尊重和信任他 们,而受到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专注于学习,产生对学习的积极信念和情感,从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减少问题行为。

就像奥科诺夫说的那样, “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因此,在改变教师心态方面,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编排 | 雲箋羽燕

图源 | 全景网


文章摘自“师之app”中的《管理洞见》栏目,更多教育干货内容,欢迎下载安装并订阅查看!

对学校的归属感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