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洋鄉情」家鄉的「苙」文化

家鄉的“苙”文化

木 嵐

「塔洋鄉情」家鄉的“苙”文化


“苙”(海南方言讀lap),是海南椰文化派生的食品,其既類似於北方的乾糧,又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地方食品。

“苙”的製作方法,用椰子葉或露兜(即野菠蘿)葉編織成拳頭大小、中空的囊狀袋(俗稱“苙殼”,形狀一般為枕頭狀,但為哄小孩子把玩,也有編織成三角形、菱形或鴨姆形。無論編成何種形狀,編“苙殼”時一定要留候收口的笠葉。

裝“苙殼”前,先將大米淘洗乾淨,水分瀝乾後,花生油起鍋,加蒜茸、薑末炒香,再加若干蝦米,調好味,然後將炒香的大米一一分裝於“苙殼”中,裝好米後收好“苙殼”口。蒜姜味、蝦米鮮味加上笠葉清香味,使“苙”具有獨特的香味。

關於“苙”的由來,據民間傳說,古代位於熱帶的島嶼或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為了隱蔽自己,不敢生火做飯,於是部落頭人命令後方,將大米制成“苙”送到前線。這個傳說不無道理,因為在盛產小麥的北方,其出門或上戰場所帶的乾糧是小麥製成的饅頭或烙餅,而海南只產稻米,乾糧雖然可以帶上飯糰,但其容易鬆散。而製成“苙”,既易攜帶保存時間又相對較長,況且海南有隨處可取、取之不盡的“苙殼”資源。

“苙”,既可自制成出門或上山打獵、下海捕魚時攜帶的乾糧,又可做為送禮之品。

在家鄉,每逢家中有喜慶之事,或是給孩子“做對歲”或是蓋房或是起灶或是“做屋”或是有親人從海外歸來,至愛親朋總要挑一擔或提一籃子“苙”以表祝賀。因為吃“苙”時得慢慢解開殼葉,其寓“排憂解難”“飛黃騰達”“事業發展”“破殼而出”之意。此外,主人收到“苙”後,分別給左鄰右舍一一分送,以表同喜同賀。

而當親友遭遇意外病災,牢獄之災、被盜之禍時,親友上門安慰,也要送來“苙”讓其當場“掏(解)苙”,家鄉人叫做剝殼,祛除邪氣,以祈求消災解難……

一個家庭,如制一擔送禮“苙”的話,編“苙殼”、裝“苙殼”是一件工作量較大的活。在民風純樸的家鄉,一家有難,全村幫忙;一家有喜,全村慶賀。哪家制作“苙殼”時(一般是在晚上),鄰居們會自動上門,嬸婆妯娌們坐在一起,邊編織“苙殼”,邊說笑,氣氛相當融洽。

如今的城鄉’家務勞動已逐漸走向社會化。無論“閨粑”還是“苙”很少起早摸黑製作,每個鄉鎮都有專業性作坊,只要打個招呼,說個數量,交上鈔票,屆時就有熱乎乎、香噴噴的“苙”等你取了。

但無論社會如何進步,世事如何變幻,筆者相信,承載親人美好情願的“苙”,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苙”,必定能代代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