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托研究所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卡託研究所研究員Lawrence H. White於2018年10月23日撰文。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截至這個月底(2018年10月31日),比特幣就會迎來十週年紀念日。十年前的那個時候,一個自稱“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網上公開發布了現在很有名的比特幣白皮書,其主旨意在描繪出這種觀念的輪廓:“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如今是一個把比特幣現在的成就與中本聰的預期相比較的好時機。然而儘管比特幣的市值已經上漲到超過1000億美元,這在某種程度上肯定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但是,比特幣開發者似乎意不在此,他還有其他的目標。

現狀的三個問題?

在2009年2月份宣佈這個新項目的時候,中本聰強調了現行的支付系統存在著如下三個制度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用比特幣就可以解決:

首先,負責發行法定貨幣的中央銀行會超發貨幣,引起通貨膨脹:這樣的傳統現金的根本問題就在於它需要信任讓它正常運轉。中央銀行必須讓人們相信它不會讓貨幣貶值,但是法定貨幣的歷史卻表明像那樣的違背承諾比比皆是。

第二,在商業銀行那裡缺乏隱私保護和安全感

我們不得不信任它們,把我們的隱私交給它們,相信它們不會讓盜取身份者榨乾我們銀行賬戶裡的錢。

第三,有銀行干預的支付的高代價

它們高額的間接費用阻斷了進行微型支付的可能,比特幣把這些問題解決的怎麼樣了呢?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通貨膨脹風險以及購買力不穩定

中本聰想要創造一個能夠降低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風險的現金系統。當然,法定貨幣的歷史的確是充滿了銀行對於人們對於購買力穩定性的信任之違反。發行法定貨幣的中央銀行長期以來,還偶爾急劇地通過擴大貨幣體量,極大地降低了它們發行的貨幣的價值。而比特幣源代碼通過預先設定比特幣存儲路徑的數量限制,確實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比特幣的數量不可能會突然急劇的增長。這個代碼提供了一個珍貴的現實教訓,告訴我們如何去制定一個能夠完全自動運行、無需人為判斷的如同憲法一般的貨幣規則。

然而,比特幣固定的數量產生了一個不同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阻礙了它作為貨幣而廣泛流通使用。當比特幣的數量不能回應需求變化時,所有調整的負擔就落在了價格上面(購買力)。結果是,比特幣的市場價格是非常的不穩定,甚至每天、每週波動都很大。這就使持有比特幣或者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每月賬單的媒介很有風險。可以發現除了用比特幣,賬單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能明碼標價的(例如,使用美元,其它法定貨幣或者商品指數籃子)。

中本聰意識到了需求增長會導致價格持續上漲,但是沒有提到價值高頻變動的問題。他並沒有設定比特幣只能有自動的需求——反應性供應。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在沒有創造對一個可信任的權威的需求的情況下做到這點。

實際上,當用戶數量增長時,沒有人能夠擔當中央銀行或者美聯儲的的角色來調整貨幣供應。那將需要創造一個可信任的一方來確定價值,因為我並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讓軟件自動識別真實世界的物品價值。如果這裡有什麼捷徑的話,或者說如果我們想要通過信任某個人來積極主動的管控貨幣供應,來使它受到某種約束的話,本就可以事先編入這個規則。

中本聰不知道如何完成的事究竟是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然而,對於價值穩定的加密貨幣的誠心向往近年來已經刺激了不少“穩定貨幣”的項目之產生。

主要有同種類型:

(a)由一個“算法產生的中央銀行”(給定一個數據反饋)隨著購買力的變化而調整貨幣供應量、穩定購買力,還有(b)通過把貨幣錨定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法定貨幣、金子或者商品籃子上,來讓貨幣供應內源化。最近一個關於“穩定貨幣的狀態”的報道追蹤了57個項目,其中23個成功存活運營。泰達幣,與美元的聯動雖然並非完美,但是已經是目前所有項目之中規模最大的。在這57個項目中,有12個使用了“算法產生的中央銀行”方法,其餘的要麼是以法定貨幣擔保或者加密貨幣資產作支撐。但是有一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那就是:用真實世界數據回饋項目又可以避免不當干擾,或者換句話說,讓貨幣掛鉤能避免受到掌握儲蓄機構方的不守誠信和能力不足的影響。

中本聰建議(雖然有些不太準確),比特幣會像在一個金本位制下的金子一樣運行:在這個意義上,這個描述適用於貴重金屬要更貼切。不是改變它的供應來保持價值穩定,而是說供應是固定的,而且價值也在變。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實際上,我之前就提到過,從長期來看,經典的金本位系統提供了貨幣數量更多的彈性。對黃金的購買力上升使現在的金礦主更有動力去挖掘得更深,增加他們的產出,並且鼓勵了挖礦者去發現新的金礦。這種隨著時間增長的黃金流量的累積促使購買力回到它幾乎是平直的長期趨勢上。於是,歷史一直以來的金本位就能夠限制通貨膨脹率從而使其長遠來看保持在幾乎零水平。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競爭性私人資金的觀念設想貨幣發行者可以通過積極地管理貨幣供應來保持購買力的穩定性。一個新的稱為“Initiative Q”的項目基本上就採取了這種方法:不是讓項目來統治加密貨幣,而是由人類的董事會控制的競爭性私人資金,而他們來擔任承諾穩定貨幣的購買力的任務。充分披露:我是這個項目的收費顧問。

中本聰預期,除了已經在它的估值上貢獻巨大以及它的高度不穩定性外,比特幣的固定供應的特點有一個會是: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單位貨幣的價值也會增長。它有發展成正反饋迴路的潛力;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價值增長之後,也會吸引更多用戶利用它增長的價值。

以這種方式,比特幣吸引了想要獲得比特幣升值空間的投機者(他們不在乎短期的不穩定性),和吸引潛在的以貨幣目的使用比特幣的(他們想要短期的價值可預期),這兩者從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因為吸引了投機性質的“比特幣持有人”,擴大比特幣使用者的規模就更加困難了。

比特幣還很少用作零售使用,根據所有可得的指標來看。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零售支付服務商Bitptay在2017年10月份披露了它的商戶“平均每月收到超過1.1億美元價值的比特幣貨款”,每年要這個數字要增長至13.2億美元。作為對比,VISA公司在2018年6月的報告中指出其年支付總量為11萬億美元。

Coinmap.org列舉了13365個接受比特幣消費的實體點,當然目前還是整個零售行業相比數量很少的一個小分支。觀察費爾法克斯縣 (弗吉尼亞州)的地圖,我發現只有7個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在列,另外7個是比特幣自動提款機。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隱私

中本聰想要創造一個隱私更好的得到保護的支付系統。比特幣確實令用戶能夠在金融系統的“圓形監獄”(亦即受到管制的金融系統,比如“瞭解你的客戶”和“反洗錢”之類的法令要求銀行監視客戶的賬戶使用情況,並且及時報告一些目標活動)之外發送資金。這個安全艙口使普通人能保護他們的財富不受諸如交換限令的限制以及防止沒收性賦稅。舉例來說,在2013年的銀行危機中,因為政府對國際銀行轉賬進行控制並且準備拿走銀行餘額的十分之一,比特幣突然在塞浦路斯變得大受歡迎。

然而,比特幣分散的總賬系統分享所有交易的地址和規模信息的方式的確提供了更少的隱私,如果和一個分享更少的信息的設計相比。比特幣不是匿名的,只是使用了假名,而這個假名是可以刺穿的。這個缺點已經鼓勵了一部分數量的“隱私貨幣”項目。最有名的項目就是Monero、Dash和Zcash。兩個令人感興趣的很有前途的項目,都使用了一個更新的稱為MimbleWimble的區塊鏈技術,區別不大。

支付更便宜

至於要讓微型支付的代價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事實證明比特幣的區塊鏈並不能做到這一點。當它達到每秒鐘7個交易的平均容量的時候,它就會堵塞了。這個技術上的侷限性是內部知情者(Hal Finney和 Nick Szabo)早在2010年就討論過了的,但是沒有進入大眾視線,直到2017年比特幣突然大熱,導致了比特幣大規模阻塞,這就導致了把你的交易移到隊列前排需要更多的費用。開發者現在致力於為小型交易開發出“側鏈”——其中最有名的是Lightning Network——只是偶爾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上活動。所以,關於保持比特幣的標準可能會有一個技術上的變通方案。MimbleWimble項目則代表了另外一種方法:因為它們的區塊鏈被設計成在“挖礦人”之間傳輸少得多的信息,它們不僅提供了更大的隱秘性還能夠在每秒鐘內處理更多交易。


比特幣回望十年:是否如“中本聰”預期|卡託研究所

結論

比特幣不應該被看成是私人資金的最終宣言,而應該看成是科技的重要突破。在比特幣誕生十年後,我們應該意識到它是一個啟動了金融領域和非金融領域的區塊鏈產業的科技創新,而它們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比特幣確立了它作為一項資產的價值,以及它作為交換媒介,承擔一部分交易的有用性。對於未能排在前五的加密貨幣的市場來說,是主要的記賬單位和支付媒介讓它們比法定貨幣更受青睞。它是否能獲得普遍交換媒介的地位仍值得懷疑。它的購買力內在的不穩定性讓它不可能替代現在的法定貨幣的阻止通貨爆發的功能。即使如此,黃金可能也會更受歡迎。無論是在比特幣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可信的穩定貨幣,還是以一些完全不同的產物,最終會否達到作為私人資產的臨界量,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