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網癮時學生卻受酷刑窒息死亡

就這樣葬送掉一條鮮活的小生命】13歲的男生王某,在戒除網癮時卻受到酷刑虐待,窒息死亡。這種結局著實令人扼腕痛惜。該案暴露出來的深層次問題更是值得我們深思。

戒除網癮時學生卻受酷刑窒息死亡

拯救網癮少年的方式值得反思】學生王某被剝奪了生命。緊接著我想到了他的那些還在山東雅博教育培訓學校還在接受戒網癮的同齡人。我看著上面這幅圖在想:這些可愛的鮮活生命也逃脫不了如此厄運嗎?

施用酷刑戒除網癮是無知的選擇】這些施教者是否知道:少年形成網癮的成因?如果就連少年形成網癮的成因都不知道,那你怎麼會“對症下藥”用於施教?

戒除網癮時學生卻受酷刑窒息死亡

形成網癮的成因是體內的多巴胺在作祟】多巴胺是大腦裡的一個“快樂源”,

其首次被發現並於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少年形成網癮,究其原因都是多巴胺惹的禍。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原本是集中積聚在大腦裡,通常會有少量分泌到人體周身,其作用是維持人對未來追求的期望感,這是好事一樁。可是又有誰會知道多巴胺卻是一個像是脫了韁繩的野馬難於駕馭。一旦遇到多巴胺分泌過多,就會使人遭受到精神分裂症樣的困擾,形成網癮是同一個道理。

對付多巴胺分泌過多已經發現了新技術】我本人自1943年開始鑽研中醫“望聞問”,研究人體形變,後來過渡到“體象識別”。1996年初,推出新學科“體象學”,被科協一級學會確認為“有益的學科”。至2000年時,恰逢大腦多巴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我馬上就開始跟蹤研究其開發利用的技術。18年來,我成功開發出駕馭多巴胺的系列技術。特別是開發出控制多巴胺分泌過多的技術,這就是“多巴胺瀉值”技術。把網癮者體內的多巴胺超過危險峰值的部分,採用“瀉值”的手段,使多巴胺降低到人體合理持有量127-247單位範圍之內。所謂“瀉值”的手段就是採用較為溫和的肢體動作,刺激多巴胺化學物質加速消耗。

戒除網癮時學生卻受酷刑窒息死亡

呼籲社會關愛網癮者】我83歲了,由我來領隊,給我處一個機會,由我處培養一批多巴胺“瀉值”技師,為網癮者排憂解難吧!不期望留名千古,為網癮者們的身心擺脫困擾就足矣。

參考文獻

濟南戒網癮學校學生窒息死亡:常被"十大酷刑"虐待,2018-04-19,北京時間綜合

【致謝】

戒除網癮時學生卻受酷刑窒息死亡

文中的圖片引自互聯網,向各位作者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