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元璋為何偏愛“釉裡紅”(圖))
收藏家馬未都在談自己的收藏往事時曾這樣說:“我剛喜歡陶瓷收藏的時候,人家一提釉裡紅,我就肅然起敬地說: 哎喲,我什麼時候能買一件釉裡紅呢? ”
馬未都所說的“釉裡紅”,是以銅紅釉在胎上繪畫,施透明釉後,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間。有人將釉裡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它的背後有一代帝王的軼事,有考古出土的傳奇,也有收藏者的故事。
釉裡紅瓷器如今存世的很少,但每一件從歷史迷霧中走過來的器具,都代表著釉裡紅獨特的魅力。就像陳列在天津博物館精品館的釉裡紅松竹梅紋罐,它一直靜靜地佇立在那裡,講述著關於釉裡紅瓷器獨特的故事。
“這件松竹梅紋大罐,腹部的 歲寒三友 圖很有特色。其中松樹鐵幹虯枝,倨傲不羈;梅樹橫斜疏瘦,瀟灑倜儻;箭竹叢篁,氣勢森嚴,整個畫面滲透出一股冰清玉潔的氣韻”
從外觀上看,這件明朝洪武年間的釉裡紅松竹梅紋罐很碩大,被天津博物館器物部研究員高英爽形容為“造型和諧美觀,體大而不變形”。
這件瓷器精妙的地方在於紋飾。它的口沿處有一週如意雲紋裝飾,頸部為變體的蓮瓣紋,肩部用一週纏枝扁菊花紋裝飾,腹部以松、竹、梅環繞一週,繪“歲寒三友”圖,並以山石、蕉葉加以襯托。脛部繪兩組仰覆蓮瓣紋,其間以回紋相隔,圈足邊飾卷草紋,畫面佈局層次多達8層,但主題突出,主次紋飾鮮明,繁而不亂,一展元末明初多層次彩繪的獨特風貌。
高英爽認為,這件瓷器上的繪圖很有“文人氣”,“這件松竹梅紋大罐,腹部的 歲寒三友 圖很有特色。其中松樹鐵幹虯枝,倨傲不羈;梅樹橫斜疏瘦,瀟灑倜儻;箭竹叢篁,氣勢森嚴,整個畫面滲透出一股冰清玉潔的氣韻。時代特徵鮮明,令人百看不厭。”
歲寒三友是明清時期文人畫的常用題材,而這件釉裡紅松竹梅紋罐上還繪有蕉葉,因明代洪武朝的歲寒三友紋飾都添繪一株芭蕉,這種情況一直沿襲到清代。
在這樣的大罐上繪松竹梅紋,在存世同類器中極其罕見,加之器型碩大、釉裡紅顏色純正,所以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釉裡紅松竹梅紋罐曾被選送參加第二屆“中國文物精華展”。
燒製一件釉裡紅瓷器非常困難,只有經驗豐富的窯工才能掌握好火候,達到凝重華麗、純正鮮豔的色彩效果,“由於對燒製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燒成難度大,大多數元代釉裡紅偏黑灰,紅豔欲滴者很少,這樣就限制了釉裡紅的發展”
釉裡紅的存量少、身價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燒製的複雜。釉裡紅創燒於元代,與青花幾乎是同一個時期,但它的廢品率大大高於青花,這就是它存量少的原因,而之所以廢品率高,是因為燒製的難度極高。
燒造釉裡紅對窯室氣溫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在1300攝氏度的窯火中進行。氧化銅在高溫之下變成紅色,故稱“釉裡紅”。燒製溫度上下誤差不能超過10攝氏度,溫度低了,火候不足,圖案就會發黑、發暗;溫度高了,瓷器上的顏色就會消失,被稱為“燒飛”,因此鮮紅色最為難得。
燒製一件釉裡紅瓷器非常困難,只有經驗豐富的窯工才能掌握好火候,達到凝重華麗、純正鮮豔的色彩效果。“由於對燒製溫度和窯中氣氛要求嚴格,燒成難度大,大多數元代釉裡紅偏黑灰,紅豔欲滴者很少,這樣就限制了釉裡紅的發展。”高英爽說。
釉裡紅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間。高英爽介紹說:“銅紅料的使用及釉裡紅瓷器的燒製技術都已經成熟,從原料萃取、製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製工藝都有了突破。釉裡紅工藝的進步是由官窯來完成的。”
從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規定了祭祀用青、黃、紅、白色釉,這四種釉色禁止民間使用。在諸色中,紅色尤其受到皇室重視,這一切都是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璋對紅色的偏愛
在明代初期,釉裡紅曾被大量燒造,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一般百姓家裡是不能使用的。釉裡紅之所以由官窯燒製,高英爽解釋說,是因為在君主專制的封建體制中,許多東西被賦予超物質的意義,比如黃色是皇室象徵,明清時,黃釉瓷成為宮廷專用瓷,嚴禁民間生產和使用,只限於官窯生產,而明初將紅色也定為皇室專用色之一,釉裡紅也只限於官窯生產。
高英爽介紹,明代初期制定了詳盡的禮儀制度,對日用品、服飾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君臣有別,上下分等,不可逾越。從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規定了祭祀用青、黃、紅、白色釉,這四種釉色禁止民間使用。在諸色中,紅色尤其受到皇室重視,這一切都是因為洪武皇帝朱元璋對紅色的偏愛。
據明史專家吳晗先生考證,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常用紅色表明正統。朱元璋生於安徽鳳陽,在南方發跡,定都南京,在五行學說中,南方屬火,以赤色為代表。朱元璋早年參加過紅巾軍,“朱”就是紅色,“洪武”的“洪”也與“紅”諧音,因此朱元璋認為紅色與自己命數相合,非常吉利,這些因素導致他對紅色的偏好。
當時宮中的裝飾及服飾皆以紅色為主,《明史》中有“今國家承元之後,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於赤為宜”的記載。洪武貴紅,朱元璋曾下令御窯廠大量燒製這種釉裡紅瓷器。一道聖旨的宣傳效果,可是比現在的明星代言還要好,也難怪釉裡紅的燒製雖然屢屢受挫,卻貫穿洪武皇帝的始終。
洪武釉裡紅目前發現的有瓶、盤、碗、壺、爐等,少見杯盞之類的小件,這也與朱元璋的喜好有關。
明太祖出身卑微但聰明過人,在對器物的喜好上欣賞厚重、古拙、龐大的造型,符合他的審美情趣。技術的進步往往要靠人力來推動,而在古代,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惡與意志為轉移。朱元璋喜愛紅色,釉裡紅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這一時期最得寵的瓷器。
如果說釉裡紅與青花是瓷器中兩位同時出世並有著極高聲譽的大俠,那麼不同之處在於,青花一直行走於江湖,而釉裡紅則幾番沉浮,曾傲絕群雄又一度隱世,而後重出江湖,中間甚至有著200年的沉默期。
明代中後期,釉裡紅產量日益減少,到了宣德時期甚至停止了燒製。差不多200年後,到了清朝康乾時期才又恢復。到了乾隆後期,釉裡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自然更談不上突破,而是陷於一種程式化。隨著乾隆盛世的結束,釉裡紅的黃金時代也就跟著結束了。
幾經沉浮,使得釉裡紅在幾百年後擁有了極高的價值。馬未都說,當年北京琉璃廠的文物商店,一般的明清官窯瓷器賣到幾百元,而釉裡紅要賣到上千元。2004年,美國舊金山一家拍賣行拍賣了一件洪武年間的釉裡紅大盤,當時的成交價是570萬美金。
閱讀更多 青花收藏那點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