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怪的村莊,村內千年無蚊子生存,全村唯有一個姓


丁屋嶺坐落於長汀縣古城鎮,最為奇特的是村內近千年來無蚊子生存。丁屋嶺是當地農民自己的叫法,嶺下,山凹有一村,名曰丁黃。鄉人說話,約定俗成。說去丁屋嶺,其實就是去丁黃村,距縣城很近約二十千米。全村居民都姓丁,是從山東遷徙來的,居民具有山東漢子的憨厚和客家人的淳樸,非常可愛。

原來村子有上千人口,但因村子經濟不發達,生活相對比較貧困,村子周圍山高坡陡,沒有多少可耕種的田地,種地要到幾千米的山下去,十分艱苦。

現在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裡的小學也撤併了,許多家長帶著小孩搬到有學校的地方去了,村子裡大約還有兩、三百餘人居住,大多為老年人。

丁屋嶺山高林密,空氣新鮮,充滿著負氧離子。村子裡道路曲折有致,步移景異,風景如畫,入夜各家炊煙裊裊,至今仍保留原始村落形態。

它是一個不見水泥的村莊,隨處可見的是黃泥夯牆、木構樑柱、青瓦蓋頂、石砌臺階,粗糙厚重的石寨門,天然獨特的老石板,敞開式的老祠堂,乾隆年間的老古井,是這個村莊歷史與文化的積澱。其中,丁屋嶺大井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村子給人的感覺是極其祥和和安寧,就連村民養的狗狗,當生人從它邊上走過,也只是睜開睡眼惺忪的眼睛,瞄一眼就繼續閉眼睡覺,既不狂吠,也不搖尾獻媚。原生態的建築風貌、秀麗的風光和淳樸的民俗風情,讓人流連忘返。

丁屋嶺最為奇特的是村內近千年來無蚊子生存,成為一個未解之謎。民間口口相傳,丁屋嶺一年四季無蚊皆因村外路旁有一隻石蟾蜍蜷伏於地,嘴巴朝向丁屋嶺。丁屋嶺得到蟾蜍的庇佑,村民也世代祭祀蟾蜍石。

這處被鄉人稱之為“風水口”的隘口,頗似糧袋的袋口,被一座石砌的橫壩看守。小方廟,坐在壩頭中央,頗有耐心,隔著悠長的遺忘,與傾洩而下的一路風景對視,站在一直沒有愛夠的地方,把曾經的輝煌慢慢咀嚼,感覺甚為精美。幾棵百年老樹,默不作聲站在旁邊,靜靜地陪伴,不願驚擾這一方神聖,即使風生水起,也在挺直腰桿。

到丁屋嶺村前,就可以看見山溝裡有一塊石頭極像蛤蟆,蛤蟆是吃蚊子的,傳說以前丁屋嶺因為它而沒有蚊子,這隻蛤蟆的屁股是對著下面的村莊,屎拉向下面的村莊,他們氣不過,後來他們把蛤蟆的下巴打殘了,現在丁屋嶺開始有一些蚊子了。


丁屋嶺,路邊一口清乾隆時的古井,給全村的人提供清冽的飲用水。這口古井至今還在為村民服務,提供全村人的飲用水。井口磨損得厲害,無數次的繩索摩擦,竟把石頭磨出幾處很大的缺口。朝夕相處的村民,在井口下端套上兩條鐵箍,算是多了一份安慰和寄託。低頭看見清澈的井水,萌生起喝茶的慾望。

往寨子裡走,是一條古老的驛道。窄了,僅容兩人擦肩。兩旁,是斑駁的土木老屋,依次挨著,靜默相視。

半坡的吊腳屋,黝黑成色,這身打扮分明就是它飽經風霜雪雨的歷史註腳。它,似乎正在打著瞌睡,看養著屋前那一架瓜果,顯得漫不經心,長長的青藤,已是毫無章法地蔓搭在架子上。嫵媚的陽光,透過縫隙落在地上,是斑駁的影兒,十分的懶散。在架子一端的空閒處,主人把菜乾晾上了,長短不齊,曬著太陽,看似孤單,又感覺是在享受一種清福。

清一色的黑灰小瓦,掩蓋著千年不變的山寨習俗。有的花兒是清新的早晨盛開,有的花兒卻在午夜時分綻放,那是緣分的際遇。或早或遲,都是一種美麗。你來或者不來,丁屋嶺,它都在為流年安靜陪伴,都在為歲月柔美盛開,以一份素簡之心,淺笑向前。丁屋嶺厚重的村莊歷史和文化積澱,800多年的悠悠時光,等著你來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