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紅苕」引發的遐思

“紅苕來了!紅苕來了!!”

食堂裡,隨著炊事員幾聲吆喝,一個大大的不鏽鋼餐盤旁迅速聚集了一堆人,滿滿一堆紅苕轉眼間被一掃而光。有的碗裡甚至沒有米飯,全是紅苕,大家一邊大口大口吃著,一邊笑著嘖嘖讚歎:這可是好東西啊,吃了好!

而擺在紅苕旁邊的回鍋肉卻沒有這個待遇,因為太肥,它常常被冷落在一旁。

不僅紅苕如此,玉米上市的季節,一個個煮熟的玉米棒子也會享受被爭搶的優待。每每此時,常有上年紀的同事笑著感慨道:“以前吃飯是隻想吃肉,還專門挑肥的,不要瘦的。那時天天吃紅苕稀飯、玉米糊糊,把人都吃怕了。現在反了,這些倒成了搶手貨,哈哈……”

說者無心,但在我看來,相較於“日新月異、翻天覆地”這些形容改革變化的詞語,這番話反倒是對改革四十年鉅變最樸實、最形象的讚美。

我出生在1977年的農村。有記憶時已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已經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終於由過去食不果腹到能吃飽飯,但也僅僅是吃飽而已。40年過去了,現在大家愁的不是沒有吃穿,而是面對太多選擇不知吃什麼穿什麼好。就拿我而言,每當妻子問我吃什麼時,我習慣用“隨便”回答,常為此惹得她生氣。由於在家做飯的時候越來越少,冰箱裡常有食物過期而不得不扔掉,讓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的老母親心痛不已……

個體生活水平提升的背後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的巨大進步。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近三十年的曲折前行,儘管在一些領域取得了耀眼的成績,但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國家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貧苦不堪。

中國有句古話:窮則思變!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果斷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小平同志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推動中國這艘巨輪調整航向,駛向人民富足、國家強盛的道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改革開放這40年在歷史的長河裡僅僅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卻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燦爛絢麗的一頁。經過四十年來的不懈奮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成績是巨大而空前的,是令人驚喜振奮的,但面對成就,我想到了另一句古話:小富即安!

在這方面,我們曾經付出過十分深刻慘痛的教訓。

大清王朝在經歷康乾盛世之後,不是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而是選擇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錯過了與工業革命同步的機會,與近代科技文明發展漸行漸遠。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在屢戰屢敗之後,不少仁人志士提出了革新的主張,可保守派冥頑不化地堅持“祖制不能變”,一次次抵制變法求新。即使改革,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小改,致使差距愈拉愈大,最後淪落到國土被瓜分,到處賠款求和的悲慘境地。

歷史是面鏡子!當我們在享受改革的紅利時,難免會出現怕變求穩的心態,但歷覽人類文明發展史,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不斷地完善,固步自封的下一個階段必定是抱殘守缺,最終被時代拋棄。

可喜的是,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並沒有沾沾自喜地認為改革開放“可以了”、“到位了”。而是更加堅定地提出“改革永遠在路上”、“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只有主動求變,才能不斷髮展進步。我們有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指日可待!(何新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