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孩子,你的源動力跑哪去了?

小欣現在在上小學二年級,跟一年級的時候相比,自理能力和自主性強了很多,但做作業或其他事情的時候,效率一點都沒提升,很懶散的樣子,做事拖拉愛磨蹭。放學回來後很開心地說要看電視,很自豪地講作業在學校就完成了。“現在還這麼早,趕緊練琴去!”。與剛才的神采飛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聽了媽媽的話後馬上就變回了原形,焉了,非常委屈地嘟囔道:“寫完作業了也不能看電視,那這麼早寫完作業還有什麼意思?“咋一聽可能會讓人感覺非常生氣,難道寫完作業就是為了看電視?不能看電視還就不認真寫作業了?細想一下,還真是這個理。孩子磨蹭拖拉的時候,不正是這個邏輯嗎?反正寫完作業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慢慢磨吧!如果告訴孩子說寫完作業後可以看電視,平時兩個小時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作業可能十幾分鍾都可以寫完,雖然完成得可能比較潦草,但這絕不是效率高的唯一原因。如果給孩子看電視能治他的磨蹭,你會接受這種方法嗎?

Tips:"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完成作業早,想看電視不成還得被安排練琴;練完琴之後,能得到些什麼賞賜嗎?希望或許不是太大吧!那下次還要早點完成作業嗎?磨蹭,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甚至是對磨蹭的變相獎勵:不用去練琴了!腦海裡馬上閃現的就是“大鍋飯”時期的“磨洋工”。在這種狀態下,表面在做事情,心中早已到了放棄的邊緣。之所以沒放棄,是因為不能放棄,放棄的結果比磨蹭更嚴重,可能是被責罵等。想放棄而不能放棄的折中結果自然就是磨蹭。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孩子,你的使命感呢?

小怡的媽媽常教導她好好學習,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上好的中學,考上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一天,她爸爸問小怡: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小怡沉思了一小會兒,滿臉憂傷地回答道: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這個回答讓爸爸感受不到一點新意。”還有其他的嗎?“;”找份好工作。“;雖然,爸爸沒有指望小怡的回答能有什麼人生大道理,但這樣的回答讓爸爸倍感失望,接著追問道:”然後呢?“。小怡慢悠悠地帶著與她年齡極不相稱的平靜回答道:”等-死-……“。聽到這個回答,小怡的爸爸震驚了:小小年紀,竟想著大學畢業後,剛參加工作就開始等死了。

Tips:”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知道為啥而學“。

很多家長苦口婆心地教導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少走彎路早成才。結果卻讓這類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更沒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隨大流,過一天算一天。孩子的學習,需要有明確目標,也需要家長的幫助,為其指明方向和必要的指導。但是,如果反客為主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能看得見的未來就不可能超出眼前家長的身影。孩子不是家長的傀儡,傀儡不可能有太強的主觀能動性,沒有主觀能動性,怎能喚起內心學習的動力?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孩子,我們要學的,正是我們還不會的。

小麗碰到不會做的作業,常說的一句話是:”這個沒有學,老師沒有教”。小麗的媽媽針鋒相對地指出哪裡哪裡學過並指責其不動腦筋。真的是有沒有學過或者是老師有沒有教的問題嗎?本來開始還只是怯懦地回應沒有學,媽媽的較真反倒讓她更起勁了,結果問題就轉移成了有沒有學的問題。不是該討論作業難題該怎麼做的問題嗎?媽媽的回應是不是落入了小麗的“圈套”中去了?

Tips:“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

是不是總有這麼一類同學,平時學習特別認真刻苦,但成績卻一直都只是中等?依我之見,這類同學的學習技能發展滯後,學習方法不得當,迴避難題、容易陷入書山題海、產生知識漏洞。長期下去,就形成了自我認知低,自信心不足,缺乏挑戰困難的勇氣,永遠忙碌在自己的舒適區內。面對質疑的時候,就像理直氣壯的小麗一樣,我一直都在努力學習呀!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孩子,怎麼才能學會呢?

小麗的爸爸卻不吃這一套。問題創造現實!如果問題在於老師有沒有教,沒學過的話,結果無疑就是不會。怎麼解決難題呢?結果當然就是方法。有了解決難題的方法後,孩子自然就學會了;反過來,怎麼才能學會的問題,必定創造解決方法這一現實。

Tips:“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學不會”

拆掉思維裡的那堵牆,勇敢地走出舒適區才能拓展自己的舒適區範圍,不斷走出舒適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提升自己的過程。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從而有效地進行一個正面積極的良性循環之中。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孩子,學與不學,全在自己。

小華學習的時候,非常容易受周圍環境、人際交往等因素影響。自己單獨一個人的時候,無所事事地發呆;哪怕是關切的問候,也會讓他感到煩躁並遷怒於他人,斥責其影響自己的學習,甚至是外面一點聲響,都會激起他的怒氣,把自己不好好學習的問題轉嫁到他人身上。

TIps:“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沒法學”

這種想法的根源在於,孩子情緒不穩定,內心對學習還是存在一定的牴觸情緒。我的一個初中同學,數學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也深受老師的喜愛。初三換了數學老師,有一次質疑了他的解題思路,這讓他感到被輕視。開始的時候,還在憋著勁致力於繼續用自己被質疑的思路來解題以證明老師是錯的,但一直沒有結果。慢慢地,他一方面不承認自己的那次解題失敗,另一方面開始從牴觸數學老師到牴觸數學,結果可想而知,數學成績也慢慢平庸,整體學習成績也是跟著下滑。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結語

努力的付出,全都是無用功嗎?

針對孩子的這麼些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指責或是說教的方式,相信不少家長也嘗試過,結果只為是讓其中的隔閡越來越大。用科學的方式量化地解釋就是:家長的指責與說教,付出的努力甚至都超過了直接替孩子去完成了,對於這些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會落在孩子的進步上,但一定會落下對孩子的期望上。努力的結果,就等於期望值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通過說教或者是指責,如果孩子沒有什麼變化的話,家長的成就實際上就是在下降的。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優秀,是逼出來的嗎?

為了能看電視而學習的確不是長久之計。但是,學習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學習的是什麼,從開始的為了興趣而積極的學習,到重複的枯燥而不願學習。當孩子處在這樣一個瓶頸期的時候,家長怎麼引導孩子就成了重中之重。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似乎都有道理,到底是逼著孩子說習還是放任孩子的天性呢?之前,我的觀點是不要把孩子的興趣逼成厭惡的對象。但慢慢地,發現孩子所有愛好都會有這麼一個瓶頸期,到頭來豈不成了孩子口中的這個也會,那個也會的“萬事通”了?更糟糕的是,孩子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裹足不前,缺乏挑戰困難的勇氣。讓我下定決心痛改前非的觸發點則源於女兒被醫學上診斷為早熟,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鍛鍊延緩這種早熟性的發育。因此,制定了每週3-4次中等強度訓練,開始是跑3000米,跑了兩次後說是要改成跳繩,那就跳1000個吧。可跳了兩次後又要求改成游泳,游泳因為受時間和天氣方面的影響較大而沒有答應。孩子最後見實在拗不過去,帶著脾氣勉強完成。慢慢地,跳繩的水平也就穩步提升,甚至超過了她老爸我。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優秀,更是一種自驅的源動力!

持續了兩個星期的跳繩後,女兒一天天地給自己設定更高目標。一次性跳100個,總量跳1100個,15次跳完;一次跳110個……這個時候,其實根本都不需要像剛開始的時候那樣的監督,與之前常為少數了一個而吵翻天而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次跳的個數不足目標的時候,整個不計重來,堅定而果斷。

拖延症,是孩子對家長各種逼迫的無聲抗議?

為什麼會這麼大的差別呢?同一個人,同一項運動,短短兩週時間,竟然有著如此大的轉變。主要在於女兒成功突破了那個瓶頸,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一直驅動著自己前行。和看電視相比,而這種源動力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這種突破自我所帶來的喜悅更是無可比擬的。

孩子之所以低於我們的期望,是因為不優秀;

之所以不優秀,是因為孩子還不夠優秀

您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