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西汉经历王莽篡汉,东汉为何不限制外戚专权?

穿插游击队


诚邀。



在我国历史上,外戚专权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三大隐患之一,外戚专权指的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为何会出现外戚专权,其实不无道理。归根到底是封建社会的男权和本家继承制度 首先一个新皇帝刚继承皇位,要找一个核心帮手,这个核心帮手要带有三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忠心和有能力;其次 有能力这点在男权社会决定了这个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个男的 ;最后 要保证忠心的话就必须要有利益捆绑的。这种情况下,最好就是直系亲属,毕竟给外人的利益,竞争对手也可以给,直系亲属就不同了,肯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本家继承制度中,新皇帝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的兄弟叔伯,靠这些人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外戚呼之欲出。


在我国,汉朝的外戚专权是一大政治特征,皇帝一方面任用外戚,另一方面还防备着外戚,西汉自景帝开始一直到灭亡,外戚一直伴随皇权左右,直到汉朝灭亡,西汉的兴盛和灭亡都离不开外戚在政坛的作用。

《后汉书》:“帝(明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东汉建立以后,光武帝吸取西汉教训,禁止外戚过多参与朝政,光武帝通过政治改革,扶持尚书台,建国后的功臣大多都接近养老,能参与朝政的只有邓禹,贾复,李通三人,而另一方面,光烈皇后也禁止后族过多参与政治,这保持了良好的政治风气,汉明帝继位后,遵循光武帝的政策,没有过多的更改和违背。

但是到了汉章帝时,虽然汉章帝也有治国才能,但是他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那么东汉为何不限制外戚专权呢?


汉章帝时,窦氏外戚势力开始膨胀。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弟弟窦笃以火箭般的迅度窜起,有窦皇后作后盾,窦宪当上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窦笃当上黄门侍郎。此时汉章帝正宠幸窦皇后,正所谓爱屋及乌,对窦氏兄弟也格外关照,不断地赏赐他们,窦氏一时风光无限。窦宪这个人很有野心,他利用外戚的招牌,四处结交士大夫,招罗了一班宾客,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势力。王侯、贵族、公主都对窦宪十分畏惧,谁也不敢冒犯他。

汉章帝性格过于宽厚,才会令外戚狐假虎威,嚣张跋扈,最后也没有治罪,这就埋下了祸根,汉章帝去世后,窦氏外戚重新兴起,开启东汉外戚专权之先河。

在我国历史上,东汉皇帝多是短命,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堪称第一。


皇帝短命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继位者都是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婴儿。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余的十一位皇帝,登基时无一人超过十五岁,全部是未成年人,登基时年龄最大的是汉桓帝,当时也只有十四岁。而如果是让这些未成年人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的话,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太后临朝听政就成了必然的了。但是太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且久居深宫,并没有能力约束众臣,也就只能信任自家的兄弟、亲戚,这便导致了外戚势力的兴起。

总而言之:太后临朝必用外戚,皇帝夺权必用宦官,因此终东汉一朝,外戚之祸与宦官之祸此起彼伏,东汉也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情况,而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无奈的情况,虽然有心压制外戚,但是有心无力啊!


源稚生


西汉汉成帝登基为帝,他的母亲王政君尊为皇太后,后来虽然汉成帝驾崩后无子,他的侄子刘欣登基为帝,是为汉哀帝,但王政君还是尊为太皇太后。但汉哀帝英年早逝,同样无子。


这时王莽和王政君取得权利,选了年幼的汉平帝为帝,没多久汉平帝又被毒杀,王莽就立了孺子婴为继承人,从此王莽大权在握,加官进爵,最终导致王莽篡汉。

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东汉又出现了外戚专政的局面,本来西汉是因外戚而灭亡,那东汉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这种现象呢?

其实在东汉早期,皇帝还是很压制外戚的,东汉早期也很少有外戚专权的现象,但是到了后来,因为新皇登基年幼,就需要有人辅助,身为他母亲的皇太后就以辅政为由大权在握,同时扶植和封赏她娘家之人。



慢慢的就导致外戚大权在握,并且出现专权的情况,而皇帝长大后,希望取回权利,无奈满朝文武都依附于外戚,皇帝不知道谁可以相信,唯一能相信的就是他身边的宦官。

最终皇帝依靠着宦官夺回权利,消灭外戚势力,因为宦官有功,皇帝当然要封赏和重用宦官,因为皇帝对宦官的信任,最终又导致宦官专权。

到皇帝驾崩后,新皇登基为帝,新皇同样年幼,长大后的新皇想夺回权利,只能依靠着他的母亲家的人,也就是外戚。最终皇帝依靠外戚夺回大权,这样最后又导致外戚专权。之后皇帝又依靠宦官从外戚手里取回权利。



就这样,东汉陷入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情况。然而东汉出现这样的情况,却也是很无奈的。虽然东汉早期有压制外戚的情况,但后来还是没有压制住。


中孚鉴


外戚,指的是封建王朝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因为亲近皇帝,自然容易显贵,从而掌握大权,尤其是继任皇帝还小的时候。大权在握后,人一般容易发飘,甚至不将皇帝看在眼里,自然就以悲剧收场。班固对西汉的外戚就十分感慨,说从汉高祖到汉平帝(后是皇太子孺子婴,再之后是王莽)二百年中,外戚后庭受宠闻名的有二十多人,但是能平安保全下来的,“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不是被族灭,就是被流放。而这四人也是赶上了大汉国力强盛、帝王英明的时机,外戚不具备执掌朝堂的条件。

西汉因王莽篡国而灭亡,东汉自然会得到教训,光武帝刘秀的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会犯这个错误,而且也比较强势,手下英才辈出,自然不会让外戚专权的事情出现。后宫也被其削减为皇后、贵人两个等级。贵人还能配金印紫绶,但俸禄也不过粟数十斛,而其余美人、宫人、采女,连品秩都没有。要是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只能泯然众人。充入后宫的人,也必须是“良家童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进而“择视可否”,即所谓“明慎聘纳,详求淑哲”,是有一套详尽的制度的。

到了汉明帝时,能够遵照这一点,永平三年立伏波将军马援的幼女为皇后,也是这一年,汉明帝令人在云台图画光武功臣二十八人,其中没有马援。他选了个好皇后,因父亲死后被冤枉,新息侯爵位被夺,所以比较早熟,一生俭朴,侍人和善,更是明白外戚显贵大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对亲族约束十分严厉,也不允许皇帝给她的亲族封侯。“宫教颇修,登建嫔后,必先令德,内无出阃之言,权无私溺之授,可谓矫其敝矣”。直到汉章帝时,马援才算是被平反,追封忠成侯。但是,到了汉章帝以后,“渐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皇后窦氏因无子而嫉妒,进谗言导致太子被废,其母自杀。

汉章帝十八岁即位,但死的时候才三十一岁,汉和帝十岁即位,无法亲政,窦太后临朝摄政,任命他的兄弟居亲要之地。弟弟窦宪为侍中,后因为派人刺杀入朝的齐王之子,被勒令闭门,担心被诛杀,于是趁着南匈奴单于请求攻击北匈奴的机会,请命出征,前后两次大败北匈奴,被封为大将军,窦笃为卫尉,窦景为执金吾,窦瑰光禄勋……东汉王朝外戚把持朝政由是开端。以窦宪为首强大外戚集团形成,于是窦宪有了不臣之心。后来汉和帝联合宦官,杀掉窦宪的爪牙,夺取了窦宪的权力,将其赶回封国,逼其自杀,宗族大部被流放。

汉和帝死时二十七岁,才出生百天的幼子即位,他的皇后邓绥临朝摄政,任命他的哥哥邓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这是仪同三司的开始。等到汉殇帝夭折,又立十三岁的汉安帝,继续临朝摄政。邓骘因征羌有功,拜大将军,加特进,邓氏一族多人封侯,食邑万户。邓骘还算得上不错的外戚,征召了很多名士,对邓绥的一些超规格的赏赐也拒绝接受,但邓绥却是因为自家兄弟的帮忙,一直压制着皇帝,直到去世,汉安帝欲收权,不久之后邓骘就被宦官诬陷,绝食而死,亲族或被杀,或流放。

汉安帝死死后,他的皇后阎姬临朝摄政,没有立汉安帝的儿子,而是立了更小的济北王的儿子刘懿为帝,让他的哥哥阎显任车骑将军,不久后就杀了汉安帝的舅父大将军耿宝,阎氏兄弟各居权要,把持朝政。可惜的是,短短两百余日,刘懿夭折,还未等他们新立皇帝,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就联合诛杀他们的党羽大长秋江京,立汉顺帝,阎姬被逐,阎氏兄弟兄弟被杀,家属被流放。

汉顺帝死后,两岁的儿子汉冲帝即位,他的皇后梁妠临朝摄政。梁家的外戚之路,从汉章帝时就开始了,汉和帝就是出自梁氏女,只不过那时候窦氏外戚掌权,打压梁氏,梁贵人及其父被杀,梁家人自然小心翼翼,这也是梁商为何在被汉顺帝任命为大将军后小心翼翼的原因。梁商去世,梁冀又被汉顺帝被任命为大将军。但梁冀是典型的官二代,他出生的时候,窦氏外戚早已伏诛,性格自然与其父不同,“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等到手握大权后,更是无人能制。梁氏外戚集团是东汉外戚中执掌权力最长的,前后达二十余年,也是最显赫的。就以梁冀来说,冲帝夭折,立八岁的汉质帝,因被其称为“跋扈将军”,就毒死了汉质帝,再立十五岁的汉桓帝,益封万三千户。几年之后,太后归政,但汉桓帝还是不得不看梁冀的脸色,梁冀又增食邑,合计三万户,元嘉元年,“入朝不趋,敛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悉以定陶、成阳余户增封为四县,比邓禹;赏赐金钱、奴婢、采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权势达到顶峰。除他自己外,梁氏“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等到汉桓帝联合宦官夺权,梁冀自杀,梁家被诛杀殆尽,只是金钱就抄出了三十多亿。

汉桓帝死后无子,朝臣迎立汉灵帝刘协为帝,他的皇后窦妙临朝摄政,其父窦武为大将军;汉灵帝死,他的皇后何氏临朝摄政,大将军何进辅政,不过这两个外戚集团还未来得及巩固势力,把持朝政,就被宦官诛杀。东汉的皇帝不是不限制外戚专权,而是制度没有执行下去。简单来说,皇帝年幼不能视事,就只能靠太后,毕竟是自家人,总比外人可靠。但作为妇人,感情用事是不可避免的,她们更相信自己的亲人,依靠亲族来帮助掌控朝廷,这就给了外戚集团掌握大权的机会,以至于不断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三国逐梦


在光武帝与汉明帝两朝,外戚并无势力。这一方面得益于两位皇后(阴丽华与马皇后)的贤淑,另一方面也是皇帝有意识地预防外戚干政。外戚干政的严重后果,从西汉的历史便可看出,篡夺汉室的王莽便是外戚集团的一员。汉明帝对外戚十分提防,据《后汉书》:“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他在列“云台二十八将”名单时,特地将岳父马援排除在外,以绝外戚窥政之心。

到汉章帝时,窦氏外戚势力开始膨胀。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弟弟窦笃以火箭般的迅度窜起。有窦皇后作后盾,窦宪当上侍中兼虎贲中郎将,窦笃当上黄门侍郎。此时汉章帝正宠幸窦皇后,正所谓爱屋及乌,对窦氏兄弟也格外关照,不断地赏赐他们,窦氏一时风光无限。

窦宪这个人很有野心,他利用外戚的招牌,四处结交士大夫,招罗了一班宾客,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势力。王候、贵族、公主都对窦宪十分畏惧,谁也不敢冒犯他。这更令窦宪目中无人,胆大包天,不可一世。他嚣张到什么程度呢?占便宜居然占到皇室公主头上了。

当时窦宪看了一块田园,这块田园属于沁水公主,她是汉明帝的女儿。窦宪想把这块田园据为己有,便开出很低的价钱,明摆着是要强夺豪取。面对窦宪的强势,以沁水公主之尊,竟然不敢拒绝,只得自认倒霉,吃哑巴亏。

然而,窦宪最终栽跟头了。汉章帝获得真相后,怒斥道“公主的田园你都敢抢,还像赵高那样指鹿为马,欺上瞒下,居心叵测,实在令人感到恐怖。如今,贵为公主尚且遭到强取豪夺,何况是小民呢?我且告诉你,抛弃你窦宪,就如同抛弃一只雏鸟或一只死老鼠罢了。”

皇帝做出如下的裁决:撤消窦宪的官职,勒令他把田园归还给沁水公主。

虽然窦宪没有遭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可是终明章帝一朝,他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作为一名君主,汉章帝性格过于宽厚,才会令外戚狐假虎威,嚣张跋扈,最后也没有治罪,这就埋下了祸根。

汉章帝去世后,窦氏外戚重新兴起,开启东汉外戚专权之先河。

在东汉历史上,有两大毒瘤,其一是外戚,其二是宦官。

是什么土壤培育出外戚之祸这朵邪恶之花呢?有果必有因。

这个因,很令人惊讶。

第一个因,东汉皇帝多是短命。

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堪称第一。

第二个因,东汉皇后大多不生育。

皇后的数量要比皇帝多,一个皇帝可能有两、三个皇后。我们知道,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子,要继承皇位的。东汉十四个皇帝,除开国皇帝光武帝是自己打天下的,其余十三个皇帝都是继承大统。这十三个皇帝里,有几个是皇后所生呢?只有两个,其余的十一个都不是。

皇帝短命、皇后不生育,与外戚之祸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而且有直接的关系。

皇帝短命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继位者都是未成年的小孩甚至婴儿。除了前三任皇帝之外,其余的十一位皇帝,登基时无一人超过十五岁,全部是未成年人。登基时年龄最大的是汉桓帝,当时也只有十四岁。这些未成年人要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显然力不从心,太后临朝听政就成必然了。

太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久居深宫,没有能力约束众臣,只能信任自家的兄弟、亲戚,这便导致了外戚势力的兴起。

更糟糕的是,这些皇帝大多不是太后的亲生儿,与太后没有血亲关系。太后显然更愿意把权力交给与自己有着血亲关系的外戚,而不是皇帝。小皇帝们自从登基后,便受到太后—外戚势力的压迫,内无实权,外无可以引为羽翼的臣僚,即便他们长大成人,也改变不了大权旁落的现实。

只有一个办法能夺回大权:政变。

别的朝代是臣子搞政变,东汉是皇帝搞政变。皇帝搞政变,无一例外,都是靠宦官的帮忙。汉和帝政变,整垮了窦氏外戚;汉顺帝政变,整垮了阎氏外戚;汉桓帝政变,整垮了梁氏外戚。

大致说来,东汉宫廷长期存在两大利益集团,一为“太后—外戚”集团,一为“皇帝—宦官”集团,两大集团势力此消彼长。一般规律是这样的:皇帝登基之初,太后临朝,外戚力量雄厚;然而外戚集团最终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铲除、连根拔起,宦官势力取而代之,直到皇帝死后,新的外戚兴起为止。

太后临朝必用外戚,皇帝夺权必用宦官。

因此,终东汉一朝,外戚之祸与宦官之祸此起彼伏,朝廷永无宁日。



君山话史


外戚坐大威胁皇权,那其他人坐大就不威胁皇权了?

宋朝科举制度完善之前,官员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功臣后裔、宗室子弟、外戚、地方豪强、士族。

东汉时代宗室子弟为官的比较少,功臣后代、地方豪强、士族是主流,外戚一般是直接进入决策圈的,没有根基。

东汉是征辟制,举孝廉,也就是孝子廉吏,怎么认定是孝子廉吏呢?地方的郡守决定的,郡守给这个机会给谁呢?肯定是名士、豪强子弟、士族子弟吧?这些人就成了郎官,在皇宫当差,以后就可以做官。

所以,东汉的士族实力很大,像袁绍、杨彪这样的四世三公的贵族很多,像曹操,爷爷是大宦官曹腾,父亲是太尉曹嵩,如果皇帝身边都是这样的,皇帝有多大权力,可以而知了。

这些人组成的外廷系统,最初丞相是有决策权的,西汉武帝以后,用内外庭制度,剥夺了外廷丞相的决策权,使其称为执行机构,内庭就用外戚,官职为大将军,最早大将军就是卫青了,主决策权,这样内外庭相互制约。

所以,外戚实际上是皇帝构建的权力格局,是用来平衡外廷官员的,用外戚进入中枢,主决策权,外廷主执行权。

外戚一般难以威胁皇权的,除非跟外廷官员苟合,制约机制失效,但如果这样,外戚就会被清理出局的,比如何进、

如果不用外戚,皇帝还能用谁呢?所以如李世民、李治、李隆基这些唐朝皇帝都用外戚,要知道,唐朝已经开始科举制了,官员开始官僚化了,但依然不得不用外戚。

相较于士大夫、贵族集团,外戚要收拾起来容易得多,跋扈将军梁冀厉害吧?可以杀皇帝,废立皇帝,结果呢?窦太后一死,桓帝马上联合宦官把梁冀收拾了,

像霍光、王凤、王莽、梁冀、长孙无忌这样威胁皇权的外戚有,但大多数还是安全的,皇帝要收拾起来相对容易。

如果没有了外戚,都是董卓、曹操、司马懿这样的人,皇帝怎么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