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发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使命,围绕这一使命,“创新”也因此写入高新区的先天基因。近年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以特色园区、服务体系、成果转化建设为核心,为加快实现园区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生活环境佳注入“科技”活力,成为成徳绵经济带上一座熠熠生辉的“创新”新城。

A

厚植创新沃土 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照目前的业务量来看,今年的产值会超过800万元,明年达到100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在绵阳高新区融鑫孵化器里,四川讯视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陈俊江谈起公司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我们研发的主要产品是VR和大数据物联网,客户以高铁为主,我们的产品把高铁轨道现场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电脑一联,高铁上的电路、铁轨、路基甚至每一颗道钉的状态都一清二楚。”

陈俊江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SYE的介绍入驻高新区融鑫孵化器。对于为何选择融鑫,陈俊江表示,“融鑫孵化器的创业导师根据我们团队的技术实力,对公司的业务方向重新进行设计,并帮助我们开拓业务。”仅用一年时间,公司的业务已经发展到成都、广安和贵阳等地。

入驻前帮创业者判断项目价值,开始孵化后为企业输入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产品升级支持,实施“一企一专员”服务机制,为不同企业制定个性化服务体系,融鑫孵化器这种“全链条”服务,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和项目不断入驻。

近年来,高新区大力建设多种类型的“双创”载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高新孵化路子,市场化运营模式占比62.5%,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

在政策制定上,从单纯奖励引进企业数量转型为侧重考核孵化企业财政贡献、企业规模提升、资质认证、技术创新水平等指标,用政策激励民营孵化器重视企业发展质量;从单纯提供物理空间做“二房东”转变为提供增值服务的“企业服务员”。在一系列优惠政策下,民营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大幅提升,先后培育出四川安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东亨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规上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对民营孵化器的扶持和企业孵化的产业化运营,绵阳高新区的“双创”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大批高科技中小企业破土而出,并在孵化器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全区现有“双创”载体16家,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绵阳高新区生物医药孵化器、首战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个,场地面积27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327家。

B

集聚资源要素 引领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高新区不断优化科技服务资源配置,加大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在科研设备、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充实孵化项目资源库,极大地拓展了孵化器平台功能,高新区着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高新区先后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在吸纳项目、人才引进、团队培育、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园区内已有500余家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充分释放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优势的基础上,高新区还鼓励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绵阳同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巨子粉体设备有限公司、四川久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福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已经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高精尖”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近年来,高新区以军民融合产业为核心,以国防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目标,围绕军民科研资源整合和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进光电产业园、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磁性材料产业园建设,致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C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多项政策持续加码

高新区坚持高速发展龙头企业引领、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的布局,持续“打出优势牌”,创新驱动发展的气场越来越强大。

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引入高科技让缝纫机变得智能化,9月20日,中国西部博览会“一带一路”合作馆里,上演了一场科技与缝制设备变革的大戏,“绵阳高新造”的智能高效全自动缝纫机赚足了眼球,12台新型全自动“傻瓜”缝纫机引起了国内外客商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使用最先进的大屏彩色液晶触摸显示屏,操作界面简洁,还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进行输入、编程,支持U盘借口。”中缝重工四川精上缝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章生介绍,这款GC913最高缝纫速度10米/分钟,最高空移速度80米/分钟。

据介绍,中缝重工四川精上缝纫机有限公司2011年作为地震后援川项目落户绵阳高新区,由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公司的灵魂,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的EX-4.0series智能裁剪机,可自动拉料、裁料、叠料,与模板缝纫机搭配使用,可达到从布料到成衣的全过程智能化。”对新产品张章生信心满满:“上市后,必将进入中高端市场,改写日本、美国占领全球缝纫高端市场的历史。”

对“高”与“新”的研发热情,不只是企业层面,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52亿元,占据了全区产值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高新区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当作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机制,先后出台了《绵阳高新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意见》《绵阳高新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平台建设-“税鑫融”项目财政补贴方案》《绵阳高新区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

此外,高新区还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业团队“聚变计划”、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涌泉计划”、产业尖端创新团队“卓越计划”三大计划,以及海外引才“博揽工程”、科技人才“破茧工程”、英才服务“暖心工程”三大工程,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保障。

D

“融创绵阳” 打造双创升级样板区

据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夏明介绍,该区正致力于“双创”升级发展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资源融通、示范引领”原则,以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为抓手,融汇、融合和融通区内外科技资源,着力打造多元开放融合的“融创绵阳”这一“超级平台”。开展六大升级行动,实施十大建设任务,形成创新企业多、创新生态好、创新活力强、创新产业繁荣的发展格局。

在现有“双创”载体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高新区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融合优化“双创”服务功能,建设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服务平台,提升高新区科技资源支撑、成果转移转化和“双创”服务能力。

“融创绵阳”围绕“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工作主线,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与生态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把军民融合与创新驱动落实到“双创”升级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升“融创绵阳”区域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

同时,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在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军民融合模式和体制,促进军地、院地对接合作,加速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设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打造“公共服务区+新金融业态集聚区+商务服务区”的综合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区,通过金融业态的物理积聚,形成金融资源、资本资源、服务资源的合力,实现科技金融业的集聚集群发展,提升园区“双创”保障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泓介绍,打造“融创绵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势,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配套大企业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业集聚态势进一步增强,经济超常发展。(郭文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