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

我不像壞小孩



夏有涼風61


記者到一個長壽的老人家裡去採訪。記者問:“老人家高壽了?”

老人答:“我已經80了。”

記者:“老人家,您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呢?”

老人答:“我非常注意飲食習慣和保養。我不抽菸不喝酒,也從不亂髮脾氣。”

突然,隔壁傳來的摔碎玻璃的聲音。

“那是什麼聲音?”

“不用害怕,那是我爹,每逢斷煙斷酒,他就發脾氣。”

記者:“……”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對一個人的身體一定大有裨益。但同時在生活實際中我們又發現,一個人是否長壽,跟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完全有關。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我們一分為二地來看待這個問題。


1、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使人長壽

生命在於運動,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提出的著名論斷。運動使人變得有朝氣,有活力,運動讓生命神采飛揚。

我的大伯母八十多歲了,記憶中的大伯母就是一個身體孱弱多病的女人。前年摔傷膝蓋後,就一直沒能從床上再站起來。

前段時間我去探望她。大伯母跟我講她最近除了每天唱紅歌記背一首歌詞以防老年痴呆外,還堅持“跳舞”。我看著臥床不起的她,心裡很狐疑,她跳的什麼舞?

原來,大伯母所說的“跳舞”其實就是手腳在床上舞動。一個孱弱多病的老者,臥床不起兩年多,竟然也開始朝運動健身方向努力,這就是“生命在於運動”的最大寫照。

2、勞逸結合更有益健康

《內經》裡這樣說過:“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形勞而不倦”。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


在計步器橫行的今天,很多人以步行步數最多為榮。殊不知步行過量也是有害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條: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建議每天步行6000步。

有新聞報道過,一個新婚前的女孩每天晚上到健身房過度健身減肥,導致肌肉溶解,差點引發急性腎衰竭。

一個老人每天去爬山,沒有量力而行,幾個月後導致膝關節磨損,最後甚至連步行都有困難。

所以說,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有個限度,在限度範圍內的,有益身心健康,能延年益壽。如果超過自身的承受能力,一味地無限度地去運動,那便不僅無益且是有害的了。

3、長壽與否也跟個人體質相關

我們不能否認有的人天生體質強,在孃胎裡就帶出來的,這些人根本不注重養生和鍛鍊,甚至隨便糟蹋自己的身體,但他依然有可能會比一般人健康長壽些。就像笑話裡的那個老人的父親。

而我,出生於貧困年代的貧困家庭,先天不足的體質。如今不知不覺年屆中年,我越發地感覺自己身體在走下坡路。血壓高了,眼睛老花了。我越來越注意飲食習慣,並且堅持鍛鍊身體。我從不吃垃圾食品,不吃冷飲,一直低鹽低脂飲食,還堅持步行上下班。

但是,前幾天跟同事們一起旅行的途中,只有我一個人有輕微中暑症狀,被同事笑話說常年鍛鍊的我還不如從不鍛鍊的她。


我沒有因為同事的恥笑而洩氣。我覺得,要是我不注意身體的保養,不去進行適量的運動,我的身體或許還不如現在的樣子。先天不足只有後天補,雖然現在補得還是有點晚,但是,能補多少算多少。


4、遵循自然之道,追求生命的品質

還有一個關於長壽的故事:有個人很想長壽,他向醫生請教長壽的秘訣。醫生告訴他長壽的秘訣就是不好色、不喝酒、不吃肉。這個人很高興地說他既不好色又不喝酒吃肉。於是,醫生納悶了,問他:“那你要活那麼久幹什麼?”


生命總是太脆弱,所以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相對長壽。但我認為,人的生命還是要遵循自然之道,不提倡強行索求生命的長度。只是單純地追求長壽也是沒有意義的。相對於長壽,我們更應該追求生命的品質,追求有意義、有質量的人生。

當然,還是要祝福各位長命百歲哦!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說生命在於運動吧,很多運動員,運動量都很大,後期都罹患了各種疾病,甚至有些人很年輕的時候就猝死了。說生命在於靜止吧,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愛運動的人都身患各種代謝類疾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生命到底是在於運動,還是在於靜止呢?

張大夫認為,生命在於適度運動和適度休息。美國心臟協會關於運動的建議是,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者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比如說,你每天快走30分鐘,每週保持5天,就基本上達到了運動的目標。如果是跑步,那天25分鐘,每週3次就可以了。這份建議中並不推薦過度運動。

休息也是人體長壽所必須的過程。如果一味休息,那可能各種代謝類疾病都找上門來,比如說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等。但是,不休息也是損傷壽命的,比如說那些熬夜的人群中猝死機率就很大。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度的把握,適度運動和休息,才可以延年益壽。


張之瀛大夫


生命的長短與運動有一定的關係,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一些運動強度比較大,運動過量的運動員,普遍壽命都不長。據一家保險公司對六千名已故運動員資料分析,平均壽命只有50歲,其中大多數是運動過量所致。

科學研究證明,過量運動能夠導致機體的代謝加速,體內耗氧量急劇增加,產生大量的活性氧,使人更快衰老。另外大量激烈超量的運動會加劇身體器官的磨損和生理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健康受損和壽命的縮短。

據說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的手下有一個叫約翰·南斯·加納的副總統,嗜好菸酒和肥肉,不運動,是個大肥佬,保健醫生勸他要戒菸戒酒,減肥運動,科學生活,他根本不聽,結果保健醫生死了,他活了99歲。臺灣作家李敖的老孃,整天躺在沙發看電視,吃東西也是高糖高熱量的可樂咖啡糖包子,過了90歲。他老爸很講究生活品質和鍛鍊,才活了50歲。一些對現代長壽老人的調查表明,長壽老人們的生活各有各的方法和特點,並沒有一定的規矩。

時空通訊以上的說法,並不是否認運動的好處,也沒有鼓吹靜止使人長壽的意思,而是想說人的壽命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比如

人的情緒和性格對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就很大。那種偏重強調某一方面對長壽絕對影響的說法,肯定是不科學和片面的。我想適度的運動和相對科學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應該對健康有利,也能夠使人的壽命得到提升。


時空通訊


相信大家對於“生命在於運動”這句名言,並不陌生,但也有人說靜止使人長壽。那麼,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使人長壽”?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動與靜對健康與長壽都十分重要,也就是說“生命在於運動”、“靜止使人長壽”不可偏廢。我們知道,人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生命本身就是—個不停運動活體,即便是睡覺的時候,人體的心臟,血管,細胞組織從來都未停止過運動,當然局部性的,病態的供血不好則另作別論。

對於‘生命在於運動’的理解,應生命在於正確的運動。尤其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人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往往就在家打打遊戲,看看電視,這樣一天都沒有運動,久而久之,身體慢慢就出現亞健康的狀態了;然後就去健身房,大汗淋漓一場之後,認為自己鍛鍊運動的目的達到了,又週而復始之前的生活,身體又感覺異樣。所以不管什麼運動,貴在堅持且正確掌握一個度。

那麼,如何運動與靜止呢?如果白天人體靜息時心率低於每分鐘70次者,就需要多運動,否則心臟就無法滿足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供氧,就容易產生身體不舒適感,人體內代謝就會不平衡而生溼氣,轉生出各種疾病。如人體沒有心率慢而供血供氧不足的情況下,少運動為妙,因為地球上的,每一種物體的運動,都會產生相對等的風險。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如果說生命在於運動,大家會反駁說,很多運動員都由於運動過度,致使老了之後傷痕累累,又跟我說生命在於靜止,靜止使人長壽,例子是烏龜,烏龜多長壽呀一動不動的,但是如果你嘗試一下,每天就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沒有任何的業餘愛好,體育運動愛好,這樣久而久之,你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甚至於現在風靡,許久的四高,高尿酸也會找上你。

所以我們要運動有度,這個度怎麼掌握呢?就由營養師來告訴你們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主動運動6000步,這6000步,並不是你每天上班走2000步,下班走2000步,沒事兒的時候再晃悠2000步,不是這樣的,是要集中一個時間段走6000步,我嘗試過並且堅持了很長時間,走6000步我一般用42分鐘,我步幅比較大,頻率比較快,如果是走的慢一點兒的,要用到一個小時左右,所以大家在走6000步的時候,大概用時40分鐘到一個小時。

如果不喜歡走步的話,可以嘗試著打一下太極,做一些瑜伽等一些不是特別激烈的運動,一般他們的運動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如果是想要減脂的情況下,一定要先從有氧運動開始,再從無氧運動開始,抗阻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喲。


國家註冊營養技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營養海賊團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舉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1.太靜了

如果一個人因為腦中風或者脊柱外傷造成了癱瘓,那麼長時間臥床,絕對是足夠靜了。但是這樣的患者絕大多數活不久,即使是他們除了運動機能以外的其他社體機能都完好,還是會因為長時間缺乏運動造成免疫系統和心肺功能的損耗。最終可能因為一場簡單的感冒就丟了性命。

2.太動了

我們熟知的很多運動員都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鍛鍊造成一身的傷病,甚至有在高強度鍛鍊時突發猝死的情況。而且通過統計全美運動員猝死概率和平均壽命的研究發現運動員並沒有因為強健的體魄而活得更久,反而猝死率高於一般人,且平均壽命也更短:

美國一家保險公司曾調查了5000名已故運動員的壽命和健康狀況,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短。匈牙利的科學家通過半個世紀跟蹤調查世界著名的長跑運動員的壽命長短髮現,這些長跑運動員比一般的人平均壽命要短5~10年,所以過量的和過於激烈的運動不但不會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反而會有害於人體的健康


當然了,這兩個例子都是太極端的。但是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淺顯的道理——靜與動都是過猶不及的。

太靜則不能鍛鍊心肺功能。

人老了以後身體機能下降,如果不做適當的運動保持心肺功能,那麼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是非常有限的。一個很常見的例子,老年人肺部感染不少見,但是心肺功能好的因為能夠有力地咳出痰液,所以肺部感染往往可以得到較好的糾正,配合藥物治療就能快速康復。但一些虛弱的老人則因為咳嗽無力,很多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咳出,就會造成感染的難易糾正,甚至最後被感染徹底拖垮。

太動則造成臟器負擔過重。

老年人強行做身體無法承受的鍛鍊,必然使心肺不堪其重,這樣反而會損傷心肺功能,造成心肺和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久而久之,這樣勉強的鍛鍊會把損傷逐漸累積起來,直至發生器官早衰。


所以總結起來,保持適當的鍛鍊強度,保持心肺為代表的重要臟器功能,這是人長壽健康的保障。

如何知道自己的臟器功能好不好呢?每年定期的體檢,通過多種檢查手段就能知道啦。而且還能對很多種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菲利普醫生


若說“生命在於運動”,那麼為什麼勤勞的小蜜蜂,生命非常短暫。而懶惰的烏龜,鱉等動物卻長命百歲?應該說物種不同不具備可比性,不過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還是值得人深思的。

作為人類運動肯定有益於健康,不過任何運動都要講究量,過猶不及,你看像運動員這類過度運動的人,基本都是一身傷病,普遍壽命都不長。按照中醫的說法,運動過量會大傷元氣並損耗內臟器官,不僅會導致壓力有增無減,還會削弱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讓疾病有機可乘。長期處於久坐狀態的人剛開始做運動的時候,如果做得過量,又太過狂熱,就會帶來各種副作用,甚至會引發心臟病等更嚴重的後果。為了避免運動過量帶來過度疲勞,人們在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比如一週運動2-3次,運動一次,休息兩三天,根據個人年齡和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運動或者勞動。對於體質較弱者以及有一些疾病的人就不適合多運動,比如:肝病、腎病、惡性腫瘤患者,都需要靜養,不能勞累。還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肺功能差,如果多運動,只能是加重病情。

現代科學認為,一定的運動可以使人更健康,從而使人的壽命更長,但過度的運動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過度消耗,導致壽命縮短。另外人的壽命長短與運動的關係並不是直接正相關,壽命的影響因素包含多個方面。內部因素比如遺傳基因,還有性情脾氣,心智狀態,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外部因素涉及較多,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生存環境等。家族中具有長壽基因的人相比較而言活的更長,性情溫和,遇事泰然以及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的人應該會更長壽。

所以任何時候不能過度放大運動,也不必過度鼓吹靜止。


胡洋


標題中的比喻就有問題,用勤勞蜜蜂生命短暫、懶惰的烏龜長命百歲,表面看似挺有道理但是經不住深究。自然界中食物鏈物種不同、習性不同,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特徵也都不同做比較沒有意義,不能完全用人的生存特性去與動物相比,沒有可比性。

可以換個角度,從經常鍛鍊的人與經常不鍛鍊的人之間做比對,個人覺得意義更大些。


老祖宗總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

如果將陰代表靜(不動),陽代表動(運動)那麼生活中過分運動而沒有休息,身體過渡訓練、透支肯定也不行。雖然身體是一個可以根據外部壓力不斷進化的有機體,也要講究分寸,把握好度。

靜同樣如此,如果不能保證日常需要運動消耗的熱量同時攝入又不控制,身體會堆積過多的熱量最終轉化成脂肪存儲在身體裡,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引起身體各項身體指數異常,心血管機能下降,那麼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將大大提高。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最新在著名的《循環》雜誌(Circulation. 2016;134:0000.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461)上發表了其專家團隊在做了大量的文 獻綜述以後對“有氧能力”所作出的科學聲明(Importance of Assess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ase for Fitness as a Clinical Vital Sig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低水平的心肺功能(CRF 有氧能力)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全因死亡率和 各種癌症的死亡率有關。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證據表明,CRF(有氧能力)不僅比現有 諸如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和 2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更好的潛在預測死亡率,而且,在傳統 危險因素中增加 CRF(有氧能力)明顯改進了不良結果風險的重新分類。並且“有氧能力”被美國醫學界列為“臨床生命體徵”。

所以,過多的強調“靜”而缺乏運動造成心肺機能弱、有氧能力差也會帶來疾病的風險。

因此,運動需要動靜結合、動靜平衡才是最佳答案。


家軒教你學健身


去年,一位科級幹部正好六十週歲,退下來了。看上去,他依然年輕。於是在自家的飲食店裡忙這忙那。每天四點起床,一直忙到十點多鐘。老伴勸他多休息,他覺得都是手上事,輕鬆,不礙事。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渾身沒勁,臉色蒼白,嘴裡不停地說,好累,好累。家人慌忙把他送到醫院,可是已經晚了。醫生掄救三個小時,可他還是走了。倘若,平時多休息,多靜養,也許,他還健康地活著。不光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是一樣,多休息,多靜養,生命才更持久。不是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誰,誰,誰,是名主播,名演員,名記者,年僅三十來歲,生命就劃上了句號。正是事業上風風火火的時候,就離開自己的事業,離開了這個美好的世界。這慘痛的案例,告訴人們,生命在於靜止。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更持久地為國家作貢獻,請尊重生命規律,牢記,生命在幹靜止,不能超負荷地工作,不能太勞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