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是馮玉祥拯救了西安人?

前幾天,去西安旅遊,逛城牆時,發現18個城門裡竟然有兩個以人名命名的城門,其一是“中山門”,其二是“玉祥門”。

為什麼說是馮玉祥拯救了西安人?

“中山門”紀念的肯定是孫中山,“玉祥門”難道紀念的是馮玉祥?有些疑惑。

話說這馮玉祥,雖也是一代梟雄,但世人向來對他褒貶不一,且貶大於褒,又怎會專門劃一個城門來紀念他?

詢問了當地的老人後,恍然大悟,原來馮玉祥曾經拯救過全西安的人,城門也確實是為感念他的恩德命的名。

並且,“中山門”的來歷也跟他息息相關,是由他牽頭倡議、專門開闢命名的。

那為什麼說馮玉祥拯救了西安人呢?

這件事要回溯到1926年。

1926年4月15日,北洋軍閥吳佩孚派部下劉鎮華率領“鎮嵩軍”7萬餘人迅速通過潼關,包圍了西安。

為什麼說是馮玉祥拯救了西安人?

當時,守衛西安的國民二軍第十師師長李虎臣和陝西陸軍第四師師長衛定一等部,兵力不過三四千人,且城中已經有鄉紳準備開門迎劉入城,情勢危急。

16日,國民三軍第三師師長楊虎城發動其主力部隊馳援西安,擊退了劉鎮華的前鋒部隊,與李、衛完成了匯合。

但是,楊虎城的人加上李、衛的人也才一萬人,一萬對七萬,仍舊一點勝算也沒有。

劉鎮華是有名的“劉閻王”,見西安城久攻不破,於是兵分多路,轉而攻打咸陽、三原、涇陽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所到之處,十室九空,民眾流離失所。西安城呢,因接連激戰,城內已經彈缺糧盡,只能短兵相接,以白刃拼殺。

楊虎城、李虎臣拼死苦守西安城,哪怕軍民飢寒交迫到要以樹皮甚至牛皮製品充飢,也沒有放棄。

為了斷西安的對外交通,劉鎮華派人在西安城周邊挖了很深的壕溝。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困死守在城裡的國民軍。

9月,咸陽失守,西安徹底淪為孤城。由於與外界的聯繫中斷,到了10月份,西安城已經開始絕糧,每天都有餓死的民眾。

據說,劉鎮華還曾放火燒了城外的10畝麥田,百姓們無飯可吃,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西安被圍困的8個多月時間裡,共餓、病、凍、戰死的軍民達5萬多人。由於無法出城安葬,人們只好挖了兩個大坑,將屍體層層疊壓,草草掩埋,情狀極其悽慘。

劉鎮華的暴行,激起陝西民眾極大憤慨。

國軍元老於右任通電全國,怒斥劉鎮華為“殘忍暴酷慘無人道之人”。為解西安之困,李大戰請于右任先生趕赴蘇聯,敦促在蘇聯考察的馮玉祥迅速回國解救西安。馮玉祥接受了李大戰的意見,宣佈與北洋軍閥劃清界限,並刻建立了國民聯軍。

9月16日,他在內蒙古舉辦誓師大會,隨後便率領國民聯軍進軍陝西。

11月27日,在國民聯軍和守城陝軍的共同夾擊之下,鎮嵩軍全線潰退,西安城解圍,劉鎮華倉惶逃出潼關,老百姓得以重見天日。

此時,救命恩人馮玉祥的大名開始在西安家喻戶曉。

自然而然地,馮玉祥也成了陝西的一把手。戰後,西安人感念馮玉祥沒有讓西安遭受屠城之災,在當年交戰最猛烈的地方新開闢了一座門,命名為了“玉祥門”。

雖然,按照當時馮玉祥的處境和他一貫的為人來看,解救西安之困並不全是為了“義”,還有奪權的意味,但單他將人民從劉閻王的手裡解救了下來這一點,西安人民就對他格外感激。

後話不提,確確實實是馮玉祥拯救了西安無疑

為什麼說是馮玉祥拯救了西安人?

縱觀馮玉祥的一生,他多次下野,又數次起兵,有對地盤的深切執著,有對權力的濃烈渴望,是典型的舊軍閥模樣。

但他一直堅持抗日,為了民族大義不顧個人得失,仍不失為一個受人敬重的愛國軍人。他於西安城的貢獻也是如此,雖有私情,但瑕不掩瑜,被永久紀念,可謂名符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