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重新「務農」,你真的看懂了嗎?

楊國強重新“務農”,你真的看懂了嗎?

從身無分文到身價千億,從十八歲前沒穿過鞋的農民到年銷超五千億的地產大亨,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的故事一直都在地產界廣為流傳。

他只有高中學歷,26歲前都在種田搬磚,37歲時在佛山順德創辦碧桂園,相比現在許多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年輕創業者,農民出身的楊國強毫無優勢,但他憑藉自己的勤奮與智慧,63歲時帶著碧桂園以黑馬之姿衝進了地產行業第一,並贏得世界財富500強一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帶領企業成為行業龍頭後,64歲的楊國強卻選擇迴歸農田,重新做一個“農民”。在今年碧桂園現代農業品牌發佈會上,楊國強說,“40年前,我是一位種田的農民,工錢一天5毛錢;改革開放後,我是一名建築工人;現在,我64歲,之後的時間,我想投身到農業事業中去。”

在碧桂園激流勇進之際,為何楊國強會選擇重新“務農”,在關乎民生的農業事業上,碧桂園又將有什麼舉措?

“不與農民爭利”

小時候,楊國強是在貧窮中度過的。他曾說:“我是一無所有的農民出身,25歲前的貧窮不可想象。18歲前沒有穿過鞋、沒有穿過襪子,23歲時衣服上打的補丁已經完全掩蓋衣服原有的顏色。”

飽嘗過貧困之苦的他,深刻明白農村在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方面資源的嚴重匱乏,在無人駕駛的科技社會,農村卻還在用落後的農耕方式種地。

“碧桂園發展到了今天,有條件有責任去為鄉村振興做點什麼”,這是楊國強一直縈懷不去的一個心願。在26年時間積累後,楊國強帶著碧桂園正式進軍現代農業,決定用科技手段走出一條現代化農業之路,實現鄉村振興。

在思考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上,楊國強跳出以往發展農業的窠臼,選擇採用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碧桂園農業自建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生產計劃,在生產端主要採取合作模式,與農村合作社等簽訂採購合同,由農村合作社來生產。

此外,碧桂園農業還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在湖南長沙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設立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同推進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研究及商業化推廣,切實惠及農民及社會大眾。

楊國強說,“我們不與農民爭利,不與中小企業爭利,走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提升農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共同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這也是碧桂園發展現代農業的初衷。”

扶貧與現代農業

在進軍現代農業之前,碧桂園早已開始在全國多個貧困村縣進行農業幫扶。8年前,碧桂園結對幫扶廣東省英德市樹山村,大力發展苗木產業,進行苗木種植培訓。

據統計,去年樹山村參與的167戶農戶,戶均增收達7萬元。碧桂園踐行精準扶貧,將農業發展與鄉村扶貧有機結合,“造血式”產業扶貧現在全國多個貧困地區落地。從2010年至今,碧桂園精準扶貧項目受益人數超過8萬人。

今年初在碧桂園集團第一次工作會議上,楊國強向在場的員工提出一個問題:“中國農業發展整體還是比較落後,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能為這個做什麼?”

隨即,踐行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一直默默扶貧的碧桂園集團,2018年確立“地產+扶貧”雙主業模式,把扶貧工作上升到主業的高度。

今年5月8日,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註冊成立。半個月後,碧桂園啟動了全國13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

針對全國13縣結對幫扶,碧桂園將聯動現代農業公司,在現有規劃和發展基礎上,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充分發揮幫扶縣資源稟賦,助力定點幫扶縣創建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等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

碧桂園以現代科技農業作為切入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努力探索一條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道路。

打通農產品產業鏈

在房地產領域,碧桂園一直是全產業鏈的信徒。從前期拿地、產品設計到中端建設、營銷與銷售,直到末端的物業管理與教育,碧桂園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子公司,可以打造成產業閉環的業態。

而農業方面,碧桂園也堅持全產業鏈模式,以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拿到優質農產品貨源後,碧桂園將通過新零售品牌“鳳凰優選”和自有農業品牌“碧鄉”兩大平臺進行銷售,鳳凰優選直接向產地訂貨,無論是品種還是貨量,都是以銷定產。

碧桂園打通農產品銷售產業鏈,向數百萬業主直供農副產品,為業主提供增值社區服務,同時打造商業模式上的合理閉環,破除農產品銷售難點。

截至2017年末,碧桂園已擁有1468個項目,共服務用戶超過300萬人。創立於2016年的“鳳凰優選”目前規模是500間,未來將在全國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開上萬家店鋪,把農業公司生產的產品和來自全世界範圍的600種優質產品提供給所有人。

在創造房地產帝國之後的楊國強,依然不改初心,選擇迴歸鄉野,重新做一名“農民”,並將帶領碧桂園重新開啟一個新的農業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