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价问题:基于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产品定价问题:基于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首先假设这2种场景:

  1. 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1000元;心情不好,回到办公室,发现抽奖中了200元。
  2. 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800元。

这两种场景下,你觉得哪种场景你会心情更好?

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第一种。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往往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它们。

修车花费属于意外损失账户,这时800和1000差异没有那么大,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差不多。

而中奖是在我们的意外收获账户里,200元比0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基于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1. 满减

买东西时,单纯的支出让人感觉不愉快,但是,如果在支出的同时还伴随着收入,哪怕只有一点,也会冲淡买家在花钱时的愧疚感。

比如,一件标价1000的产品打8折,和满1000减200看起来要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买家心理上却有很大差别。

1000元的东西付出800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1000减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1000块(和800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200元(200比起0差异很大)。

产品定价问题:基于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2. 坏消息一起说,好消息分开说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卖家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

这是因为,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

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3000,为耳机支出200,为维修支出200……),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所以,坏消息要一起说,而反过来,好消息则要分开说。

比如赠品设置为什么不直接说满XX元送大礼包,而是一定要把赠品逐项罗列?

答案是:想让买家觉得优惠很多。

另外,满减的阶梯设置多阶梯也有这个效果。

比如,满100减10满200减30,满500减100。

付钱的次数少,优惠的次数多,会让买家更开心。

3. 情感化设计

其实,每个产品在买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对应的心理账户,你想要买家付款,就要给他一个动用该账户资产的理由。

所以,首先,我们要分析买家可能会把这个产品的消费归入哪一个心理账户,从哪个心理账户里支出会更加干脆。

比如,一件标价为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会舍不得,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付款。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买家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消费支出,但是买给心爱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显然大多买家更舍得为后者花钱。

因此,同样的产品定位为礼品往往比定位为消费品能获得更高的溢价,尤其是定位为高端商务礼品的时候。

比如小罐茶。

如果是买来自己喝就显得有点儿奢侈,立顿就够了。但如果是送领导、送客户,小罐茶马上显得不那么贵(实际上,小罐茶的主打场景确实是商务礼品)。

产品定价问题:基于心理账户的定价技巧

另外,即便是给自己买东西,也有日常消费支出和自我投资支出的区别。

比如,买kindle,如果只是为了方便看书,它看起来就比较贵。但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超值。

所以,运营人员在撰写产品文案的时候,与其描述产品性能,不如直接描述买家能得到的预期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