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來自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今天的消息顯示,由我國自主研製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已於10月26日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期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在6000米海底插國旗。

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項目首席、瀋陽自動化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碩表示,此次“海星6000”科考應用任務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平臺和應用技術又邁上了新臺階,將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開展6000米級深海科考作業的能力。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利用拉曼光譜儀對收集的天然氣水合物進行原位探測。

此次科考應用航次於2018年10月1日啟航,歷時26天。李碩說,此航次是在2017年海試成功的基礎上,針對科學目標設計的科考應用航次,先後完成了9個不同深度的綜合科考潛次。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對著陸器進行海底移位。

據航次首席、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智剛介紹,“海星6000”是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聯合中科院海洋所等單位共同研製,是我國首臺自主研製成功的6000米級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裝備。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在6000米海底拍攝到的生物。

在1000米級科考潛次中,“海星6000”與在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研製的“冷泉”號著陸器和拉曼光譜儀等協同完成了冷泉區科考工作。“海星6000”對著陸器進行搜索、精準移位與協同觀測,通過搭載的拉曼光譜儀對收集的天然氣水合物開展了近海底原位探測,同時還進行了冷泉區水樣原位過濾固定及宏生物、沉積物與水樣的採集等。

在6000米級科考潛次中,“海星6000”連續工作3小時,完成了6000米近海底航行觀察、生物調察、海底特徵表層沉積聚成物獲取、泥樣和水樣採集、模擬黑匣子搜索打撈、標識物放置等,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創造我國ROV最大潛深的紀錄。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在加瓜海脊海域採集海底岩石。

在返航途中的2000米級潛次中,“海星6000”一天內連續三次完成不同海域的岩石和水樣採集等科考作業,獲取岩石樣品總量近400公斤,最大單體岩石重量61公斤。連續大強度的科考作業,進一步驗證了該水下機器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海星6000”準備入水。

李智剛說,在歷時3年的研製過程中,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突破了超長鎧裝纜的實時狀態監控與安全管理、自適應電壓補償的長距離中頻高壓電能傳輸、近海底高精度懸停定位以及深海浮力調節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在6000米以淺海域連續開展海底採樣作業、海洋環境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近海底原位探測等深海科考作業。

再創紀錄!中國“海星”下潛深度首破6000米

岩石樣品。

據介紹,此航次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組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同濟大學等單位冷泉宏生物、深海微生物及深海地質等領域的科學家參與。 教育科學部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