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改革元老」高尚全:堅持市場化 保民企權利

耄耋“改革元老”高尚全:堅持市場化 保民企權利

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曾參與中共歷史上三份重要改革決定的起草工作,長期為中國改革獻計獻策。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這位年近九旬的改革元老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為了權力的鞏固而改革”,改革開放40年的價值取向和核心經驗就在於,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以人民福祉為目標,堅守各類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法治理念。他強調, “改革沒有完成時,改革事業仍然需要在諸多議題上深入推進,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推進改革。”

從年初“消滅私有制”,到近期“私營經濟離場”、“第二次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針對民營經濟的奇談怪論不時發酵,引發中國改革何處去的輿論熱議。高尚全就此指出,“消滅私有制,在中國和蘇聯都實踐過,都以失敗而終結,難道還要以慘重的代價再搞一次嗎?”

鞏固公有經濟 支持非公經濟

他表示,“我不贊成私有化,但調整所有結構,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國有資產從固化的實物形態轉化為流動的資本形態,不是私有化,而是在流動中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耄耋“改革元老”高尚全:堅持市場化 保民企權利

中央反覆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高尚全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實踐中探索和創造的重要經驗。

高尚全說,改革40年,中國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事實證明,這40年的生產關係的變化調整適應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才有了今時今日豐富的物質基礎。整體上,國有企業當前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但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再僅僅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創造了一半以上的GDP和稅收,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連慈善捐助也是主力軍。

各類主體平等 優化市場環境

因此,高尚全強調,改革40年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如果不能使不同產權主體之間保持平等地位,那就重則會發生強取豪奪,輕則打擊生產和交易積極性,都將造成生產的破壞,交易關係難以持續。”

“市場經濟作為法治經濟,就應當保障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公平受到法律保護。”但高尚全指出,從現實情況來看,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非上市公司的合法權利的法律保障程度還難以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在司法實踐中,企業之間糾紛處理的干擾因素過多,導致市場主體的合法權利往往難以受到保障,這種現象在民營企業當中尤其顯著。更有甚者,民營非上市公司各種財產權利還受到各種腐敗勢力的壓榨,難以得到法律的公正保護,其結果是企業創新積極性不足,資本大量外逃。”

高尚全指出,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必須保障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合法權利。中央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不僅僅是治國方略的重大宣示,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重要改革文件 參與三份起草

高尚全,生於1929年9月,上海嘉定人,漢族。教授,高級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曾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研究協調小組成員,參與了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決策報告的起草工作。

貫徹依法治國 掃除發展障礙

耄耋“改革元老”高尚全:堅持市場化 保民企權利

高尚全強調,市場經濟作為法治經濟,應當保障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公平受到法律保護。圖為民營汽車企業吉利生產線。/數據圖片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高尚全表示,歷經四十年改革開放,國家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閉關鎖國轉向全方位開放,從人治走向法治,人民生活也從貧窮落後走向小康。但如今,前期單邊突進的改革遺留問題,越來越成為拖累經濟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的障礙,中國正從生存型階段向發展型階段轉變,需求結構明顯變化,新需求與舊體制的矛盾日益凸顯,影響改革深化。

行政缺位錯位 阻滯市場經濟

高尚全指出,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早已提出,十八屆四中全會更以中央全會決定的方式將這一理念提升至治國理政的最高層次,但依法治國理念在實際行動中仍有待落實。

“行政部門職能缺位、錯位、越位,行政審批門坎多、公共服務不到位、權力行使不規範等問題仍然時有發生,阻滯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憲法》明確的法院、檢察院獨立司法也受到意識形態領域反對‘司法獨立’的影響,律師尤其是刑事辯護律師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乃至以‘敵我矛盾’予以處理,嚴重違背依法治國的理念。”高尚全認為,市場經濟運行,實際也是各個市場主體之間利益交換、協調的過程,是不斷產生矛盾又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司法承載著保障這些矛盾有效、迅速解決,維護不同市場主體利益交換、協調通暢運行的重要功能,依法治國的理念必須貫徹到實處。

公共產品短缺 供需矛盾凸顯

針對“三去一降一補”在實際操作中行政手段“一刀切”、專去民營企業的傾向,高尚全認為,市場化改革仍不到位,比如 “‘三去一降一補’需要行政手段的配合,但應儘量以市場的優勝劣汰為主要手段,這樣做雖然見效慢一些,但長期看會更加健康。”

稅費過重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並存也是新需求與舊體制矛盾凸顯的重要表現。高尚全指出,當前中國從私人產品短缺時代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相應社會體制改革卻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趨勢。公共產品短缺阻礙擴大內需,目前中國消費率水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亦低於“金磚四國”中的其他三國,作為公共產品供應源泉的民眾稅賦水平卻不低。

高尚全認為,與一些宏觀稅負超過30%的國家相比,中國在教育、衛生、醫療、社保等社會福利支出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政府作為投資的主體而沒有成為創造環境的主體,財政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比重還不高,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上。

互聯網反壟斷 力保知識產權

耄耋“改革元老”高尚全:堅持市場化 保民企權利

高尚全呼籲加強專利和非專利知識產權的保護。圖為內地機械人產品。/ 新華社

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特徵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在高尚全看來,這對政府提出新的改革要求。

高尚全指出,受限於科技體制有待進一步優化,國內互聯網應用大多以服務業為主,但僅是服務業的互聯網化,就已給當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包括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的迅速崛起,服裝、小商品市場和門店的衰落;互聯網金融的勃發和動盪,及第三方支付帶來所謂“無現金社會”的興起;互聯網社交帶來的信息流轉加速度等。

適度監管業界 有效去弊興利

高尚全認為,互聯網新業態有許多方面遊離於過去的監管體制之外,有些監管仍是必要的,如防止非法集資、規範第三方支付等,尤其是對第三方支付的規範,涉及公民隱私、數據寡頭壟斷等,可能對金融安全產生重大影響,必須用有效措施去弊興利。但也有些規則本應淘汰或在新經濟背景下不合時宜。對互聯網新業態的適度監管程度的拿捏,是今後一個時期政府管理部門面臨的重要考驗。

“互聯網時代一個副作用是,壟斷變得易如反掌,互聯網產業往往號稱有第一就沒有第二的生存空間,互聯網的跨界搏殺能力使得壟斷涵蓋諸多領域;互聯網時代也是智能製造的時代,各種創新創意層出不窮,經濟持續發展有賴於源源不斷的創新創意,要保護人們創新創意的積極性,就必須加強專利和非專利知識產權的保護,並防止壟斷對創新的傷害。”高尚全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要特別注重加強反壟斷的力度,加強對知識產權和各類創新創意的保護。

實現政企分開 突破財稅改革

長期為中國改革獻計獻策的高尚全表示,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改革事業仍然需要在諸多議題上深入推進,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才能推進改革。

反對行政壟斷 提高國企效率

高尚全指出,首先應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要從降低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和制度成本,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國企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如果反對行政壟斷,提高提供能源、交通、通訊服務的國企效率,降低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品和服務價格,整個經濟體的成本就會降低,中國產品和服務在國際上就會有更強的競爭力,經濟發展後勁就更足。但如果不顧市場和法治,以行政手段去強化提高這些國企的盈利水平,雖然表面上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但與整個國家的發展目標背道而馳。”

高尚全還建議,國有企業要在制度性改革上下功夫,從企業法調節向公司法調節轉變,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為主,從行政隸屬關係轉向為股權關係。切實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走出“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的怪圈。

約束財政收支 理順央地關係

另一有待突破的重大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高尚全指出,要破除地方債、高房價等風險,就必須對財稅體制進行改革,並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同時,財稅體制改革還與行政體制改革緊密相連,如何在《憲法》基礎上,真正通過深化改革約束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有效監督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科學分配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這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大內容。

高尚全認為,應以財稅體制改革為切入點,落實簡政放權,倒逼行政體制改革,壓縮行政支出,真正讓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凝聚和提振民心。

“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

“這一輩子儘管工作崗位幾經變化,卻只做了一件事:改革。”被人們稱為“改革元老”的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現在雖然年近九旬,依然在為改革鼓與呼。

過去四十年,中央每十年推出一次綜合改革:1984年出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出臺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年出臺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高尚全參加了這三份重要文件的起草。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已經退休的高尚全則兩次向中央提交改革意見並終被採納。

倡建深改小組 由總書記掛帥

高尚全回憶說,他在2013年5月份向中央提交報告建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名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並建議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總書記任組長。當年7月再提交報告建議,發揮智庫的作用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為改革獻計獻策。這些建議最終都體現在隨後出臺的全會決議中。

“有人問我,你那麼高齡了,對改革還操心幹嘛?我覺得改革是無止境的任務,思考改革、參與改革,這是我的責任,尤其是當改革碰到困惑的時候,更應當發出自己的聲音。”高尚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