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什么是中国的独特国情?

首先,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国家,也可以叫做“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陆国家”。我们和巴西比较的时候发现,巴西是一个殖民化的大陆国家,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大陆国家,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就是原住民的多少,我们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原住民,巴西原住民人口只占5%,30%多是混血人口,60%多是外来的殖民者人口和他们的后裔。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温铁军

同理,很多人今天研究美国,说中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对不起,美国的原住民人口只剩2%。我们如果像美国那样我们会怎么样?你谈这件事情的时候先把你自己作为原住民减少剩下不到2%,再说能不能照搬美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个前提条件。如果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大国,那亚洲是什么?亚洲是没有被殖民化过的原住民大陆。这就发现,北美、南美都是殖民化大陆,澳洲也是殖民化大陆,对吧?

这个世界上由此至少可以有一个三分天下的感觉。

——殖民地宗主国在哪儿?欧洲

——殖民化大陆在哪儿?美洲、澳洲、半个非洲

——原住民大陆在哪儿?亚洲。

三者的经验是否可以互相照搬?有人主张可以,我说前提是先把原住民人口大规模减少或者外移,这才有可能。

大农场是外来殖民者的产物

当我们讨论农业问题的时候,有人说,只要我们推进农地的私有化,就会通过土地私有制条件下的自由市场交易,形成规模农场,就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有谁注意过,世界上大规模农业没有一个是通过市场的?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大农场、巴西也是,请问这些大农场的国家中哪一个是原住民当农场主的?找出来我去学习学习。麻烦就在于你找不到。这些大农场被谁占有呢?外来殖民者。

在亚洲找不找得到大农场呢?找得到,菲律宾。为什么?被殖民化了400年。你去调查,菲律宾原住民在农场干什么?当包身工。农场主谁呢?外来殖民者。因此,可以借鉴,可以分析,可以比较,可以讨论,但是不可以照搬。

而中国不仅是一个原住民大国,并且是一个数千年的文明国家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

运行百年和千年的制度如何比较

跟欧洲的领导型国家、德国,他会说各个方面如何制度优越,只要问他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不好回答了,“请问你们国龄多少年了?”应该很多人懂啊,德国哪年立国?1832年。距今多少年呢?100多年。是一个年轻国家。在此之前德国是什么呢?是个地理概念,300多个小邦,讲着各种不同语言。这是欧洲领导型国家。

如果你说他的制度优越,我说你这个制度运行上千年再说,现在才运行一百多年,我这儿是五千年啊?你那儿是100多年啊,大家说美国是美洲或全球的领导国家,那美国多少年国龄?1863年打完南北战争才有现在的版图啊?此前100年也不是现在的版图,1845年打下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几个州才有现在的版图。那,美国的国龄是多少年?100多年。仅靠一两百年资本主义历史怎么能解释清楚人类社会到底哪个制度是绝对优越的呢?

为什么中国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把这些道理搞清楚了,就不至于文化虚无、历史虚无了。马克思早年说,我对于人类历史五阶段的分析不包括东亚。在遥远的东亚,由于高山、大海、荒漠的阻隔,根据欧洲历史形成的这些学说,本源于摩尔根和达尔文等等,他们都没有到过那儿,遥远的东方完全可能是人类另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不适合用简单的五个阶段概括,所以马克思暂时给一个假说,亚细亚方式。

接下来,如何看待我们的当代的各种问题。

民国的危机及败亡

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民国的黄金增长,民国经济史上叫“黄金十年”。这个黄金十年怎么中断的?被192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断的,那时候就是输入型危机。

民国的黄金增长体现的也是中国人百年现代化大目标,也要面对内外两大矛盾。对内是因为地主从原来的村内地主变成在外地主,变成工商业地主,于是地主把原来的秋后算账,也叫下打租改成上打租,就是春前交租,而且把实物租改成现金租,立刻带动金融资本进入农业,过去非货币化、非资本化的小农被现代经济击垮,于是乎社会上先出现了小农破产,乡村衰败,痞子横行、土匪蠭起。这是对内造成的代价。

那么对外呢,192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一爆发,中国当时是白银币制,海外白银价格抬升,中国就出现白银外流,导致通缩紧缩,严重打击了正在高增长的民国经济,于是民国经济进入衰退。

政府怎么办呢?也得顶层设计,深化改革。一帮海归设计出什么?跟今天一样啊,设计出现代货币体制,放弃白银改为纸币。但是接着,1935年废弃白银改行纸币的时候,日本占领华北,东亚转向战时经济,改用纸币第一年1936年尚且没有改变通货紧缩,但到第二年1937年,日军全面进犯中国,政府必须把有限的贵金属和战略物资拿去给美国人换来军火,而这时候美国人正在支持日本军火,占日本打中国的军火的48%。

这种情况下迅速形成的是从通货紧缩转化成通货膨胀,民国从1937年起遭遇通胀,一路通胀到1948年。于是,再次由海归们搞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借来美金追求进一步的现代币制——金圆券制度。早年的改革,1935年发行的币制,初期货币票面值小,后来通货膨胀变成几百万,再到改成金圆券时恶性贬值的新疆票,票面值60亿元才折合金圆券一万元,通货膨胀到了多少千倍。

民国真正垮于什么?工业化城市化为主的现代化形成巨大成本,无处转嫁。于是民国先亡于现代金融、现代财政,没有现代金融,没有现代财政,国民党士兵可是拿钱的,于是乎没人发军饷。你不可能成捆的把那个毛的票子送给士兵,没地儿藏啊。没人发军饷,军队就不打仗了。

注意,没有现代财政金融就没有现代军队,因此,民国真正败亡的原因乃是现代化成本过高。

1949年土地改革去现代化

我们的党是怎么胜的?靠农民革命。那是什么革命?农民几千年都要求“耕者有其田”,几千年都搞土地革命。那么,土地革命是共产主义革命吗?历朝历代哪一位开国之君不实行均田免赋啊?之后就会慢慢出现豪强大户占田,对不对?于是乎中兴重臣干什么?抑制豪强啊。否则,如果中兴重臣被“清君侧”,豪强没有被抑制住,这个朝代必然败亡,如果中兴得逞,再延续个百儿八十年。一般情况下,一次均田免赋构成200年朝代周期的制度基础。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1949年土改

土地改革意味着什么?人均分地,人均分地意味着“去现代化”。听说过这个道理吗?

1949年土地改革叫做去现代化,使88%的农民人口跟城市现代化没有关系了,党在接手政府只需解决不到12%的城里人的吃饭问题,多么小的负担啊?同时,因为给农民分地,农民不仅推着小车支援你打仗,而且国家要折实征收的农产品实物就是建立财政金融的物资基础。

那么,客观地说1949年我们靠传统小农经济缓解民国的现代化危机。而其他大多数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建立的国家,一旦革命成功之后,立刻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无法对付城市贫民窟人口的贫困。中国怎么对付?无外乎就是土地革命让农民回家分地了。

当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危机严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论谁当领袖,应对办法很简单,只要再答应一回农民可以平均分地,只要不把小农基础给破坏了,农民一定高高兴兴回家,今天中国户籍农民人口仍然占70%以上。70%的人问题相对被缓解,政府主要解决的就是这30%的城里人的问题。

大家觉得不太现实,我也觉得不可能那么简单。但是,新中国历史上做了两次,毛泽东做了一次,1949年,解决危机没有?解决了。当时西方国家都不认为他可能解决危机,愣是解决了。

接着问各位,1980年邓小平搞的大包干,是不是又一次按人平均分地到户,和毛做的是不是一样的?只不过上一次叫土改,这一次叫改革开放,那次是占总人口88%的农民,到1980年是85%的农民。85%的人口回家分田种地,农民就“说有吃有喝不找你”。

看看当年大包干的时候农民的顺口溜,跟1949年的故事是一样的。政府只需集中解决15%的城市人口的矛盾。至于大包干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那是后话。如果看历史的经验,其实有很大的可比性,如果你把发展中国家拿过来做比较,也会有很大的可比性。

高失业率下,政府成功化解了危机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导致外需大幅度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规模失业。我拿这个现象在很多国际交流场合问西方人,请问,如果你们有2500万人失业会怎么样?西方人很直接的说,那我们这个国家就没了。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西方都说China collapse,即中国崩溃,说了无数次,遭遇危机的这个阶段就应该崩溃。不仅这个阶段有2500万失业,上一个90年代有4500万人失业,听说过吗?中国怎么解决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归结为是原住民人口密集的国家,没有把原住民大规模消灭,中国近3亿打工者这种流动情况在世界上任何殖民化大陆都不可能发生。问问美国多少人失业?如果超过百万级规模,就受不了。在中国这儿多少?1960年以来每次危机都是几千万失业。不都得受着吗?

当年美国制裁,邓小平跟美国特使对话的时候说:我是法国留学,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我比你还会背,但是我给不了,因为现在中国这儿人太多。这样吧,我给你送去两亿人,请你给自由、民主。好啊,当然好啊。美国人一下愣了,这什么意思?正好这之前王力雄那本书《黄祸》在美国出了,11次印刷,用的书名是西方人的“中国想象”。王力雄告诉西方说,一旦中国人四散开来,这地球最先就受不了。

当时情况很僵,杨尚昆在邓小平旁边打圆场,说:小平同志,你开口太大了,给他两亿,他怎么受得了呢?他的GDP立刻就下降,他的社会福利保障也马上就不存在了,不能给两亿。我看这样,少给点,5000万吧。我们当时全部在海外的华人总人口才不过5200万!

知道我们上一次遭遇输入型危机怎么软着陆的吗?

2009年全球大危机爆发,中国沿海大批企业倒闭,2500万打工者失业,中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问各位,你们满网上去搜,看看哪位高官,哪位大学者讲过中国是怎样对应2008-09年的全球大危机的?这是中国的宝贵经验,但是几乎没有谁认真把中国应对全球大危机并且成功的化解危机的经验告知给世人,请问,这算有知识生产吗?高校的知识是本土吗?是依托于中国经验形成的吗?

好了,不批评他们,先说我们怎么解决的。

解决危机的中国经验

中国以前出口退税13%,意味着中国政府拿财政补贴给海外消费者13%。对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贸出不去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全在库里。怎么办?中央把13%的出口退税一转,鼓励农民买这些商品,只要农村户口,立刻享受13%的价格折扣,而且告诉农民说,这优惠政策只到2010年年底!于是,农民一买,百户彩电拥有率达104台!这样,

靠着农民的庞大购买力,化解了出口不畅的危机。然而,这还是一个小的政策,只是把补贴外国消费者补贴给中国老农民。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前提是什么?买彩电得有网络,否则全是雪花啊。买洗衣机得有水是不是?买冰箱得有电对不对?温家宝一上台就认同三农,在我所了解的领导人当中他是非常重视农民利益的,从他担任总理那届开始,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但是,向农村基本建设做投资,是几乎没有回报率可言的。那私人资本干不干?当然不干。谁能干?只有国家干。于是,当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输入型危机,规律不可抗,2008-09年是全球危机,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我们当时叫“进口通胀”,单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没用。这时候,只能靠看得见的手,美国就是一手增加国债,一手增发货币,用增发的货币买增发的国债。

中国也如此。不同的是,中国把这套增加的流动性大部分送到基本建设当中去了。只要还有投资空间你就赢了,没空间就输了。所以林毅夫当世界银行行长之前告诉大家说,中国还有20年高增长,因为我们的内陆空间广大,当了几年世行副行长回来又说,中国还有20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除了我们自己的内陆空间壮大,这得感念秦始皇老爷爷,从他那时候,当然他也太残酷了,让我们知识分子骂了他2000多年,但是,他干了一件大事,统一。从此有了这样超大型的大陆国家。

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进入了和192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大危机一样的危机。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发生在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之后的1998年。当时国内的经济学家就公开讨论了中国进入生产过剩危机,唯一可采取的对策就是罗斯福新政。我记得当年北大经济中心,我那时候在政策部门,看到他们提交的报告,中国遭遇金融风暴爆发之后的问题是什么?是生产过剩。

西方生产过剩是进入二次大战的主因,若中国不想打仗,就得搞新农村建设。若然,新农村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新政。所以水木然认为西方解决产能过剩的手段是打仗,中国解决产能过剩的手段是新农村建设。走出危机的主要方式要靠以国债投资为主开展新农村建设。

中国在90年代末期到现在已经两次遭遇生产过剩危机。既然已经连续两次遭遇工业化阶段生产过剩危机,而且靠的是统筹协调,利用的是超大型大陆国家的地理纵深这种内生性优势走出来的,那现在新一代领导集体做战略调整是什么?是生态文明。

随之,2015年10月份出台的新的改革思路,叫做深化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针对的就是百年来工业化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所以,中央的三中全会到五中全会,已经越来越明确开始强调利益结构多元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利益集团多元化,利益集团条块分割尾大不掉,所以,中央一定会举起反腐大旗。

中央战略转型是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教训积累所形成的。如果不转型将无路可走,因为中国不可能向西方的殖民化大陆那样,把成本向外转嫁。我们得接受西方国家的教训,既不能进入战争,又不能破坏自己的工业基础。所以,我们得朝着多样化的生态文明转型。

整个世界的趋势也很清楚,是从6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真实GDP每十年就下一个台阶!注意,这是世界银行的数据。同期,金融泡沫化不断增加。

总之,实体经济的低收益就变成当前新常态,现在谁干实业谁倒霉。这是客观情况。那就会出现资金析出,进入投机品市场,房地产和股市投机越盛,社会高利贷越盛行,这是相辅相成的。

实现三大差别的再平衡

二战之后,美国占领军的刺刀逼着日本地主放弃地权,日本农民平均分配土地。国民党七八十万军队的刺刀逼着台湾的土地主交出了地权,平均分配给农民了。越南战争打出的政权,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大陆不用说了,包括南北朝鲜都土改。

总之,东亚社会全干了一件事:平均分配土地。之后就全部是稳态社会。日本自90年代后进入停滞20年,几乎零增长,日本有社会动乱吗?为什么没有?因为城市经济六大综合商社,财阀垄断。而农村经济有人叫合作社,那是按西方教科书编出的说法。

日本农村经济是高度、全方位垄断的综合农协,不仅垄断经济,也垄断政治,所有选票都包了,还垄断文化教育,是整个日本农村最大的垄断组织,因此,日本是什么经济?至今是垄断经济。日本没事,韩国也差不多。

如果看东亚社会,其实也有叫做儒家文化圈,继承了几千年政治传统的均田免赋,因此整个东亚社会至今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稳态结构。

再看拉美化。近20年来,中国很多人强调加快城市化,有道理。去巴西也好,其它拉美国家也好,最好去看看。大都是城市化率高达70-80%以上的,比我们现在要达到的目标高得多。

中国的真实经验。无外乎就是我们面对生产过剩采取了对内进行大规模战略性投资,与此同时,对内投资客观上起到一个作用。讲到中国是无限责任政府的时候请你们注意,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制造三大差别之后能够再实现三大差别的再平衡。我们已经做了两个,正在做第三个。

当1997年、1998年发生生产过剩,1998年是李岚清副总理给江泽民写信,江泽民批示给朱镕基组织班子抓紧出对策。这个对策其实就是区域差别再平衡。市场经济20年,西部落后了,东北落后了,中部也落后了。

应对危机要上基本建设投资,从朱镕基到温家宝连续搞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这三个投资政策下去之后,中国实现了区域发展的基本平衡。这件事情只有承担全民责任的无限责任政府干得出来。

所以第一个差别,区域差别,或称为沿海内陆差别,已经实现了再平衡。

城乡差别再平衡

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开始,其实2002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就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大规模投资起于2005年确立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到现在11年过去了,已经向农村投了十几万亿,现在有一个重大变化,农村老百姓绝对不放弃户口。为什么呢?那意味着一份财产。

观察岛|温铁军: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

很多人说,他们要地没用,很多人现在已经不会种地了,可我说:种不种地不重要,连那些在海外投资创业的人当你说他家里面要分地的时候,都能坐飞机回来。我们把农村安身立命的财产叫做零风险资产。无论在外边做多大,或者有多大的失败,家里永远都有饭吃。

现在农民的孩子上学全免费还给午餐,农村中的医疗是以村为单位趸交的。因此农民的报销是全村人交的钱来报销,国家给补贴80%,村里只拿20%。农村中的各项福利,现在相对而言并不比城市差多少,有些人说我这个地方没有,那是落实的问题。国家大政方针来说,城乡差别再平衡接近于实现。

第三是贫富差别再平衡。这个再平衡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典型的中产阶级陷阱。

三大差别再平衡,如果中国真的全面实现,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政府仍然是为全民承担无限责任的政府,这样就可以拿中国经验去形成经验自信,再进而形成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你去比啊,西方能实现三大差别再平衡吗?一般发展中国家连医保和社保都建立不起来,那你还比较什么?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如果知识分子真承担起了知识生产责任,就应该把这些化危为机的经验研究做出来。

——长按关注“观察岛”——

欢迎加入观察岛官方粉丝团

做有思想的自媒体 带你解读复杂中国

联系方式: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