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道县:柑橘园里追梦人

湖南日报记者 荆彩 李贞

周少军,1989年生,湖南道县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承包柑橘园,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至近400亩,借力“互联网+”创新农产品种植销售模式,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

故事

8月1日,永州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果农周少军一大早就出门了。这天,他要去市场购买滴灌设备,中途顺便去其他果园学习灌水经验。

旱了20多天,周少军内心有些急。上个星期,他和工人通宵达旦给13000多株橘树漫灌浇水,每株苗需浇水20到30公斤。为此,他和工人们忙了整整7天时间。

周少军说:“伺候果树就像培育孩子一样,不能有任何疏忽,管吃管喝还要管着不被虫子咬。”看似朴素的道理,是周少军5年来守着果树苗子“熬”出来的心得。

好在,精心打理之下,今年果树长势甚好,果子也个个周正好看。

1989年,周少军出生在楼田村一个农民家庭。目睹父母的艰辛,他发誓要改变农民的处境,改善农村落后、贫穷的面貌。

高中毕业后,周少军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任学院学生会主席,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10年获得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农业农村类调查报告一等奖。

大学毕业后,周少军选择回乡承包山场种柑橘。刚开始,父母很不理解,村民对这位大学生的“回归”也看法微妙。周少军说:“当时我确信年轻就是资本,即使我失败了,还有几十年可以翻身。”

信念坚定,压力却山大。周少军找亲戚朋友借了26万元,除却承包成本,所剩无几。

橘树挂果需要3年时间,这3年,对于周少军来说,同样也是一段“蛰伏期”。他吃住都在果园,与3000株果苗朝夕相伴。在寂静的山野里,他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向有经验的果农请教,常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天道酬勤。2016年秋天,当第一批果子圆鼓鼓、黄澄澄结在枝头时,周少军几乎热泪盈眶。2017年,他新建了320亩柑橘基地,种植了更多的柑橘新品种,希望实现一年四季都有果销售的愿景。

打理果园繁琐且辛苦,销售果品才是对果农一年辛劳的最大考验。与老一辈果农不同,周少军开微店、淘宝店、发朋友圈,建社区微信群,回母校门口摆摊……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

目前,周少军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莲橙庄园”,引进柑橘初加工设备,打算借“互联网+”东风创新农产品种植销售模式,实现柑橘种植服务、采后初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增加农户收入。

周少军还有更大的“野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年挂果以后,估算用工20人次/亩/年,可以有效解决20余人在家门口常年务工需求。他还成立了道县濂溪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余户种植柑橘1600余亩,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果农有效避免好果低价、有果无人问的局面,平均每亩较原来提高收入1000元以上。

周少军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成为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这里的“农民”,他理解的是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解放双手,给农村带来更多活力的新型农民。而他还只是刚刚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