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涟源用超常规手段脱贫摘帽

湖南日报 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

近年来,涟源市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高标准摘帽”的总目标,大兴产业,种植玳玳酸橙2.5万余亩,中药材0.8万余亩,油茶林7.3万余亩,带动12.2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成功摘掉“穷帽子”。图为涟源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玳玳酸橙种植基地。刘再丽 摄

邹娜妮 周俊 刘再丽 李凯平

绿油油的产业基地一条条道路相接,通村通组公路蜿蜒如练,出门是平整的水泥路,村庄面貌整洁,抬脚就能坐车打车,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3月26日,走进涟源的广袤农村,一幅幅美丽画卷精彩呈现。

作为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涟源市原有148个贫困建档立卡村,14.4万余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涟源市委、市政府向110万城乡儿女发出总动员令,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集合天时、地利、人和,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

3月2日,湖南省政府对外公布关于同意涟源市等20个县市脱贫摘帽的批复。涟源成功摘掉“穷帽子”,面对喜人战绩不骄不躁,脱贫攻坚愈战愈酣,涟源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始终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韧劲,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攻坚之难——用超常规手段,使最大的力气

为了“让贫困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些年,涟源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高标准摘帽”的总目标,紧盯“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等硬性指标,尽锐出战、用心用情、攻坚克难。2014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脱贫13.9万人,14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8.30%下降到0.45 %。

用超常规手段,使最大力气。涟源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项扶贫工作小组,层层构建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1+11+N”金字塔式工作机制。全市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市级领导当好工作落实的“督办员”、涉贫领域重点信访的“包案员”、产业发展包村示范的“指导员”;市、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不摘穷帽就摘官帽、不换面貌就换人”。

加强资金统筹,提高“精准度”。6年来,涟源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0.5亿元用于扶贫,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涉农资金,做到“应整尽整”。扶贫资金的使用始终坚持精准、科学、高效、安全原则,切实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同时,瞄准资金项目监管,抓严“小微权力”,完善扶贫资金项目一体化公开监督机制,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项目在阳光下管理、资金在阳光下使用。2017年下半年以来,涟源市在“互联网+监督”平台公开的2500多个村级工程项目,没有引发一起县级以上信访举报问题。

措施之力——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铺就一条产业扶贫的“致富路”,涟源深入实施“涟商回归”战略。涟商企业直接参与联村帮扶的38家,投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2个,受益贫困人口3万余人。坚持将产业扶贫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成功培育龙头企业63家,在86个贫困村建有示范种养基地,联结的贫困人口可持续增收5年以上。

在娄底高新区建立扶贫产业园,148个贫困村村村入股,有力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问题,拓宽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同时,通过“扶贫产业园+合作社+生产基地”等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了“产业集聚到园、车间延伸到村、基地建设到社、利益联结到人”。

产业兴,拔穷根。放眼涟源,扶贫产业早已初具规模,玳玳酸橙种植2.5万余亩,中药材种植0.8万余亩,油茶林种植7.3万余亩,带动12.2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扩大就业脱贫“稳”,全市按照“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的思路,构建起“培训、输出、就业、脱贫、再培训、就(创)业”的“链条式”服务体系。

至2019年,全市累计创建就业扶贫基地16个,建成扶贫车间83家,共开发岗位3929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636人。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本领,共有80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就业扶贫稳定脱贫。

干群之为——强劲动能变“输血”为“造血”

采摘、打包、装车……3月17日,龙塘镇江口村党支部书记吴永修在木耳基地里忙得不可开交,丰收的笑容挂在脸上。

去年,娄底市工信局派驻的扶贫工作队牵头建成涟源市永福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种植50余亩黑木耳。今年,木耳长势喜人,喜获丰收,但在疫情影响下滞销。

江口村刚刚脱贫,农作物滞销,将直接影响贫困群众增收。工作队立即出手相助,不仅联系电商平台用直播方式销售,而且个个当起“代言人”,动员身边的人购买,5天便卖出8万多元木耳。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从不是口号。涟源沃野,建立健全精准帮扶体系,471支驻村工作队下沉深耕,1.3万余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148个贫困村和323个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驻村帮扶、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

扶贫扶志,变“输血”为“造血”。去年,在涟源市扶贫办驻六亩塘镇扶柯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贫困户邓志军改掉懒惰的毛病,贷到小额扶贫贷款3万元,先是购买小型农业拖拉机运菜卖菜;同时帮出门务工的邻里管理15亩的酸橙苗,收取管理费,一年下来挣了4万多元,成功脱贫。

2019年,涟源以“春季攻势”、“完善达标”、“巩固提升”三个专项行动为抓手,集全市干部之力,安排所有帮扶干部全部进村入户,对所有行政村、所有农户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核查,确保所有问题全部排查整改到位、贫困群众满意度提高到98%以上,真正实现高质量脱贫、高标准摘帽。

效果之实——打赢“硬仗”中的“硬仗”

“现在水喝不完,日子越来越甜!”伏口镇胡家坪村80岁老人吴如梅喜笑颜开,话语里满是幸福。胡家坪村与安化交界,因为是煤矿沉陷区,多年来,村民只能在水塘里取水。为让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该村先后实施过5次“运水”方案,打井、借道等均以失败告终。去年10月,终于通过钻深井高处蓄水的方法,让村民喝上了干净、清甜的自来水。

长期以来,诊疗条件落后、看病不方便一直是贫困地区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的短板。蓝田街道率先成立全科医生团队,17名全科医生、23名乡村医生,不仅为532户1526名贫困户的健康护航,而且为辖区内所有居民服务,强化兜底保障,精准救助救治,啃下因病致贫返贫这块“硬骨头”。

自脱贫攻坚以来,涟源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进一步补齐。但,有些村因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脱贫攻坚战“硬仗”中的“硬仗”。

去年,涟源按照“六个全覆盖”的要求,瞄准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清零行动,大力推进水、电、路、通信、环境治理等工程,提质危房改造、改厨、改厕等工程,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解决了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实现全市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道路通畅率和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全部达到100%。

摘帽后的涟源,紧跟中央号召,克服疫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绷紧弦,再出发,“回头看”脱贫质量、“百日攻坚”补漏疏堵、“挂牌督战”凝心聚力,朝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