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權謀殘卷」周亞夫避險平吳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周亞夫避險平吳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智察卷

  • 注意那些有智而無義的人,因為他們會變成妄人。
  • 上當之後不要責怪人心難測,而要檢討自己的不察。
  • 對手對你怒目而視,並不可怕;如果他對你微笑,或異常殷勤,那你可要小心了。
  • 像使用矛一樣使用智慧吧,在不斷的較量中才能提高智謀的鋒利程度。
  • 聽他怎麼說,然後考察他的行為;看他的表情,然後把握他的內心。
  • 先辨出一個人的優劣真偽,再確立與他交往的尺度。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周亞夫避險平吳

導語: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

對事物進行考察。是明智的;不進行考察,就會迷惑。對問題看得很清楚,進一步說可以保全國家。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周亞夫避險平吳

人物

周亞夫,西漢名將,漢初大將周勃的次子。

他做河內郡守時,有個叫許負的人給他看相,說他三年後為侯,封侯八年為丞相,掌握國家大權,位尊任重,在眾臣中將首屈一指,但再過九年就會俄死。

周亞夫笑著說:

“我的哥哥已代父為侯,他如果去世,他的兒子理應承襲爵位,我怎麼能被封侯呢?再說,假如我顯貴到如你所說的那樣,又怎麼會餓死呢?”

許負指著他的嘴說:

“你嘴邊有條豎線,紋理入口,這就是餓死之相。 ”

過了三年,周亞夫的哥哥絳侯周勝之犯了罪,文帝選周勃子孫中賢德的人為侯,大家都推舉周亞夫,於是周亞夫被封為條侯,繼承了絳侯爵位。

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大舉入侵,長安告急,文帝任命周亞夫為將,屯兵細柳(在長安西南)。

有一次文帝的車駕來到營門,竟然被軍吏阻檔,派使者持節去詔周亞夫,才進入營中。周亞夫以軍禮拜見,文帝對從臣說,到其他將軍的軍營,車駕可徑自出入,就像兒戲,而細柳營則不能,軍紀如此嚴肅,敵人怎敢侵犯?周亞夫才是位真將軍。不久就提升他為中尉,負責京城治安。景帝嗣位後,任他為車騎將軍。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亞夫以太尉統兵,不到三個月就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五年後升任垂相。後因諫廢慄太子等事忤旨,梁孝王又屢次說他壞話,遭到了景帝的猜忌,被免去垂相職務。後因事受到牽連,廷尉逼他供認謀反,周亞夫不服,絕食五日,終於嘔血而死。


【事典】周亞夫避險平吳

吳、楚等國以清君側為名,聯合五國諸侯,發起叛亂,一時長驅直人,漢室危急。

漢景帝想起文帝在臨終時對他說的話:“一旦事有緩急,周亞夫可以為將。 ”

於是下詔拜周亞夫為太尉,率兵前去平定。

周亞夫率軍來到灞上,部將趙涉私下對他說:

“吳王一直在收羅死士。這次知道將軍要去攻打他,一定會在崤山、澠池的險要之處設下伏兵。何況用兵貴在神不知鬼不覺,將軍何不從這裡向右,走藍田,出武關,直抵雒陽間,這樣充其量耽誤一兩天的時間,然後直入武庫,鳴鼓擊之,這樣,諸侯聽說,就會以為將軍是從天而降。 ”

周亞夫聽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大軍順利到達了雒陽。

一到雒陽,周亞夫就興奮地說:

“七國反叛,我平安地到了這裡。佔據了雒陽,雒陽以東就沒有憂慮了。 ”

他派人去崤山、澠池之間搜查,果然發現那裡設下了埋伏。

他說:

“趙涉細心明察,使我軍避開了兇險。 ”

於是他加封趙涉為護軍。

鏡鑑

功高難守,富貴無常。

釋評

周亞夫是大將之材。但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能夠聽取部下的意見至關重要。趙涉擔心征討吳國的路上必然有伏兵,有兩點依據:

一是那裡是險要之地;

二是吳王經過了長久的準備才起兵反叛的,他網羅了很多死命效力的人,如果有險要之地,又有敢於拼命的人,無論是誰,都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避實就虛,另一條路難走些,也遠些,但安全,又會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事實證明,趙涉的判斷是正確的。趙涉的判斷來自用兵的常識,也來自他對吳王的瞭解,這些細微之處合起來,就形成了這樣的判斷。

因此,在這個故事裡就有了雙重含意,一是部下的判斷,二是你對部下判斷的判斷。後者也許更難。當領導的,往往過於主觀,他們只相信自己,卻很少能相信別人。但周亞夫畢竟高明,他從善如流,從部下的判斷中發現合理的因素,及時對計劃進行調整,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這些都是好的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素質。

「歷史故事-權謀殘卷」周亞夫避險平吳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