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的“扬州十日”,清军给扬州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莫宁_Morning


类似的问题我看过无数遍。

有关明末清初扬州的破事,历来都是言之灼灼的清军在扬州屠城八十万人,那好吧,我这个人就是不怕麻烦,我在百度地图上圈出了明扬州城城墙范围,差不多8平方公里的面积。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不到8平方公里的面积,再没有高层建筑的年代,如何装得下80万人?
即便是曾经人口密度最大的九龙城寨,被拆除时有人口约5万人,面积2.7公顷,人口密度差不多是每平方公里190万人,这也是有高达15层楼的住宅的条件。而明末扬州城要真有80万人的话,我很想知道在没有高层住宅的时代就一个8平方公里的地方如何装80万人,要真是这样的话城墙里的街道、桥梁、屋顶上就都站满了人,那样的话清军除非是飞进扬州的。


还有,焚烧80万具尸体需要几千万斤柴草,仅仅凭借几十个几百个僧人负责搬运柴草、尸体的话那得搬到猴年马月。而且扬州境内河流纵横,上哪获得如此大量的柴草?

而且翻阅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扬州府的人口记录。明朝扬州府包括三州七县,治所在江都县。明朝扬州府总人口最多的时候是81万多人,江都县人口最多时候是9万多人,不到10万人口。而清军由于人数较少,只能通过占领城市或者重要交通节点后再向周边渗透,施加影响力,所以战场也就在江都县,所以,清军即便是屠城,也不可能超过10万人,而且事实上即便是屠城,也不会全部杀光。
再者,清军攻打扬州,不存在屠城的条件。历来屠城,无非是抵抗激烈以及降而复叛两条,以达到杀人立威、激励士气的目的。而清军数量根据高杰战报,“

清兵号称二十万,实则七八千”,所以清军包围扬州后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等到红衣大炮运到后轰塌城墙才发起攻击,战斗实则并不激烈,所以清军不存在屠城的条件。而且包括清朝在内,历朝历代一般并不避讳屠杀这档子破事,因为目的是要立威,就是要震慑抵抗者和降而复叛者。而且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不管是各种版本的扬州十日,都对清军屠城行为描写的非常生动,跟看小说一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所谓扬州十日并不真实,不属于信史。

而且,扬州城是一座纯消费型城市,消费型城市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人口的多寡。扬州在战后就迅速恢复繁荣,因此不可能发生大规模杀戮市民的行为。再者,攻打扬州的清军,作为中央军的八旗和南明降军加一块,满打满算才两万多人,要杀八十多万人,平均每人要杀40人。参考29军的大刀队,基本上砍死不到10个日军刀片就得卷刃,那么清军得每人至少准备四口刀才能才能做到。如果都卷刃了,那么五月初二持何物进南京?烧火棍?

而且《扬州十日记》本身就有不少矛盾之处,比如满洲兵将可以和扬州市民流利的交流;王氏可以听懂满语;清军将领一边杀人一边救人;甚至还有清军允许土匪、盗贼随意进出扬州城,想想都觉得不可能。更有意思的是清军在封刀后开仓放粮,数千石粮食快速放空,明清一石约等于70公斤,一千石就是70吨,70吨粮食是什么概念?一个人一天的口粮也是八两粮食,相当于半斤,能吃的大多也不会超过两斤。所以70吨粮食足够20多万人吃一天,而清军不可能每个人放八两粮食,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发放粮食,而且粮食也不止70吨。所以这一切都说明了,扬州府江都县人口损失并不严重,也就是没有发生大规模屠杀市民的行为。

所以,明末清初扬州的人口损失,很有可能是击中处决反抗者以及部分军士私掠造成的市民死亡,而非大规模屠城。


北洋海军炮手


这应该是则非常经典的历史谣言了。

我就是扬州人,从小在家乡倒是听过一些关于“扬州十日”的传说,比如扬州有句俗语叫“贾家马家”,就是说清兵把扬州人杀到只剩两家人,以供收尸用。

后来上中学后知道,原来这则传说是有根据的。根据著名的《扬州十日记》,扬州十日被杀的扬州人高达八十万人,“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馀,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甚至还有说法是“140万人”。

有书有各种历史回忆,所以“扬州十日”就是真的了?未必!

我应该是在上大学以后开始怀疑这件事的。逻辑很简单,我2000年左右上大学时,扬州市区的人口都没有八十万人,而在明末清初那个更小的扬州城里,怎么可能容得下八十万人啊!

但当时只是在逻辑上怀疑,并无更确实的历史根据。

后来看了金满楼兄的一篇文章“《扬州十日记》的真相与虚伪”后才知道,《扬州十日记》这本书虽然未必是伪书,但肯定是本相当不靠谱的书。事实上,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将此书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故此书真伪长期以来有所争议。

《扬州十日记》与《嘉定屠城记》这些与其说是历史书,还不如是晚清革命党的反满宣传品。甚至有种离奇的说法,《扬州十日记》是日本为了挑动中国内乱而造出来的伪书,交由留日革命党传播回国。

但就是这样作者存疑、历史事实漏洞百出的“宣传品”,却达到了很多严肃著作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反清革命鼓动效果。无论是顾炎武的“地方自治理论,还是黄宗羲所谓的民权思想,甚至王夫之已属极端范畴的偏狭民族主义,在挑动反清情绪上,又怎能如《扬州十日记》中屠城80万人,“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此类惨烈的描写相比呢?

在革命党自述如何被“启蒙”上革命道路的各种回忆中,《扬州十日记》与《嘉定屠城记》几乎成为了“标配”,如邹容、熊成基、朱峙三、何遂等人,动辄便是“伏案恸哭”、“拔发大叫”、“泣下数行”,普通一兵冯玉祥的读后感更是“不由我咬牙切齿,誓志要报仇雪恨,恢复种族的自由”。

我个人认为,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扬州十日”或许是存在的,但现在流传的各种细节特别是“八十万”的数字都大为夸大了。


张明扬不说话




史可法带领一万多军人殊死防守扬州孤城,扬州城几乎全民皆兵,跟铁壁合围的十万清军进行了城防战、巷战,战争异常惨烈,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清军伤亡情况可以从扫垢山的尸体丛葬中看出,墓葬中有三个将领、一个贝勒的尸骨,可见战争给清军造成的严重损失。

守军将士几乎全部血战到底、壮烈牺牲,这场抵抗也激起了清军的仇恨和野性,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戮进行报复,震慑明军汉民,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据说,实际上杀了六天,扬州城便几乎屠戮一尽,提前封刀了。



之后清朝封锁消息,禁止讨论,这个重大的历史悲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扬州十日屠城死亡八十万人,还不算前期抵抗期间死亡之军民,照这个数估计,伤亡最少也是八九十万人了。


我个人浅见,扬州屠城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以游牧民族的凶悍,应该是历史事实,但是数量上不太可能,在当时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我大致查了一下,中国古代总共也才六个,都是曾经的帝都或者数省中枢。扬州当时不算大城市,明史记载: 扬州府元扬州路,属淮东道宣慰司。 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辛丑年十二月曰维扬府。丙午年正月曰扬州府。领州三,县七。西距南京二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口七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户一十万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万六千五百四十七。万历六年,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


如此看来,扬州所辖(包括农村)总人口超过八十万,但是扬州城在战乱时期,人口必然大量避祸流失,城内军人一万多人,加上平民或许八万人是合理的,难道是把实际屠戮数据夸大了十倍?而且《扬州十日记》是辛亥革命前来自于海外,当时日本一直对中华虎视眈眈、图谋不轨,离间满汉关系,否定清政府代表中华,这个《扬州十日记》真实性确实存疑。

当然也有可能清军杀红了眼屠戮了整个扬州辖区,那样子扬州十日的数据就比较合理。这种可能也不排除。



谢金澎


扬州十日是清军入主中原后的一次屠城惨案。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二日,“铁帽子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将明将史可法及其两万军队围困在扬州城内。州城内。面对多铎的多次劝降,史可法都毅然拒绝。扬州城内的军民齐心协力,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

直到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运来红夷大炮,猛轰城西北隅,扬州城才被攻破。城破后,史可法壮烈就义。总兵刘肇基率余部400多人,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最后全部战死:至此,扬州城内已无反抗力量,只剩下一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清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围攻扬州,却以损失惨重的结局而告终。这是清兵自入关以来从未遇到过的顽强抵抗,也是多铎无法接受的战果。多铎在盛怒之下,下令屠域十日。清兵在扬州城内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在家中躲藏的老百姓也被驱赶到街上。分堆用绳子捆绑,然后被清兵的长矛捅杀。

十天之内,扬州城中一片哀号,尸体在池塘中堆积成山,鲜血将城外的河水染或红色。昔目的烟花古城一朝变为血腥弥漫的屠宰场,百年歌舞之地顿时沦为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历史有妖气


这是一场屠杀,更是一次惨无人道的暴行,有史料形容扬州十日:“杀人则积尸盈野、污淫则辱及幼女。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遍地皆尸身。”

屠杀前,清军兵力总共十万,攻占扬州城时,由于守城将领史可法殊死抵抗,导致清军死伤惨重,但守城兵卒直至弹尽粮绝,尽数战死。

攻破扬州城门后,明朝将领史可法英勇就义,清军就此展开了报复性质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记》有载:

从破城之日起,豫王便下令屠城,十日不封刀。

见者即逼索金银,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淫欲无厌。

另有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

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

而《扬州十日记》中,也分天数,明确记载了屠杀过程,堪称触目惊心:

“初三日,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到第十日,曾经繁华兴盛的扬州城,已彻底变成人间炼狱,期间因尸体过多而导致瘟疫,除少数清兵感染外,绝大多数无恙,于是开始焚烧城内堆积如山的尸体。

查焚尸薄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据明朝地方人口志所载,明末时的扬州城包括周边地区,共有人口约250万,此次大屠杀的人数,史料上说是80万,但结合当时扬州城的面积以及房屋数量来看,难免有些夸大,即便如此,被屠杀者至少也有数十万。

而到第十日,据说扬州全城,仅有53人趁乱逃出生天,其余居民皆成了清军刀下冤魂,更有甚者,被清军驱赶至湍急江河中,活活淹溺而亡。

在经历过明末叛将屠杀平民,奸淫妇女后,又经历此番浩劫,扬州附近已杳无人迹,而是遍地皆尸,乃至河水都被尸体堵住,后来由当地三千名僧人日夜清运,才使江河畅通。

再往后,江南地带因惨无人道的屠杀,导致人口出现短缺,无法维持地区的正常生产,于是清廷在侵入四川后,开始着手“移民”,把江西与四川的人口,强迫送入江浙地区,途中因劳累饥饿与疾病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综上所述,此次大屠杀不仅给扬州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更让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与损失,此后数年间,经由移民人口增多,扬州城才开始恢复元气。

而在屠杀过后的数月内,城中“尸氲熏天,腥霾不散。”,这就导致更无人敢入城,扬州城空,再加上周边地区尸身遍地,此处已经形同人间炼狱,人畜无不绕道而行。

这一场暴行,明面上看死难者多达数十万人,但长远来看,所造成的精神恐怖与人口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清军制造这一暴行的原因,目前比较确切的有两个:

一是受到了守城将士的殊死抵抗,攻破城门后为发泄愤怨才屠城,而清军除去战死的军士外,只有三名将领和一个贝勒阵亡,与明朝军队的全军覆没相差甚远。

二是扬州守军的猛烈抵抗,也让清军意识到需要防止出现意志顽抗者,不然己方就算攻占城池,所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巨大,所以屠城是为了威慑有强烈抵抗意志的汉人,减小日后行军的阻力。

当然,这场暴行最终被清廷掩盖,如果不是当时有异邦传教士和幸存者,在逃难后将屠杀惨案的过程全数记录,恐怕“扬州十日”就注定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谢谢。


钱品聚


著名的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杀”。1645年4月清军十天在扬州境内杀了80万汉人。

吴伟业的《鹿樵纪闻》:“屠杀时赶上暴雨,尸体都被雨水泡得变色了。扬州满城的尸体有的倚着门,有的是从楼上跳下,有的是被反绑后杀死,有的被斩首、砍裂肩膀,有的被剜出肠子,有的被砍烂胸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凌迟,以致在树上上吊的尸体比比皆是,井里也堆满了尸体。”

吴嘉纪诗云:“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苟延残喘过十年,避寒始有数椽屋。入即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空。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

制造此事件的则是清军的主帅多铎,多尔衮的弟弟,第一代豫亲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公元1645年,多铎率领清军南下,从苏北达打到了苏南,很快便兵临扬州城下。负责守城的主帅是史可法。由于招架不住清军炮火的猛烈攻击,史可法向弘光帝求援,弘光帝不应,坚守了十多天后,弹尽粮绝,扬州城破,史可法兵败被俘。

多铎曾多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破口大骂宁死不屈,最后被清军残忍杀害。主帅多铎下令对城内的无辜百姓进行大肆屠杀,时间长达十天。扬州城的居民大部分都死于清军的刀下,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史称“扬州十日”。


老照片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它是指在1645年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但是扬州在激烈的抵抗后还是失陷了,随之清军破城后对扬州人民进行了残忍的大屠杀。

据记载,当时屠杀一共持续了十日,所以又称为“扬州十日”。

“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个在诗句中美丽的扬州,当时却变成了“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了少数破城前逃出的,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藏较隐蔽的幸免于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惨遭屠杀

据说当时收敛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那个几世繁华的扬州,仅在几日之内,就成了人间地狱,真是惨不忍睹。

那十日是,给扬州带来怎样的损失呢?

一、 清军入城抢劫,对城里的财物洗劫一空

清军入城之后便在那些投降的汉人带领下,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

他们先是抢银子,由于贪昧,后来就演变为无所不抢了。

那些逃跑的百姓也是不能放过。清兵把他们抓起来就是一顿拷打,并且还不忘向他们索要财宝,把他们身上的钱财搜刮一空。

二、 清军入城后进行大屠杀,扬州的百姓几乎被杀尽

清军对扬州人民进行残暴的屠杀,当时百姓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将他们残忍地杀死。

妇女们被用长绳系在脖子上,就任由清兵拖拽。

女人们由于小脚难行,不断地跌到,摔的全身都是泥土。

而街上全都是被弃的婴儿,他们或遭马蹄践踏,或被人足所踩。

总之,扬州变成了杀戮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在这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

当时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其中还不包括落井投河,闭户自焚以及在偏僻处自缢的人。

扬州顿时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三、 清军入城后放火烧城,百姓无处躲藏,建筑也毁于一旦

清军在城破之后,就开始在城内大肆纵火。

大火蔓延开来,让那些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的百姓被大火无情地吞噬了。

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一些人才得以幸免。

这场火也把扬州城的建筑都烧毁了,扬州成了一片废墟。

四、 清军进城后奸淫抢夺妇女

伴随着屠杀和纵火的同时,奸淫也不断地发生。

据统计当时被清军蹂躏而被害的妇女就有100多人。

还有成千上万的妇女被掠夺走,一些才貌超群的则被送给了清朝的统治者。

惨绝人寰的屠城使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在瞬间化作了废墟之地,江南名镇一时的繁华烟花古巷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场。

“扬州十日”是扬州的劫,但是史可法领导的军民一体的顽强抵抗,也给清军不小的打击。那场劫已成了历史,但历史也留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


有书共读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是被很多人天天拿出来说事儿的。如果你不抱有偏见,本着探讨问题的立场,实际上只要咱们把这些问题捋顺,真相也不难出来。

当年在朝鲜,志愿军把联合国军打的屁滚尿流,美国派来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李奇微拿来志愿军的资料,第一次攻击,哪天开始,哪天结束,历时7天。第二次攻击,哪天开始,哪天结束,历时7天。第三次攻击,哪天开始,哪天结束,历时7天。数字一拢出来,你志愿军就能打7天。我也特别喜欢环太平洋里的那个科学家说的一句台词:数字是不会说谎的。

而我们探讨历时,其实就是在谎言中找到真相。而探讨满清入关的一系列问题,大家也不要忽略一组数字:八旗入关总共12万人。打下北京,留下5万人作为战略预备队,把守后方。而征服全国的军队中,八旗军只有7万人。

有了这组数字咱们什么都好谈。

然后我们再看看扬州十日。大家可以百度搜一下,关于扬州十日,这件事的起源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人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本小册子:扬州十日记。而以这三位的人品,并且是从日本带回来的民间故事,可信度大家自己打分吧,我个人认为是零分,因为我对这三位的人品连嗤之以鼻都算抬举他们了。

而这本扬州十日记,实际上上跟什么:崖山以后无华夏,明以后无中华,汉家文明不在汉,而在和(日本),是一个窝里出来的,就是日本的一撮史学家弄出来的。

而且宣传扬州十日的人都会说一句极其有杀伤力但实际上颇为狗血的话:满清统治三百年,把当年的罪行都抹掉了,历史上找不到记载。这句话,着实的有水平,就相当于警察说人就是你杀的。证据呢?证据你自己销毁了。这句话就是一下子剥夺了清朝所有史书的话语权。网上也经常有人说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是清朝人在抹黑明朝。也就是说明朝所有的黑暗,错误,失败都是被清朝抹黑的,大明是完美无瑕的。那我就有两个问题:大明是被抹黑的,是极其先进强大的,那他怎么就亡了呢?第二个问题,大明被抹黑,清就没被抹黑?

说到这应该有人要问我了:你这是认为不存在扬州十日的大屠杀?

非也,非也

我认为扬州十日的大屠杀是存在的。其实大家仔细看看扬州十日记,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有水平的词:清军!确实是清军实施了扬州屠杀。但是,没有人谈清军的构成。围困扬州的清军十几万,而我先前说了,八旗军从北京出来的只有7万人,那他可不可能把这7万人都投入扬州?不可能。这八旗军分散在全国这么大面积,能拿到扬州的充其量2万。大家看明白没?

实施扬州屠杀的清军中至少10万人是不属于八旗的,他们是谁?明朝的汉军!!!

我就不拷贝资料了,大家有兴趣查一下,在扬州屠杀的记载中,露面的清军将领都是:汉人!

当然,把这笔账记在清军,清朝的头上也没问题。


锐视觉何老师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印象中的扬州是那么的辉煌,因地理位置优越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巨富,豪华奢侈的亭台楼阁,往来观光的朝中显贵,穿梭游玩的皇帝嫔妃等等,2007年出版的《扬州画舫录》展现了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下的极为繁华的扬州。

图为扬州古城。

宋朝的扬州城面积最大,商业,明清时的扬州城只有宋朝的3分之2。1645年清军南下时扬州有百万人口,骇人的扬州十日后,扬州城基本杀完,后统计连扬州辖区下的道县总共还剩下不到20万,扬州十日清军最少杀了80万!

但是咱们现在只记住了扬州十日,在300年前的元朝时,百万人口的扬州曾遭受过更为严重的屠杀,元朝时局势动荡,蒙古军对汉人的肆意杀戮,使得扬州城居民竞相逃亡,扬州城也里邑残破,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到了1368年明朝建立时,按户籍算,扬州仅剩18户居民,跟着明军进城的流民,最后统让扬州城也仅有40几户居民。

图为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岭南会馆,广东人在此议事聚集。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预示着扬州的浩劫即将来临,江南地区的豪强纷纷组建了武装,而这背后是整个江南省份的沿路抢劫,当时的南京弘光政权将统治区域划为了4大军事藩镇,不幸的是扬州夹在4大藩镇的地盘之间,更是夹在南明政权和清军之间,因为南明政权在长江以北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扬州。

图为扬州的湖南会馆,最早建于明朝,晚清时因曾国藩影响力,湘籍商人聚集于此。

当时的史可法统治下的扬州是最先抗击清军的城市,史可法集结了3万多兵力,巩固城池,抢筑炮台和壁垒,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打算,因为此时除扬州城外,其它的守军全部投降了清军,而且在1645年5月围攻扬州的大部分军队就是1644年的扬州守军。清军征服扬州期间,到底给扬州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下面有一段在中国的耶稣传教士Martino Martini描写了扬州城陷落的情况:

图为扬州邵伯古镇,据记载宋代时沿着运河的邵伯古镇已经是万家灯火了。

富庶的扬州遭到了清军的攻击,扬州居民对这些鞑靼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然而,不幸的是,在满人攻势面前他们最终遭到惨败。守卫扬州城市的所有部众,扬州城全部的平民都被清军屠害。所有的房屋和设施亦被清军破坏和摧毁。不久,城市血腥恶臭弥漫,瘟疫流行,城内城外到处是堆积如山腐烂的尸体。

图为扬州大桥古镇的老井距今过百年,现保存下来仅有十几口。

而在1675年的《扬州府志》上记载了扬州十日时的一些情况:一位诸生告诉妻子,吾读圣人书,当守义死不可苟活,说完读着《易经》投井自尽;一些书生在孔庙附近殉节;一位举人喝酒后题诗一首,随后上吊;一位进士在黄纸上写了祭奠崇祯诗文后,悬梁自尽;扬州孙氏族人数十名妇女自杀,更多的是夫妇一同自尽。

图为扬州的四岸公所,建于清朝,当时是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四省盐物办公之地。

因为清政府的压力,关于扬州的府志对这一段并没有记录,而直到30年以后的1675年,扬州府志上来出现了一些详细的资料,可从中窥见1645年后的事情,比如清政府在1655年才修建了孤儿院,此时距离1645年的扬州屠城已经10年了,在1647的扬州少量人参加了科举,仅有6人考中举人,这个数据对比以前少的可怜,可想而知那一二十年是扬州冰冻的20年。


图文绘历史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大屠杀,是清军早年为了攻克扬州征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汉人的一次军事行动。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十日屠杀,并且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长达了二百多年的封锁隐藏,后来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革命党为了舆论造势才将此事报道了出来。


说到扬州十日为啥要发生在扬州呢,与一个人和两件事分不开。这一个人叫史可法,估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一位伟大的南明爱国将领,就是他死守在扬州当钉子户,前有清军铁桶般的包围,后无南明的援军相救,却始终想着死战到底,要和扬州城共存亡,有史可法守在扬州就让清军很头疼和皮疼。

这第一件事就是清政权剃发易服的政策,换衣服倒还好办,剃头就有些难施行了。当时有句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族人强制要求汉人必须剃头,并把这件事当做是屈服的一种表现,当时的扬州人坚决不接受剃发政策。汉族人长久以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认为身体发肤受于父母,如果损害就是大不孝,所以坚决不愿意剃成满人那种小辫子发型。可是清政权并不买账,如果不想剃也行,给你三个选项第一被杀,第二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第三就是流亡海外别在大清的地盘上出现,你自己看着办。


这第二件事是扬州有着深厚的抵抗传统。自李庭芝、姜才抗清以来,扬州出了很多的反清名人,并多次在扬州据守重创清军,扬州城的光辉反抗事迹闻名于世,所以坚定了扬州百姓的反抗意志。

据书中记载,扬州十日让繁华富庶的扬州城顷刻之间就变得了人间地狱,尸横遍野相互枕藉,损失难以统计。后世一些史学家认为扬州十日遇难八十万人只是后人的推测之数,连扬州十日这件事的真伪都有待商榷,所以该事件疑点重重,并未定论。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