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印记:馋痨市

在熟人社会里,中国人内敛好面子,心里怎么想的不直接说出来。

一旦说出来就丢人,有可能成为笑柄,甚至被人家说道一辈子,有的男孩因此背锅,找不到媳妇。

比如说“馋”。人们不笑贫不笑穷不笑饿不笑懒,但是笑馋。

因为穷和饿是没办法,而馋是没出息。一旦某人直言馋,或者被别人定性为“馋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人笑话为没出息。

就是馋死,也不能说。

老家公社驻地(现为镇驻地),逢三八集,阴历3月23日、9月23日为物资交流大会,简称逢会。由于地处县城北部,莒南等地四里八乡的人们都过来赶集,人山人海,颇为热闹。

在河边集市的深处,有卖熟食的,如锅饼、烧饼等,这就是大人们常说的馋痨市了。

所谓的馋痨市,样数不多,无非就是猪肉汤锅、羊肉汤锅、猪头糕,还有煎包。一个大铁锅,一个平底锅,摆上几张桌子凳子,就有人叫着几个熟人,在那里就着肉汤,一边喝酒,一边高声谈话。

馋痨市是一种蔑称。在人们眼里,在那里吃饭喝酒的都是馋人,一般正经的人是不会去的。

赶集的时候,父母也嘱咐,千万不要去馋痨市,人家知道了会笑话的。有的人去了,回到村里,周围的人也议论纷纷。

那馋痨市,对小时候不缺吃缺好吃的我们,那简直就是致命的诱惑。

特别是那热气腾腾的油煎包,馅子虽是猪油渣、韭菜和粉条,而且皮厚馅少,就像某大学的包子,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就咬着手了。

但馋人鼻子尖,那股子香气,很远就能闻到,让很少吃肉很少吃面食的我们馋虫钻心、浑身痒痒。

卖了兔子毛,拿着一块多钱“巨款”,和几个小朋友就在馋痨市周围一圈圈地转啊转啊,闻闻香气也过瘾啊。

转的目的就是看看附近有没有熟人。没有熟人,立即跑过去,花一两毛钱买上几个,用纸包着,赶紧找个僻静的地方,一点点地享受着那人间美味。

现在想想,按照时兴的说法,那馋痨市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美食摊吗?

临沂印记:馋痨市

特别逢集,亲朋好友相遇,做买卖谈生意,少不了找个地方喝一气,也是个很简单粗暴的社交场啊。

留住胃的美食远远超过美景的诱惑。比如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济南的芙蓉街,青州古街、西安回民街,上海新天地,等等,凡是繁华人多的地方,都有美食的诱惑。

你看看,在那些美食街里,人们边走边吃,边看边吃,字里行间,眉里眼里都写着一个“馋”字。

过去老人们不去那个地方,也不让孩子去那个地方,不是心理不想,而是因为穷,兜里没有钱啊。

周末回老家,只要是逢集,地三鲜还会去转一转逛一逛,“馋痨市”依然在集市深处,汤锅依旧在,只是没有了那热气腾腾的油煎包,人气也少了点,萧条了很多。

如今,人们也不羞于不耻于说出“馋”,觉得馋了,马上就来一场说走就走说吃就吃的辣馋。

这样的日子,过瘾啊,也该知足了。

临沂印记:馋痨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